屯馬線今個月底通車,紅磡站又有月台改動配合。這個站不知不覺也有四十多年歴史,當年政府決定興建紅磡站替代尖沙嘴九廣鐵路總站是有必要性。但同時折卸一座經典建築物卻大為可惜。回想70年代的基建大躍進也確實犧牲了數幢絕對值得保留的建築物,今天唯有嘆息當年保育意識的不足。

紅磡站的原設計其實相當簡單,貫徹所謂 Station Box 的造法,只不過把月台、閘區等等從地下放到平台上,再配合巴士站、停車場成為今天盛行的 TOD 交通主導發展模式(Transportation Oriented Development) 。事實上,政府也有對整個火車站周邊作出一些綜合考慮,似乎想把同期興建的紅磡體育館、理工學院歸納成為一個鬆散的區域。但是70年代的香港城市規劃極度由交通運輸主導,結果各個項目地皮給車路嚴重分割,變得非常零碎化,完全沒有城市街道感覺,也不理於人流互動。

然而,紅磡站這個模式也有某種示範和啟發作用。克服鐵路上建屋的震動及結構問題後, 從此鐵路沿綫上蓋發展成為地產必勝之道。九鐵及其後地鐡也不單純是公共事業,更而成為香港的地産發展的主力推手之一。

今天的紅磡站也經歷了數次改建。筆者從來未有用過那多層停車場,不知使用率如何?當年把停車埸加到火車站上,確有點外國 Park and Ride 味道。如果紅磡火車站還有下次改建,停車場或是值得研究部份!

紅磡站建築師: 工務局 PWD
承建商:站台 - Far East Engineering and Construction;天橋 - Harbour Engineering, Paul Y Construction;地基 - Vibro

Photo source: Asian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Gwulo, internet

(文本無題,現題為編輯所擬)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