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教你 Mirror》的真誠賭局
我很喜歡《調教你 Mirror》,但我完全明白為何有人覺得節目不夠吸引。
祖祖在劇中經常講《調教》是「真人騷」— 的確是,但它與大多其他的真人騷都有很大很大的差別。我覺得整個劇組都在賭 — 賭市民喜歡看「真人」,而非「騷」。大多真人騷都有預先安排的劇情、橋段,也會有特別營造出來的節目效果。就算沒有,都會因為要營造衝突,而透過剪接創造某種令觀眾希望追看的因素。這些安排和手法,我們稱之為「節目效果」。
我覺得《調教》的節目效果是刻意壓抑在非常低的程度。《調教》的出發點與製造爆點爭取收視的真人騷有很大出入,這些真人騷希望營造刻板的印象(俊男美女、變態上司或反叛下屬之類),從而滿足觀眾的獵奇心態和代入感,方便製造高潮起跌。但《調教》的目的是相反的 — 它想將一眾偶像「還原」成為一個「人」,將他們從被包裝的偶像神壇拉下來,成為一個會哭會笑會打鬧、起床素顏瞓懶覺的普通人。
那麼到底要如何還原?我覺得很重要很重要的一步,真的是找了阿祖來「調教」。他是一個很真誠的人,而且他的真誠非常有感染力,to an extent 會令掩飾的人感到不舒服,藉此不斷逼迫他人「真誠」,來紓援這種壓逼感。「真誠」就是這種「還原」過程最重要的因素,而一切的活動都是令 Mirror 在營內可以對自己真誠、對粉絲真誠、對隊友真誠,也更認識自己和對方。在任何團體待過的人,都深知九成以上的隔閡都是由誤解造成,不論是因為溝通不順、或是誤以為別人對自己有成見,然後日積月累,積勞成疾。「真誠」讓大家放下誤解,放下成見,即使到最後還是會有根本性的磨擦,各方的矛盾都已抒解一大半。
假如《全民造星》的目的是造「星」,在成「星」後的 Mirror,《調教》的目的便是造「人」,令他們做一個感受到各自溫度、對待世界(包括他人和自己)真誠的人。
那麼為何我會說劇組在「賭」?他們在賭市民喜歡看 Mirror,單純地喜歡這十二個人,在賭節目不需要任何刻意的包裝,就能吸引到大眾收看。當然,這種「逆向操作」其實都是包裝的一種 — 偶像的人設愈立體,愈能引起共鳴和追捧。社交媒體熱潮下,以往那種「高冷神秘」、無可觸碰的偶像已買少見少;在追求以日、或甚時為單位的流量經濟下,偶像的「親切感」變成了最值錢的特質。劇組在賭,Mirror 的吸引力以及十二子的人設故事足夠吸引,才能使這種平淡(第十集才迎來第一個小高潮)的「真人騷」,變得比充滿機心計算的更賣座。
令我感到劇組這種冒險,是麥子樂擔任嘉賓那一集。劇組想營造的效果是出名火爆的 AK 會與嘉賓起衝突,但最後事件平平無奇地渡過,戲劇的張力要靠阿祖出手才能勉強炒起一些。剪接的處理都很「真誠」— 沒有誇張各人的反應,也沒有逼迫 Mirror 產生期望中能吸引觀眾的效果。如果是放在功利、傳統一點的「真人騷」mindset,那場戲或者早已被輕輕帶過了。
因此我很明白為何會有觀眾不被《調教》吸引。假如一開始沒有將十二子當作「星」看待的人、或者不太感興趣的人,會覺得這種「還原」過程沉悶或不刺激。作為將 Mirror 和 Error 看成一種熱潮和現象的我,除了對他們本身感興趣,當然也對坊間的評價好奇,因為在當中能夠看到不同群組的觀眾對節目的反應,以及如何引起更多關於偶像/粉絲/娛樂圈的討論。當然,這是後話。但總括而言,我覺得劇組賭很大,而且賭得很對。他們本就是十二個不完美的人,組合成一個在不協調卻力求完美的團體。當中的衝突、矛盾,個人與個人/群體間的張力,以及他們在異質卻被逼同化的過程,都非常引人入勝。這些經驗都是很扣連個人的經歷和成長,因此對十二子有基本認識的人,收看時反而投入感會非常高,這種「淡如水」的製作方式顯然更能勾起觀眾的共鳴。始終,追求「真實」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渴望,不被任何外在因素影響。
我們追看《調教》,也很感謝阿祖為我們這些一直在團體工作的人,帶來某種反思和衝擊。在 Mirror 身上,我也看到曾經的自己 — 當然不是講任何表演或魅力,而是個人在團體相處當中的苦澀、迷茫,以及變得更真誠來解困的需要。
感謝你們,也請你們加油。會為香港有一隊各有稜角、但迷人依然的男團組合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