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小交響樂團沒有指揮的室樂團演出「四季星移」
去年疫情最嚴峻之時,香港小交響樂團拍攝了第一套音樂會電影《Back on Stage》。當中有由樂團小提琴首席格德霍特(James Cuddeford)擔任獨奏的韋華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裡的《夏天》。幾個月前,演出的限制開始一步步放寬,而電影裡的《四季》選段,現在亦終於能夠完整地以一整套《四季》,面對觀眾。稍有不同的是,近月頗為忙碌的桂冠指揮葉詠詩也能夠暫時休息,把帶領團員的職務交到樂團首席格德霍特的手上。這場音樂會,起了一個非常文藝的標題「四季星移」(Seasons & Stars),其實嚴格來說應該是《四季‧星‧午》,代表節目裡三首不同的樂曲。
格德霍特在這套節目中,除了帶領團員及在協奏曲中擔任獨奏外,還預備了一首較現代的澳洲作曲家所寫的弦樂團樂曲選段,還有較早期的海頓帶有青春氣息的交響曲。在節目的編排上,即使未必完全能被聽眾接受,但亦可說是較有特色的配搭。筆者小時候第一首聆聽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韋華第的《春天》,而且更不是由大型管弦樂團的樂師及指揮的演出,卻是典型的歐洲室樂組合英國室樂團,與小提琴大師Henryk Szeryng親自領奏的演奏。所以,在腦海裡,早就已經傾向於欣賞小樂隊演奏這類作品,而多於找大樂團的版本來聆聽。
格德霍特在《春天》裡的演繹,第一樂章已表現出明朗寬廣的氣派,這與韋華第絕大部份的不同器樂作品的風格極之相符。除了在這首協奏曲的揉音用得較為緊慎而狹小外,其餘的表現都相當優秀,在第一樂章尾聲部份稍有不順暢的小瑕疵,但對於整首作品的影響卻甚少。開首不久,他與第一及第二小提琴的金仁善及李海南之間的合作,在音響效果的表現上,精緻的音色展現小鳥聲頗為動聽。而他在快弓的利落還是相當不錯。第二樂章亦能表現到他音色優美的一面,而第三樂章更是完美。
他在《夏天》第一樂章中的演繹,悠揚而豐厚的音色,相較於《春天》有著明顯的分別,而揉音也變得圓潤而相對地寬闊起來。頭兩個樂章的荒涼味道非常漂亮。樂團在第二樂章的伴奏,在低音弦的簡單重複音,表現力優雅而強大。著名的第三樂章,對於獨奏及團員來說,都幾乎完美,無論技巧或音樂的表現,都是上佳的演繹。
在《秋天》裡,格德霍特的演繹,節奏爽朗速度適中,聽得清楚而舒服,亦帶著炫技的氣派;在他的帶領下,樂團的厚渾整齊而有力的弓法,確實為作品的歡快氣氛,掃上正確而美麗的色彩。而令人昏昏欲睡的第二樂章,樂團通透而連綿的音色,虛無的意念,正好為下一個樂章作好準備。在整首《四季》中,筆者從小就較喜歡《秋天》的第三樂章,這個主題像進行曲的樂章,當年還被一個男士西裝的電視廣告用來當配樂。樂團與小提琴獨奏,以穩健而充滿節奏感的精神奕奕演繹,有條不紊地把韋華第音樂的輕重對比、和常常充滿歡樂的氣質,展現到聽眾面前。這個樂章的表現,是筆者心水的優秀演繹。
《冬天》裡的整體表現,樂團與獨奏的整齊度及音樂趣味,都令人非常滿意。格德霍格還在快弓的Ponticello運用上,來得比一般的版本更加明顯和色彩更現代,以突出韋華第描寫冷到牙關打震的笑料。第二個樂章是最純美的一段作品,格德霍特的如歌演繹,音色漂亮樂句動人,亦為一個非常優美的演出。第三樂章亦為展示獨奏與樂團的技巧指標,他們選取的速度亦相當急速,但整體的表現卻精采而完美。
對於格德霍特帶領「小交」演出的這四首協奏曲,整體上效果相當不俗,獨奏雖然偶有不暢順的小瑕疵,但在演繹及表現自己作為獨奏家方面,已做得相當不錯。唯獨是,格德霍特在所有抒情的慢樂章,似乎用上了過多的音符。雖然,這在巴羅克時代可以說是「奉旨」的創作,不過,對於韋華第在快的樂章中,音符已經又快又多,難得在寧靜的段落,可以慢慢嘴嚼簡單之美,個人認為還是儘量不要破壞比較好,間中加上少量的裝飾音或顫音,其實已相當足夠。更何況,格德霍特對於掌握音色與線條的能力,一直以來在不同的演出中,優秀的表現皆有目共睹,何不以此機會,把最簡樸的美感直接地演奏出來,而反被畫蛇添足的動作,破壞了自己的優點呢?而且過多的添加,在當晚聽下來,亦常常有與古鍵琴「相撞」的奇怪感覺。複雜的即興和聲變化,還是留給古鍵琴去擔當就已足夠了。整套作品中,他帶領樂團演奏,有一樣非常出色的表現,就是保留了低音聲區的強大豐厚感。大提琴與低音提琴盡情而豪邁的表現,亦為要成功地演繹韋華第音樂的必要條件。而與格德霍特最合作無間的大提琴首席張培節,這晚的表現真的非常出色,除了與獨奏的配合很好外,她自己在演繹巴羅克音樂的風格亦極之出色,琴弓的控制亦非常靈活漂亮。而擔任古鍵琴的雲龍山(Shane Levesque),過往在不同的音樂會中演奏巴羅克音樂,成績斐然。當晚,他亦以瑰麗輕型的觸鍵,在底層線條勾出漂亮而典雅的樂句,為整套作品添上古樸的風味。《秋天》的第二樂章中,如夢幻的演繹,更令人產生思古之幽情。相較於其他巴羅克作曲家的作品,韋華第的南歐「海派」豪情,「小交」與格德霍特這次在演繹上,可算是已相當到位了。
下半場有一首現代澳洲作曲家雷恩茲(Georges Lentz)的作品《星》(自《諸天述說VII:神蹟》) "Birrung" from "Mysterium" (Caeli Enarrant... VII),十一位弦樂手組成的室樂團,奏出一段較為虛無的樂曲。這首作品的旋律非常簡單,和聲較為奇特,基本上與能理解的美學觀點相距甚遠。團員平穩而輕型的拉弓,音色頗為通透,線條與色彩的變化亦順暢。不能與美相提並論的聲響,在團員們的演繹下,竟能達致催眠的療癒效果,平靜的聲響竟有令人心境平復、非常放鬆,甚至處於半睡狀態功效。這首作品本來是描寫夜半時寧靜的星空,樂團能奏出這樣的效果,不知是否代表已非常成功?不過,筆者在備課時所找到的版本,卻沒有這種感覺。當晚演奏這首樂曲時,觀眾席的燈光比舞台還要光亮,不知道是否擔心觀眾真的將會被催眠了,所以刻意把射燈開亮。
整晚的最精彩之處,竟然是最後演奏的海頓《第七交響曲「午」》。海頓這首早期的交響曲,與其說是交響曲,倒不如說是像一首巴羅克時代的大協奏曲,或是後來莫札特的嬉遊曲,當中團員們有很多獨奏的機會,而且更像演奏室樂的趣味。在沒有指揮的情況下,格德霍特亦要帶領團員。他在第一樂章中的小提琴演奏,優雅甜美的線條在他手上,似乎比演繹奔放豪邁的韋華第更加出色,而他演繹海頓四平八穩的古典風格,亦反而帶著跳脫的韻味。在這個樂章中,他與張培節的大提琴獨奏片段,可謂互相輝映。圓號和雙簧管在演繹上,都相當優美。樂團在第三樂章的「慢板」演繹,可以說是絕美,長笛在這個樂章的穿插、小提琴獨奏及大提琴獨奏,在演繹的氛圍上,與欣賞海頓的小提琴或大提琴協奏曲,基本上已無異;而格德霍特與張培節的華彩二重奏,水平之高與歌唱之美,完全水乳交融的精彩合奏,確實令人眼前一亮,與欣賞世界級的演奏亦已無異。
不得不提在「小步舞曲」的樂章裡,低音大提琴首席永井雅美(Masami Nagai)非常精彩的靈巧演奏,而在樂隊的平衡上,圓號就剛剛好讓低音提琴能夠安心地盡情發揮,兩者在合作上可以共融並帶出典雅的演繹,的確極為美妙。上杉晃代(Akiyo Uesugi)的長笛獨奏片段,在第四樂章中非常突出而優美。樂團在這首交響曲中的合作,水準超高,大家都在玩味樂曲的可愛之處,而多於在按章演奏,實在令人意想不到。巴松管在這首作品中,並非一件很突出的樂器,但田口美奈子(Minako Taguchi)當晚穩實而豐厚的演奏,卻為低音聲區加添了更圓潤的感覺。
「小交」在這首交響曲的表現,幾乎可以說能夠灌錄唱片,雖然圓號偶有些微瑕疵,但大概在後期製作添補一下,整體的演奏及演繹已可以拿出來在國際樂壇與其他樂團較量一番了。
觀演場次
日期:2021年5月22日
地點:香港大會堂音樂廳
節目:香港小交響樂團「四季星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