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我們失去了自由、失去了家人朋友、失去了《蘋果》,甚至更多,但我們還有彼此。感性過後,僥倖生還的我們,可做甚麼?

可見的將來,日子一定會更艱難,政權魔掌伸向《立場》、《眾新聞》或是其他網媒。路愈來愈黑,可是時鐘的指針不會往反方向轉,與其懷憂喪志,不如思索如何克服困難前進。

極權打壓的不單是一間傳媒,而是欲消滅整個新聞自由;問題不單是記者無工開,而是意味香港又失去一個培育記者的搖籃,青黃不接,慢慢剩下聽話的記者。

無可避免,有記者會選擇轉行離去;留下來可選擇的媒體又不多,亦不太可能長久將他們完全接收。所以,《蘋果》倒閉最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善用當中龐大的能量及人才,以抵抗政權打壓。

做好備份,儲存報道及歷史,然後「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可能是一個方法。

一、投身其他媒體

早在去年有線新聞部大裁員,筆者已提及,與其只「課金撐蘋果」,不如支持其他有心的媒體,百花齊放之餘,亦能提升媒體質素。在後抗爭時代,即時直播的重要性下降之時,不少網媒的身份變得尷尬。有志發展又有資金的網媒,吸納一班行家提升媒體質素,自是對大眾及新聞界有莫大裨益。

二、成為獨立記者

近來愈來愈多記者自立門戶成為獨立記者,報道不同議題。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的確是有著名記者能自成「品牌」,甚至將記者商品化。可是,這對初於出茅廬幾年的記者來說根本不可能,能靠訂閱或賣稿維生的亦少之又少。最終記者只是副業,要靠另外的正職或兼職去維生(小弟不才,正是活生生的例子)。

三、另起爐灶建立平台

籌備資金建立平台,以供稿的合作形式撐起平台內容,以養活大群獨立自主的記者。記者遍地開花,與媒體並非從屬關係,一人收皮都有其他人補上繼續。如此運作與《誌 hk.feature》相似,好處是靈活性高,缺點是記者或無法到政府記招,並要自行承擔風險。

上月接受《蘋果》訪問,講到只要我們都在,繼續在自己能力所及的事上努力,追求真相,香港仍有希望。

今時今日做有良知的記者,或者就是有風險。對於記者,只能說,不默而生是記者的基本,寧鳴而死算是記者的一種榮耀。當然,這亦是社會的一種悲衰,但我們不會退縮。

記得《EVA》有句話,大概是說,晴天心情好,雨天就憂鬱,是因為我們被灌輸這樣的概念,所以開始這麼認定,但其實雨天也會有愉快的事,接受的想法改變,結果也會完全不一樣。廣告都有話:「生命滿希望前路由我創。」

只有我們都放棄,才是結束之時。

 

 (編按:作者並非《立場新聞》記者)

作者 Facebook / Patre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