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篇得罪人的話:傳承《蘋果》的志業絕不容易
從前筆者返朝九晚五的牛工,工作時會聽電台節目,依然記得多年前聽《瘋 show 快活人》,眾 DJ 戲謔地分享一個故事。
某年打八號風球,深夜的港台只有陳淑蘭等少數人,本擬從權由她報道風暴消息。但港台高層非常緊張地打電話回港台阻止,一來擔心風暴消息會變成搞笑節目;二來堅持風暴消息只可以由記者報道*。
(註:事隔多年已記不起細節,希望記憶無誤。)
現在回想會覺得當年港台不夠尊重陳淑蘭,因為 DJ 也是港台作為媒體的一環,由她報道風暴消息其實無妨。但另一方面又好敬佩當年(留意是當年)港台的執著,小至風暴消息也只可由記者負責。因為記者膺負修養、操守和專業,才能成就《鏗鏘集》等節目。
至於《蘋果》在行內的爭議就大得多,一直受到四方夾擊。早年的不滿當然針對「羶色腥」,狗仔隊的騷擾、風月版的淫賤、恆指無論升跌都可以影到一個大波妹映襯告示板,讓筆者私心拜服不已。
後來《蘋果》為民主運動聲義的角色逐漸吃重,漸褪往日的嘩眾取寵,但依然受到數面包抄。綜觀而言《蘋果》的意識形態屬於中間傾右,報道內容和手法不時遭進步派詬病。但另一邊廂《蘋果》亦不見容於右翼,被譏為泛民喉舌,抵制本土發展。最後一方的壓力當然來自政權和「冇窮人報」。
然而筆者想稍作申辯,兩者應該分別評價:編採方針大可多元;專業與否卻自有公論。美國右翼一直譏刺《紐時》是「自由派打手」,那又怎麼樣,它的報道真的做得好做得準。
坦白從寬……筆者也私下「腹誹」過《眾新聞》的報道很「老餅」*很「明報」,但《眾新聞》的法庭報道和中國新聞做得好犀利,自己怎樣都難望項背,這就是事實。
(註:茲舉一例,《眾新聞》訪問本土青年意志:「兩位身穿印有組織標誌的『頹 T』 、踩著波鞋的女生,待人接物『唔該前、唔該後』,很是有禮,面對眾多傳媒提問亦毫不怯場。」……重看這一段始終忍唔住笑咗。)
最近《蘋果》一篇訪問最多人傳閱,就是一位 18 歲男生冒險自辯奇蹟得直,環顧所有媒體都屬無可比擬,點解《蘋果》做到依個咁靚嘅故?就是因為它有專業的法庭記者鉅細無遺跟進審訊,再取得被告信任方能做到。
坊間對《蘋果》的觀感或流於片面,惟筆者在現場見證《蘋果》記者和攝記都秉持公正專業。印象最深刻的兩幕,一次是政府收地,《蘋果》記者反反覆覆詢問細節以保準確,筆者在旁聽著才清楚來龍去脈;另一次是抗爭者屌《蘋果》攝記拍下他們行動,但筆者認為那個時候拍攝出於必要,而攝記也沒有讓步。
作為一名獨立攝影師,偶爾出入記者會、法院等採訪場合,見證新興網媒蓬勃滋長,通常以開 Live 為主,偶爾會見到不舒服的場面。
- 旁述或隨興之所至,或純粹抒發一己政見。
- 旁述和提問沒有準備。
- 在法庭內睡覺。
必須申明開 Live 固然是媒體一部分,正如前述 DJ 也是媒體一部分,他們的採訪或旁述都值得尊重,刻下的時代變遷正需要各方記錄。
但請恕拙文補充,開 Live 也遠非媒體的全部。它的成本和門檻最低,是最易投身媒體的叩門。但政權先清洗港台,再迫死《蘋果》,可見仔細的報道、深入的調查才是媒體最重要的命脈。無奈坦路上的人多,山路上的人少。
當然也有些新晉網媒做得很好,比如《誌》和《PSHK》。還有兩個網媒值得點名褒揚,就是《Flash Media Hong Kong》及《加山傳播》。筆者知道這兩個媒體都以學生為主,隨著運動式微或各散東西,或回歸學業,便由剩下的人手做簡短但依然原創的報道。他們不會靠 cap 圖偷文、或利用政見來延續生命,由是最值得尊敬。
《蘋果》結業後將有逾千人失業,筆者在此誠摰呼籲:
一、倘若有《蘋果》的前員工另起爐灶,薪傳志業,請優先支持他們。
二、倘若有《蘋果》的前員工轉會到其他媒體,比如《獨立媒體》、《眾新聞》、《立場》等等,請優先支持他們。
圖攝於 2016 年大埔白鷺餐廳湖外小徑。
大家坐火車經過大學至大埔墟站都會見到一個湖,本來係自然風光,但自從白鷺餐廳進駐後就搞好多工程,改造個湖可搞水上活動。愈嚟愈少白鷺飛嚟依個湖,附近的紅樹林也曾遭惡壞,至今仍未修復。
2016 年起筆者去地政總署買地圖查冊,也曾實地勘探,發現湖同港鐵路軌之間有一條行人路,唔知點解被劃作「私人地方」、「嚴禁釣魚」、「提防惡犬」。
結果入到去真係被狗追。雖然唔係第一次被狗咬,但被真狗追係第一次,不免視為平生大辱。於是望番地政總署嘅地圖,原來係政府官地嚟。
之後筆者就寫信去大埔地政總署投訴,獲得答覆確認係官地,承諾會派員調查。而家筆者見到朋友都可以自由進出嗰條路影相打卡。
仲有好幾次調查都同樣無疾而終。雖然最後都查唔出乜嘢大黑幕,做唔到可以媲美《鏗鏘集》嘅報道,但總算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教過筆者做調查報道的有浣熊、Virginia、土地正義聯盟、前《立場》記者,謹此一一致謝。
沒有義人會白死;沒有坐監會白費;沒有努力會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