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會是我在《蘋果日報》最後一篇文章嗎?

《蘋果》的標誌是咬了一口的蘋果,令人聯想起聖經創世紀第二和三章中有關亞當和夏娃偷吃禁果的故事。雖然蘋果電腦的標誌亦採用相同的圖像,但他們最早的設計是來自牛頓被蘋果打中的故事,是靈機一觸的科學發現,而不是冒險犯禁的比喻。

聖經說上帝吩咐亞當隨便吃伊甸園中各樣的果子,「只是知善惡的樹所出的」他不可吃,否則他「必定死」。讀這段經文,令人滿腔疑竇。分辨善惡有何不可,那不是人與動物最大的差別嗎?難道上帝對人的要求是「絕對馴服」而非有自由意志去判斷是非?

聖經說後來夏娃受蛇引誘,說吃那果子不一定會死,只是上帝知道他們如果吃了,眼睛便會打開,像上帝一樣知道善惡。那為甚麼人類不可擁有上帝這種能力?

原罪不公 全體受罪歪常理

結果夏娃和亞當吃了那果以後,失去純真,以赤身露體為恥,便用無花果樹葉編織衣服,亦即是文明的開始。上帝對他們的懲罰並非肉身的死亡,而是詛咒女的要受生育之苦,男的要勞苦愁煩才能搵食。上帝怕他們下一次會偷食長生不老果,決定將他們逐出伊甸園,但卻親手用獸皮為他們做衣服,愛護有加。

神學家對這段經文爭論不休,有相信是真實歷史片段,有認為只是一個寓言。有認為亞當夏娃犯下「原罪」,禍及全人類;有認為人有罪與否是個人的責任,「原罪」之說並不公平。如果不是聖保羅在《羅馬書》五章十二節談「罪是從一人進入世界,死又從罪而來」,可能這個遠古的傳說不會引發如此多的爭論。但也許聖保羅心底也覺得「一人犯禁、全體受罪」有歪常理,他在十五節中提出一個巧妙的平衡:耶穌一人之死卻除去眾人的罪。這真是宗教的奧妙!

滅頂之災 守到最後靠勇氣

不過西方通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以追尋理性和自由的人文精神,不斷重返伊甸園為亞當夏娃平反。人們對上帝的理解亦在不斷進化,由聖經舊約中有如暴君和戰神的耶和華,至新約中道成肉身、充滿慈愛的耶穌,令人對聖經有更複雜的詮釋。為了尋求真理、辨別是非,打破宗教與暴政的禁錮,人類付出多少血的代價,就像希臘神話中的普羅米修斯,因為將火種傳給人類而承受每天被惡鷹啄食肝臟的痛苦,但亦是這種精神開拓了西方的民主與科學。

如果你活在伊甸園中,你會偷食禁果嗎?那是做一個痛苦的人還是一隻快樂的豬的抉擇。在暴政下的香港,這是真實的抉擇,只是獨裁者對違禁者不帶絲毫憐憫,更不會在放逐異見者前為你用獸皮做衣服。今天對《蘋果》的打壓一早已寫在牆上,但無論是黎智英先生或其他同事,當我們談到這可預見的滅頂之災時,都說傳媒人有報道真相的責任,必須守到最後一刻。那是承受惡鷹啄肝的勇氣!

當權者以為關押了老闆,《蘋果》便會倒斃,但管理層仍是敬業樂業地繼續印紙。他們以為拘捕了管理層報紙便會馬上停刊,但憑着讀者排隊買報報館仍在勉力維持。黎智英說即使在囚,卻活在上帝的恩典中;副社長陳沛敏被反鎖雙手押離住所時,以最倔強的眼光控訴對新聞自由的打壓;有朋友到荔枝角收押所探監時,見到行政總裁張劍虹仍是精神抖擻。

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是烈士之勇。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是聖人之勇。上帝都阻不到人類偷食禁果,暴政不要妄想消滅人們追尋真相的渴求。

 

原刊於《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