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學,不是輔導學
Coaching 不是 Counselling,兩者都是案主本位,尊重案主﹑情感連線,重視生命自主,非批判、非催逼、非二元。教練學有療癒元素,卻不是輔導學。輔導學深入探索問題根源,治療師要全盤了解案主成長經歷,包括原生家庭、家族感情、核心信念,因此輔導需要較長時間,每次會見一小時,要好幾次甚至好幾年。畢竟,生命攸關,稍微不慎,便出岔子。所以,輔導學培訓的門檻高、時間長、理論深、實踐多,大學畢業後,仍需要輔導專業培訓和漫長實習,方可正式執業。
相反,生命教練直接、省時,讓案主清晰目標、當下轉念,即時行動,相對容易普及。
教練學深受輔導學影響,譬如當代教練學門派「認知行為教練」Cognitive behavioural coaching (CBC) 便緣起自輔導學「認知行為治療」(CBT),指出事情的好壞關鍵在於理解:改變思維,就改變認知和感受。
正念教練相信:一切轉化,就在當下,所有困擾都只是當下的念頭。教練不會捲進案主的細節,而是聚焦當下情緒和信念,讓案主連結此時此刻,當下轉念。
教練學和輔導學,有許多共同點:聚焦個人生命轉化,重視案主當下感受,放下標準答案和道德批判,強調情感連結、深度聆聽,非批判、非對立、非教導。
兩者重點,卻截然不同:
聚焦當下vs探索成長源頭
快速轉念vs探索深層模式
行動本位vs回歸成長經歷
當下轉化vs治療過去創傷
目標本位vs探索深層情緒
即時行動vs探索內心感受
指向未來vs探索問題根源
培訓參差vs至少500小時
監督鬆散vs嚴格專業監管
不包保險vs英美國家保險
私人認證vs嚴格官方認證
私人課程vs大學學術課程
沒有學位vs學士/碩士/博士
50年歷史vs 超過百年歷史
生命教練,聚焦案主當下需要,觸動案主深層情緒。教練需要清空自己,成為乾淨器皿,並熟識輔導學、心理學、催眠學、精神病學,提升個人視野和修為。現實操作上,我們綜合使用不同法門和技術,何時用教練學、何時用輔導學,未必能絕對分野,往往是多元整合,因應案主處境,發展出獨特流程。畢竟,生命工作,行雲流水,沒有標準程式。
個人利申:1981-1985 年就讀香港大學,主修社會學,副修心理學,鍾情心理分析,醉心探索解夢、心理治療、潛意識、佛洛伊德、榮格理論。後來,人生迷惘,接受輔導治療,參加體驗式工作坊,深受感動。從此成為「上堂精」,參加不同門派課程,大開眼界,逐步構思自家品牌,2006 年創辦自在社,跌跌撞撞,在諸般挫敗中成長,以推動全民 self coach 為終生使命。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