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刊於 Current Biology 的研究指,大大小小的恐龍物種都會以北極作為其全年的家園,並演化出冬眠或生出保暖羽毛等過冬策略,並推翻了古代爬行類只生活在炎熱氣候地區的說法。

領導研究的阿拉斯加大學北方博物館古生物學家 Patrick Druckenmiller 向法新社表示,過去幾年發現的一些北極新遺址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並發現一些嬰兒恐龍骸骨和牙齒,顯示恐龍不單生活於北極,而且實際上能在北極繁殖。

學界於 1950 年代首次在寒冷的極地發現恐龍骸骨,該地區曾被認為是對此些爬行類生命過於惡劣的環境。這導致了兩個互相矛盾的假設:一是恐龍為極地永久居民,二是會遷移到南北極,以利用季節性豐富的資源,並在當地進行繁殖。

是次研究則首次明確表明,至少有七種恐龍物種包括鴨嘴龍、角龍與暴龍,都能夠在極高緯度、位於北緯 80-85 度的白堊紀王子溪組 (Prince Creek Formation) 築巢。

團隊確信他們發現的微細牙齒和骸骨,其中一些直徑只有幾毫米,屬於新孵化的恐龍或孵化前死亡的恐龍。 Druckenmiller 解釋,發現的骸骨有一種非常特殊和奇特的表面紋理:血管化程度很高,而且骨骼生長迅速,有很多血管流入其中。

與一些哺乳動物如馴鹿的初生個體,幾乎可以立即長距離行走不同,即使是最大型恐龍,其幼體也無法進行數千公里的遷徙。

更重要的是,考慮到一些物種如何將蛋待至夏天才孵化,並在短時間成熟在冬天到來之前準備好長途遷徙,團隊認為恐龍會在極地長年生活。

另外,即使白堊紀晚期的北極比現在溫暖,但條件仍然非常具有挑戰性。當地當時年平均氣溫約為 6°C ,但冬季將有大約 4 個月的完全黑暗氣溫寒冷,偶爾亦會下雪,而該地區可能佈滿針葉樹、被子植物、蕨類植物和馬尾草。

Druckenmiller 指,在北極發現的大多數肉食性恐龍群族可能都有羽毛,可幫助牠們過冬。

目前的研究無強力證據表明當地草食性恐龍有羽毛,但團隊認為較小的草食性恐龍可能已在地下挖洞並冬眠。較大型的則有更多的脂肪儲備,本可以通過低質量的樹枝和樹皮來過冬。

全年在北極居住是另一個表明恐龍是溫血動物的線索,這與恐龍處於冷血爬行類和溫血鳥類之間的演化點說法一致。

Druckenmiller 表明,學界一直設定恐龍在熱帶環境中生活,但整個世界並非如此,北極的發現是對恐龍生理的「自然挑戰」。

來源:
Science Alert, The Ancient Arctic Was Thought Too Hostile For Dinosaurs. Turns Out We Were Wrong, 24 June 2021

報告:
Druckenmiller, P.S., Erickson, G.M., Brinkman, D. & et al. (2021). Nesting at extreme polar latitudes by non-avian dinosaurs. Current Biology published 24 June 2021. doi: 10.1016/j.cub.2021.05.041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