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 12 至 14 萬年前,一些最早走出非洲進入中東的智人可能遇到了一些長相古怪的原始尼安德特人 (Neanderthal) ,但後者卻有著與現代人類一樣現代的石器。過去十年在以色列發現、這種已滅絕人類近親的新化石引起了古人類學界的激烈爭論:牠是中東已知最早的尼人,還是以前不為人知的尼人祖先?

學界早就知道中東是個各古人類並存的繁忙十字路口。雖然,以色列現代人類的化石可以追溯到 1.3 萬年前,但可識別的尼人直到大約 6–7 萬年前才出現在該地區的化石記錄中。化石和古代 DNA 都表明,尼人在 40 萬多年前在歐洲出現,後來才散佈到中東,並在當地很可能與從非洲出走的現代人相遇並交配。

自 2010 年有工程人員在以色列中部一個石灰石採石場滲穴 (sinkhole) 發現一批石器後,近數年學者於該滲穴也發現到新的化石與石器。過去 5 年,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考古學家 Yossi Zaidner 領導的團隊在該個現稱為 Nesher Ramla 遺址,發現了一個古老的頭骨碎片、一個幾乎完整的顎骨和一顆臼齒,全部都可能來自同一個體。

石器打造技術謎團與混合骸骨特徵

根據最新刊於《科學》的報告指 [1] ,團隊還從同一土層中挖掘出動物骸骨和燧石工具,而該土層歷史可追溯到 12–14 萬年前。

這些石器是用勒瓦婁哇技法(Levallois technique) 製成,這是該地區智人以及後來出現在該地區的尼人典型技術。不過,有撰寫是次報告的特拉維夫大學古人類學家 Hila May 指,新發現的石器明顯不是智人製造。

國家人類演化研究中心古人類學家 María Martinón-Torres 也指,該些人類骸骨看起來不像中東或歐洲早、晚期尼人。

取而代之的是,該些骸骨顯示出古老和類似尼人的特徵的奇怪組合。例如,強壯的顎骨和臼齒與尼人相似,但頭骨更厚,更像更古老人類的骨骼。

同樣在特拉維夫大學工作的牙科人類學家 Rachel Sarig 指,臼齒的內部結構讓她想起在以色列 Qesem 洞發現、可追溯到大約 40 萬年前的古代人屬 (Homo) 成員的牙齒。這表明這些化石屬於以前未知的人類群族的晚期倖存者​​,或者屬於生活在中東的另一個尼安德特人血統。

特拉維夫大學古人類學家 Israel Hershkovitz 則指,種種證據均令團隊在另一刊於《科學》的報告中提出假說 [2] ,牠們可能屬於尼人和古代人屬的混血兒,將為中更新世期間,即 79 至 13 萬年前橫跨歐亞大陸和非洲的各種人科 (hominin) 增加另一個成員,亦是其後在歐亞散佈的尼安德特人原始人口。

有專家認為過度演繹化石

然而,這個假說隨即被質疑。馬克斯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古人類學家 Jean-Jacques Hublin 指,該些化石太新,無法代表尼安德特人的原始人口,尼安德特人已知最早的祖先生活在 40 多萬年前的西班牙 Sima de los Huesos 。他認為,這是團隊對化石證據的過度解釋。

相反,他認為該化石有更古代人類和尼人的混合特徵,可能反映了地區差異,生活在中東的尼人不同於歐洲的經典尼人,或者至少是不同尼人群族的混血兒。

Hublin 補充指,牙齒是對化石進行分類的最重要身體部位,而新發現的牙齒就像尼人的。

加拿大溫尼伯大學古人類學家 Mirjana Roksandic 同意 Nesher Ramla 骸骨太年輕,不能「認真考慮」作為尼安德特人來源的證據。 然而,她確實認為,新化石表明現代知人和尼人在中東的互動比以前認為的更早。她指,類似互動模式也在歐洲巴爾干山脈的遺址中看到,當地至少有兩個人類譜系並存。

來源:
Science, New fossils reveal a strange-looking Neanderthal in Israel, 24 June 2021

報告:

  1. Zaidner, Y., Centi, L., Prévost, M. & et al. (2021). Middle Pleistocene Homo behavior and culture at 140,000 to 120,000 years ago and interactions with Homo sapiens. Science 25 Jun 2021: Vol. 372, Issue 6549, pp. 1429-1433. DOI: 10.1126/science.abh3020
  2. Hershkovitz, I., May, H., Sarig, R. & et al. (2021). A Middle Pleistocene Homo from Nesher Ramla, Israel. Science 25 Jun 2021: Vol. 372, Issue 6549, pp. 1424-1428. DOI: 10.1126/science.abh3169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