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能像韓國報紙那樣浴火重生嗎?
【文:oNo】
6月24日,在香港出版26年的《蘋果日報》迫於政治壓力停刊,最後一期報紙發行一百萬份,香港市民排隊搶購,當晚即售罄。對於香港這個國際金融中心唯一「説人話,講真相」又佔有過半媒體市場的報紙的動態,歐美媒體關注自然不在話下,相信特首林鄭月娥25日記者會上不滿「外媒抹黑特區政府執法」的說話即是指它們,畢竟這位港大畢業生識睇的外文只有英文吧。
其實,同處亞洲的日本韓國媒體也相當關注此事。日本《產經新聞》24 日、25 日連續兩天在頭版報導《蘋果日報》「休刊」消息,並充滿感情地呼喊「蘋果,朋友,等妳回來!」因為該報認為《蘋果日報》只是暫時「休刊」而非「停刊」(日本漢字叫「廢刊」),而 25 日在頭版報導的日本媒體還有《朝日新聞》及《日本時報》(英文報)等,《朝日新聞》平時與《產經新聞》論調截然相反,在二戰期間也頂不住日本軍部壓力而轉軚支持政府,戰爭結束後才恢復原有立場。
而 6 月 25 日韓國首爾出版的九家全國性日報中,《京鄉新聞》、《國民日報》、《東亞日報》、《首爾新聞》及《韓民族日報》這五家頭版以大圖片報道轉內文詳細報道方式,介紹香港《蘋果日報》停刊、讀者排隊購買,另三家媒體則在內版報道及評論,如果當天不是韓戰爆發紀念日的話,相信給這則香港新聞的版面會更多更顯著。其中,《中央日報》和《國民日報》還發表了社論,標題分別是《蘋果日報停刊暴露中國真面目》及《蘋果日報停刊,G2 國家中國的言論打壓》(G2 指美中兩個巨人「Giant」國家)。另外,《朝鮮日報》有專攻中國事務的記者寫手記說,《蘋果日報》是以「自決」(停刊) 代替「變節」(轉軚),他提到自己 2007 年在北京大學留學時,目睹校內讀者每週四排隊購買廣州出版的自由派周報《南方週末》,但 2013 年《南方週末》被整肅閹割變節後,此景不再有。
這些韓國報紙政治光譜各異,論調從進步到中道到保守都有,為何不約而同地關注萬里之外的香港一家報紙的命運呢?答案是,它們好幾家之前也曾經歷過類似的劫難。比如《京鄉新聞》曾因反對李承晚的獨裁統治惹上文字獄,1959 年被這位建國總統強制停刊,一年後李政權倒台即獲重生;三家百年大報中,《首爾新聞》長期淪為政府喉舌,1987 年韓國民主化之後方能自新自立;《朝鮮日報》和《東亞日報》創刊於追求反日獨立的「三·一運動」翌年 (1920 年),曾多次被殖民統治朝鮮的日本總督府抄家搜走新聞材料、逮捕新聞記者及勒令短期停刊,出版 20 年後的 1940 年 8 月 11 日被同時「廢刊」,直到 1945 年韓國光復後才復刊。到了強人朴正熙執政時,長期為審查與自我審查所苦的《東亞日報》記者們聯名發表「言論自由實踐宣言」並成立鬥爭委員會,《朝鮮日報》和《韓國日報》記者隨即響應,此後全國共有 31 家媒體參加,惱羞成怒的政府於 1974 年末警告各企業不得在《東亞日報》投放廣告,反而贏來廣大市民花錢在報紙版面上建立聲援打氣的「連儂牆」,持續達半年多之久。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聲援廣告詞是「如果連你都背叛了,我就去移民」,後來還成為一本紀錄這段歷史的書的名字。十年後,東亞日報社用這筆總額約為六千萬港幣的廣告收入成立獎學金回饋市民。
不過,當時筆桿子抵不過槍桿子,《朝鮮日報》和《東亞日報》的老闆為保住報社,沒能與員工齊心抵抗政權施壓,最後解雇了幾百名記者。到了 1980 年光州事件爆發,軍頭全斗煥掌權就開始「言論統廢合」,對全韓國的廣播電視報紙雜誌出版社動大手術:停刊、合併、解雇及限制被解雇者再就業。不過,不到八年,一些被解雇的媒體人就參加了韓國的 1987 年 6 月抗爭,與國民一起爭取了民主化的到來,這在電影《1987: 逆權公民》中有所體現。一些媒體人得以復職,另一些人則不滿老東家《朝鮮日報》和《東亞日報》日趨保守化,發起面向國民的眾籌,於 1988 年創立新報《韓民族日報》,現任總統文在寅就是當年創刊時的六萬多名國民股東之一。
創下香港報紙發行紀錄的《蘋果日報》一天之內就被市民搶購一空,她能像上述韓國報紙那樣浴火重生嗎?該報已陪伴筆者渡過人生近三分之一歲月,希望有生之年能與之重逢!
作者簡介: oNo。80後,前媒體從業者,截止今年 6 月 24 日,閱讀《蘋果日報》13 年,幾乎沒一天漏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