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霍梓楠老師】

上篇提到,不少同工被學生「掛機」傷害過,我也不例外!有網課達人向各位同工推介各種各樣方便教師實時收集學生回饋、提升學生專注力的工具,似乎形成一種壓力。

我的網課其實以提問、講解、實驗示範為主,很少用到那些工具,原因如下:

  • 對於能力較高的學生,他們較需要高階思維的訓練而不是止於背誦知識。比起他們透過工具給我實時但簡單的回饋,我覺得向他們個別提問較深入的問題更有價值。我會就他們回答的盲點或漏洞,調整講解重點、指引他們另一種思考模式。這種師生對答過程對其他學生都有得著。
  • 高中學生與我已建立一定默契,他們希望我紮實解說概念,自然無須使用額外工具。除了課堂對答外,我也可從他們的功課得知教學效能。
  • 我校大部份學生都願意開咪回答問題,雖然初時有些同學沒有自信開咪,但花一些心思鼓勵他們通常已OK。而且每班總有搞笑、唔怕醜同學幫我暖場!

我就算真的要運用那些工具,都會著力令當中的「內涵」配合我的教學風格,例如會設計一些陰濕的選擇題,又加入一些好玩的選擇。我希望做到,吸引學生的是選擇題本身有趣、有意義,而不是選擇題工具所提供的聲畫。

我同意它們一定有用處,不過要視乎其功能可否配合:學生特質、學科本質、課題目標、教師風格等等。對於學習動機、能力較低的學生,那些聲畫俱備的工具的確讓他們更易牢記基礎知識(要知道他們在課後,可能因種種問題根本不會溫習所學),也可以令專注力較弱的學生得益、有成功感,教師可乘勢鼓勵他們更主動學習。

不過,如果只以那些工具進行低階思維的教學,又或者只讓學生隨興發揮但沒有有效的指引及總結,學生可能玩得開心,覺得時間過得很快,但這樣做是否對所有學生都有益呢?這樣做有點像軟性的監控 — — 透過讓學生持續作出回饋(但不追求深度),只求他們不會掛機就算完成任務。

其實,是否監控力度愈強、愈細密,就愈能減少掛機情况、愈增加網課效能呢?就算學生沒有掛機,又是否代表他們學得好呢?他們掛機其實原因是甚麼呢?

我承認我很有野心 — 我想讓我的學生有被信任的感覺,所以傾向減低「監控」程度,例如很少要求學生開 CAM,也不會頻繁要求他們回答簡單問題。

不過這不代表我放任他們  — 我會執著於「嗌名後學生必須要有回應,就算唔識答都要重覆番我條問題,起碼你要知道我問你乜嘢」,否則「後果嚴重」:我會當住全班隔空問佢原因,對於屢犯者,我會在課後致電他甚至家長。我向他們解釋為甚麼要執著這個「規定」:真正的對話不正是上課最珍貴的元素嗎?這當然也是監控手段,但我會讓學生明白監控目的是甚麼,更希望他們理解並同意我的規定。

我當然有任教能力較普通的班別,當中有練精學懶的,也有因我校競爭激烈而失去自信的,尤其是初中學生,不容易自律(我其實明白他們年紀還小啦)。我也遇過慣性掛機的同學,他們總覺得自己不會那麼「倒霉」被我抽中答問題。

我如何應對這些情况呢?也許多些運用有趣工具會令他們更專心,但我始終覺得不一定要依賴它們。以下是一些我的網課點滴:

(我「叫醒」疑似掛機同學後)「我有時係度諗,如果有人發明到將晶片植入你個腦,我就知道晒你哋上堂諗緊乜,自然知道你哋有冇掛機啦!」

「阿 sir 你講緊 Cyberpunk2077?」(這是一款角色扮演電玩,內容雖然充斥暴力與色情,但當中有探討令人深思的哲學及道德議題。學生就算沒有玩過,他們可在 YouTube 看到遊戲內容及 walkthrough。)

「喂!就嚟考試啦,你唔係玩緊吖嘛?同埋呢個 game 唔啱你呢個年紀玩喎!」

「冇冇冇!我都係睇廣告啫!」

「不過咁樣植入晶片係咪真係好呢?我自己都唔想畀人咁樣監視住啦!雖然總係間中有人冇聽我講嘢畀我鬧,不過我都依然選擇信任你哋,唔使成日開cam去證明你冇掛機。呢度嘅信,係指信你哋最終都會做得到,領略到知識嘅奇妙,自然就唔會掛機啦!不過其實,你哋唔敢掛機會唔會都係因為驚畀我問中問題唔識而俾我鬧?」

「係呀!」

「……不過我其實想你哋係因為我嘅魅力,吖唔係,係科學嘅魅力而留心聽書!哈哈!好啦,跟住我想問嘅係……」

「你做乜唔交功課?」

「我病咗呀!」

「你唔早啲同我交代?我點解要信你?」

「咁我畀啲藥你睇囉!」

「你諗下我點解一開始唔信你?」

「……」

「如果你平時做得好、有交帶,咁我唔會用咁嘅語氣質疑你。聽你語氣好似有啲不爽喎,隔住個 mon 我都 feel 到呀!你係咪覺得病咗仲要咁畀我冤枉好慘呀?咁你要諗下平時要點做先會令人傾向相信你啦!……我咁樣懷疑你,你冇嬲我吖嘛?」

(某同學答完我問嘅問題之後)

「你哋同唔同意呢位同學嘅答案同解釋呢?同意就喺chatroom打+1,唔同意就打+2……搞到我好似開緊實况咁,哈哈……睇下結果先,咦?呢位同學打咗+3,你一定有特別見解,快啲開咪講下呀!」

「我記得你中一嗰時冇咁怕醜喎!快啲開咪啦!我想聽下你把聲,好耐冇聽過啦!」

「跟住講嘅嘢,我諗有同學已經明咗,不過我都想你哋全部都聽番,點解?因為都想你知道其他同學嘅學習困難,佢哋未必好似你咁自動諗通咗,你自己冇意識到原來這個思考過程係有難度。所以我係教埋你點樣教人啦!有冇人大個想做老師?冇?因為唔想好似我咁長氣?」

同工可能已經觀察到,我運用的來來去去都是同一個套路:網課內容是與學生有連繫的,他們會聽到我當時的思想感受,也會知道我意識到他們的存在。除非他們鐵下心腸完全不聽我說話,否則他們總會從中感到一點「溫暖」吧!

就算有掛機學生逼到我要致電給他甚至家長時,我總會補多幾句體諒說話,例如我會對學生說:我明白咁樣上堂未必好有氣氛,要自律唔係咁容易……對家長則會說:其實全港好多學生家長都好似你咁焦慮,其實佢又唔係衰到貼地,我哋都做過青少年啦……等等,這種人本交流工作,互相理解對方的難處,其實一樣重要。假如我們只著眼於監控手法或者滿足於罐頭式對答,其實會失去很多改善視况的契機。

教師需要視乎學生特質與師生關係,在監控與信任之間取得平衡點,讓學生感到尊重之餘,也讓他們明白得到老師或別人的信任並非必然。也許過程中學生會利用教師的信任欺騙教師,但當師生相處時間久了,互相了解後,這些欺騙信任的片段可以是成長的催化劑。

教師的時間、精力有限,我也會接受總有學生不領情的事實。我清楚知道坊間有很多好好用的工具,但我不會逼自己短期內深入認識它們然後出神入化地運用在課堂上。我從來不會抗拒使用他們,只是我會優先處理,有甚麼平日正常在課室上課的重要元素,因為變成網課而缺失了,在網課中如何作出補救呢?站穩陣腳後,再看看是否有必要用它們吧!

同場加映:

既然這個專欄的定位是數理科教學,我就寫少少教學點滴 — —

早前的中二綜合科學,教到效率(Efficiency)公式:

Efficiency = useful power output ÷ power input × 100%

其實學生在中一時已經學過這條公式,不過中一時是以「能量」去計算效率的:

Efficiency = useful energy output ÷ energy input × 100%

對於能力普通的同學,我會問:「這兩條公式有沒有矛盾呢?為甚麼?(順道鞏固功率 power 的意思。)」

問完某幾位學生、講解完之後,我會說:「你哋可能會覺得,背咗佢,到考試時代番啲數入去咪得囉!喂!我接受唔到囉!你要思考你新學嘅嘢同之前學嘅有冇衝突,咁樣先叫學嘢嘛!

接著,我問另一位同學,效率有沒有可能大於100%。

「應該冇。」

「你肯定?」然後我在iPad上寫一段「似是而非」的數式,總之答案是200%。「咁得唔得呀?」

「咁應該得!」

「喂!唔好我寫到好似得就得喎!你要講點解喎!」

「er……」

「記唔記得中一學過乜嘢呀?關於能量呢……」

「er……」

「唔記得咗啦?係能量守恒定律呀!如果 output 可以大過 input,咁就好理想啦!不過現實唔得吖嘛!數學上寫到出嚟大過 100% 唔代表現實一定可以呀!喂!你學嘢要諗番啲嘢合唔合理先得吖嘛,啱啱先講完,唔係背完條式就叫學咗呀!如果係咁,人哋同你講乜你就信乜,咁樣叫學嘢咩?!唉,我又長氣咗啦……」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