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刊於《自然通訊》的研究指,在中國東北遼寧義縣附近發現的一個具有 1.2 億年歷史的微形似鳥化石,是鳥類與恐龍演化樹上介乎於兩者之間的過渡物種。

團隊指,雖然該相當完整的骸骨化石頭骨只有 2 厘米長,但與體型龐大的暴龍等有極為相似之處,而其纖細精緻的身體看起來更像麻雀或蜂鳥等現代冠鳥。不過,團隊未有為該新發現化石進行命名,僅以 IVPP V12707 代號稱呼該化石。

經電腦掃描化石後,團隊認為該物種屬已經滅絕的原始鳥類反鳥亞綱 (Enantiornithes) ,這些原始鳥類都保留着牙齒,和有爪的翅膀,其他已知的反鳥亞綱部份不比蟑螂大,但是次的發現則稍大,可放在手掌之中。

雖然反鳥亞綱沒有在俗稱「恐龍大滅絕」的白堊紀﹣古近紀滅絕事件 (Cretaceous–Paleogene extinction event) 中倖存下來,但牠們的許多特徵今天仍然存在於鳥類中,並被廣泛認為是現代鳥類演化的重要一步。

領導研究的中國科學院古脊椎所古生物學家王敏形容化石是「嵌在恐龍頭骨上的鳥頭」,而這種頭部特徵並無阻止反鳥亞綱或其他原始鳥類在白堊紀期間取得生態上的巨大成功長達數千萬年。

另外,電腦掃描顯示,該反鳥保留了主龍類原始的腦顳區結構,上、下顳孔互相獨立,並且和眼眶完全分離。這樣的結構限制並鎖定了顴骨的活動,與現代鳥類的完全不同;其下顎肌肉的附著點,除了似恐龍外,也如蜥蜴和短吻鱷等爬行類相似。

古脊椎所的聲明又指,特別是稱為翼骨的骨頭,看起來和類似鳥類的獸腳亞目恐龍臨河盜龍屬 (Linheraptor) 完全相同;翼骨後緣亦更像恐龍,而不似現存鳥類。

這些證據均指向該鳥可能是從恐龍的一個分支演化出來,當中包括有羽毛的伶盜龍 (Velociraptor) 和有翼的小盜龍 (Microraptor) 。

不過,研究顯示了現代鳥類頭骨可動性在反鳥亞綱中並無出現,反鳥類相對保守且原始的顎區很有可能抵消了其吻部多樣性分異帶來的潛在優勢,這反映了在反鳥類的生態和飲食習性單一,一定程度上解釋了曾在中生代繁盛的反鳥亞綱會在白堊紀末期絕滅的原因。

來源:
Science Alert, This Tiny, 120-Million-Year-Old Fossil Has a T. Rex-Like Skull on a Bird Body, 26 June 2021

報告:
Wang, M., Stidham, T.A., Li, Z. & et al. (2021). Cretaceous bird with dinosaur skull sheds light on avian cranial evolution. Nat Commun 12, 3890. doi: 10.1038/s41467-021-24147-z

文/Alan Ch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