偽裝成王道漫畫的哲學作品:淺談「進擊的巨人」之創哥的逆襲
進擊的巨人從將近 12 年前開始連載,劇情強大的壓迫感吸引大量讀者,隨著後期故事發展,正邪立場的急轉直下。起初誰也想不到這種吃人的恐怖漫畫,竟然最後走向探討戰爭、民族、政治與自由哲學的恢宏作品。
巨人劇情的強大,已經幾乎發展成「巨人分析學」。在本週完結後相信會有一系列蓋棺論定的讚譽與評析。在此搶先聊聊最引人入勝的幾個點。
- 八年磨一劍:翻盤式劇情設定的魅力
- 艾倫的魔化: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 自由意志 VS 決定論
- 近代世界史的暗喻
- 種族與民族主義的探討
- 人作為目的而非手段:人道主義的結局
以下全部都是雷
八年磨一劍:翻盤式劇情設定的魅力
巨人的劇情在前期牆內篇,幾乎是王道漫畫的套路:
主角艾倫與人類受到巨人的支配壓迫,隨著故事不斷成長發現自己的巨人之力。與智慧巨人、潛伏臥底和政治勢力鬥智鬥勇,最後成功推翻腐敗的政府,趕出內奸、發展科技除掉全部牆內巨人,可喜可賀!
到此為止,是一個善惡分明、正反派明顯的熱血王道故事。
八年連載 22 卷後,艾倫一行人踏出牆外,讀者才發現八年來我們全都被作者騙了。
真正劇情的張力,在打開地下室後一口氣釋放出來。作者把隱藏多年的謎團一次解開。在牆內篇的結尾,繼承了父親記憶的艾倫,踩著只在書中見過的海水,輕描淡寫說著「把牆外的人殺光就能獲得自由」,一句話就道盡了整個故事走向的未來。
這種伏筆埋八年,再花四年翻案的劇情架構,在這個百家爭鳴,許多作品成天擔心下一期會不會被腰斬,許多熱門漫畫譬如鬼滅、海賊王均採用「設定好最終 BOSS,中間穿插支線,如果讀者反應不佳就跳級打王」公式化設定的時代,顯得格外珍貴。
有別於一般漫畫會思考的劇情深度,這種具有恢宏史詩敘事的故事架構,不禁令人懷疑作者大部分技能都點在編劇而不是畫功了。
整部作品的精髓,就是奔著把「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Happy Ever Forever」這種無腦結局給全面推翻,融合北歐神話與世界歷史與恐怖要素,而創作的翻案故事。
正如同作者在採訪所說:世界哪有這麼簡單?
主角艾倫的魔化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這句魯迅的評價自己筆下的人物孔乙己的名言,道盡了艾倫的成長歷程。
在長達 11 年多的連載中,巨人在前期鋪墊了 22 卷的主角人物設定,符合少年漫畫設定的主角艾倫,除了長得一副憂慮小生以外,原本一無是處——戰鬥力不如米卡莎、計謀不如阿爾敏,就靠一股滿腔熱血、跟繼承來的巨人之力大殺四方的設定,非常容易令讀者帶入—誰不希望自己憑著單純善良跟天生神力,就可以拯救世界?
然而這樣的帶入與快樂結局,在剩餘 1/3 的故事裡,讓讀者漸漸笑不出來。當讀者經過八年的鋪墊,一心同情艾倫的時候,就是作者開始破壞人設的時候了,也就是艾倫全面魔化的開始。
帕拉迪島向世界宣戰,實行一連串的虐殺。即使「滅世」太過反人性,使讀者心理難以承受,但作為了艾爾迪亞人的「復仇」與「生存」,一切又是如此的自然。
就像金庸在鹿鼎記的序言說:
武俠小說的讀者習慣於將自己代入書中的英雄,
然而韋小寶是不能代入的。
在這方面剝奪了某些讀者的若干樂趣,我感到抱歉。
巨人正把這種「代入感」的破壞精神發揚光大,最終被全盤推翻為最終BOSS,真是天大的諷刺。
由於其中具有魅力的角色不斷無意義且殘酷的被殺被吃,甚或被變成巨人被昔日夥伴手刃,讓讀者不斷感受到壓迫。因此,作者諫山創也被謠傳為「傷害讀者」的第一名。
自由意志 VS 決定論
艾倫一心追求的「自由」,是整個故事一貫而終的主線。作者利用艾倫的心路歷程,嘗試挑戰自由意志與決定論這個世紀哲學大難題。
關於這兩強對決,德國哲學家康德在其著作《純粹理性批判》中便提出了一條「二律背反」給後人思辨。其中正面命題主張「自由意志」(Free Will / Spontaneity) 的存在:
宇宙的各種現象,不只是由遵照自然法則運作的因果律主導的,還受到自由意志的因果律影響。
因此,既然艾倫口口聲聲說他有自由,他原則上應有「選擇不同可能性的權利」(Principle of Alternative Possibilities, PAP)。也就是說,即使經歷了這麼多磨難,發動地鳴仍然不是歷史的必然,他仍然有選擇世界和平的權力。
然而艾倫卻全心擁抱因果決定論(Causal Determinism),也是康德的反面命題:
沒有自由意志,一切都是依照自然律的因果關係。
也就是人類所有的決定都是受到基因、經歷等外在因素影響,因而形成當下的人格,我們在如此狀況下,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
巨人故事裡為了擁護「決定論」,甚至放入一個暴力而超脫哲學思考的設定:繼承巨人之力的人,都會一併接受到歷代擁有者的記憶和個性。其效用強到牆內王以此設立「不戰之約」。
在引入這個設定以後,哲學思考變得完全無謂了。因為一切皆為因果,繼承者個人根本無法決定如何利用這股巨人之力。在艾倫談論自由之前,「巨人之力」便在不斷影響他的決定。他自身都難稱有選擇自由了,何況一個體內住著繼承來的多種人格,其中一個還是虛無飄渺追求自由的「進擊的巨人」。
一個身體裡有兩個人格要各自追求自己的自由,那還叫自由嗎?
為了強化決定論,作者更直接加入更直白的設定:進擊的巨人可以預見未來,甚至影響過去。誰叫這個故事以艾倫開始,要一手要推動歷史的巨輪前進,自己造的業,這條路跪著也要走完。
作者在創造這個角色的時候,早已決定將艾倫作為一個命運不由自己所控的奴隸,甚至表示艾倫是他最無法認同的角色。故事之外,現代心理實驗也證明了:相信決定論會使人自暴自棄,做出害人利己不負責任的決定:反正我就爛、我生而如此。而後期艾倫本身的許多厭世言論,在在坐實了他是「決定論」的忠實擁護者。
相反地,萊納身為在島外的艾爾迪亞私生子,命運身不由己的程度更為甚之。然而他的負罪感,則是確確實實的「自由意志」的展現。因為他認為他一開始在夥伴被吃時,就有選擇回頭的權利。他只是為了一己私利而做出泯滅人性的決定,自己要背負島內被巨人屠殺悲劇的「道德責任」(Moral Responsibility),這是唯有相信自由意志才需要思考的。
時代環境沒有錯,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啦!
對萊納擁護的「自由意志」發起挑戰的不只是艾倫,更是作者對讀者發起的挑戰。在入戲太深之前,讀者往往認為自己有選擇支持哪一方的權力。
經過八年的牆內故事、讓讀者都把自己想像成艾爾迪亞人了。當自身支持的種族說要滅絕世界的時候,我們卻該服從還是革命呢?
也許對於這個長時間浸淫在故事裡的讀者,支持艾爾迪亞和反對馬萊已經是「決定論」的自然了。然而我們聲稱擁有的思想自由,允許我們支持艾爾迪亞踏平世界,濫殺無辜,而不用負上「道德責任」嗎?
作者盡力賦予人性,導致這些角色不得不視情況立場搖擺,見風轉舵反倒活到了最後。大概作者是對於「堅持就是勝利」的勵志故事的最大反擊吧。
近代世界戰史的隱喻
除了哲學領域的探討以外,巨人故事裡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其似有若無的隱喻國際情勢。來自世界各地的讀者,無論是東亞、美洲或歐陸,都可以從其中找到與自己地緣血緣相近種族與國家的影子。
最明顯的是將艾爾迪亞作為以北歐神話為名的「尤米爾」的傳人,極為類似以色列「上帝的選民」,而將強權馬萊比喻為屠殺猶太人的納粹德國。但馬萊的複雜更不僅於此,除了將「反艾爾迪亞主義」聯想為「反猶太」以外,擁有「巨人之力」更如同坐擁壓倒性軍事實力、擁兵自重的美國。將境內的艾爾迪亞洗腦成效忠馬萊的戰士,更如同以教科書洗腦人民的北韓。高唱民族融合、愛國主義也讓許多華人讀者自然而然也聯想到中國體制。
巨人的故事會讓我如此有共鳴,正是因為台灣人在大陸的生活,讓我深刻感受到馬萊與艾爾迪亞同文同種的文化威力。
即使是政治正確的教育完全不同,我仍認識許多大陸朋友,私底下偷偷向我表示支持台灣民主的意識型態。他們正如同在馬萊生活的艾爾迪亞人,只能活得誠惶誠恐。而賈碧與法爾科深入敵境後,發現人性才是最終的皈依,心境轉變描繪更是生動。
世界各地都有好人壞人,但無論是好壞,擁有艾爾迪亞血緣都會變成無腦巨人。關於生死命運的無常,更是作者向「決定論」多投了一票。到此傷害讀者罪行又添一遭。
種族與民族主義
巨人裡牽扯的種族不多,除了東洋日出國直接指涉日本,阿卡曼種族近似於武術高強、誓死效忠的忍者以外,基本還是以艾爾迪亞民族立場出發的故事。
艾爾迪亞這個奇特民族所擁有的「巨人之力」是一個雙面刃。恐怖的破壞力如同核武:在其他人類科技還沒有跟上之時,可以稱霸世界。然而在其他國家科技腳步追上可以制衡時,反而成為宣戰討伐、種族滅絕的藉口。
國際上艾爾迪亞人權協會的式微,正是對於當今左派高喊「種族平等」的延伸討論:
如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高聲反對種族主義。但基於種族的歧視言論仍層出不窮。譬如對於華人身材矮小、甚至「貪婪」、「奴從」等與生俱來的劣根性。對於非裔,則控訴其天生具有「無法控制暴力衝動」的基因。
然而,除了可能是遺傳造成的體型差異外,科學上並沒有客觀的資料顯示種族有高下優劣之分。但藉由巨人的故事,作者要我們開開腦洞:
要是這個「種族無優劣」的假說被打破了呢?
如果世界上真的有個種族,只因一個小小的觸發機制(攝入脊髓液)就可以化為不死的怪物,或是可以不斷再生的巨型兵器。平心而論,套用常被攻擊左派偽善的 NIMBY - Not in my Backyard 來檢視:真的有人能夠忍受隔壁鄰居,可以隨時變成無腦吃人怪物的可能嗎?
不得不說還蠻有道理的
無垢巨人的吃人天性,對於人類來說完全是天敵般的存在,而智慧巨人在科技發達的時代,無論是軍事或是大型工程的助益也降至極低。艾爾迪亞淪為一個對其他人類完全有害無益的種族,「生而平等」的假設仍能成立嗎?
這幾乎是挑戰人類對於種族平等的哲學思考。對於一直以艾爾迪亞人的角度來看世界的讀者來說,更是如同電車問題:殺一族以利天下,為所不為?細思慎恐的一大挑戰。
人性化角色的詛咒
建構架空的混亂巨人世界底下,越是理想主義就越是煎熬。
從主角艾倫一開始就想參透「自由」、到主角爸爸格里沙,甚或是想讓艾爾迪亞悲劇從自己手上終結的吉克,或是總是當一個大哥哥的萊納、這些富有責任感、視天下興亡為己任的政治領袖,只有眼睜睜看著自己的信仰不斷被打擊,最終被擊潰,要嘛是希望別人來制裁自己、要嘛是主動犧牲、他們的核心價值從來就沒有好下場。
巨人的悲劇就是:堅持己見一味的追逐心中的價值,很可能會毫無意義的死去。而見風轉舵符合人性的角色,也絕不可能得償所願。
傳統王道漫畫總是表現出人定勝天的態度。而作者則硬是將熱門漫畫公式的三要素「友情」、「熱血」和「勝利」全盤否定。「友情」在故事裡根本發揮不了作用,所有的袍澤之情要嘛是被背叛,要嘛就是被迫殺了自己變身巨人的隊友。「熱血」只存在牆內篇,牆外後主角顯露的更多是夥伴被殺還笑得出來的冷血。「勝利」更難定義了:究竟地鳴成功是勝利,還是阻止地鳴是勝利呢?
到故事的最後,幾乎所有忠於自己初衷的角色,諸如艾爾文團長、漢吉、到那些昔日同袍,最後都不得善終;而沒有堅持特定立場,展現人性化的角色,飽受折磨卻都存活了下來:以搖擺不定的萊納為代表,兩邊不是人的經歷使他徘徊在吞槍自盡的崩潰邊緣。以人道關懷著稱的阿爾敏,也被迫屠殺了馬萊的無辜居民。以保護艾倫為使命的米卡莎,也親手斬下艾倫的首級。
要嘛慷慨赴義,要嘛背叛自己道德良知,然後負罪感滿滿的繼續生存,人生在世沒有其他選擇。這大概也就是作者對於正面樂觀心態的逆襲,對世態炎涼的寫照吧!
人道主義仍是一切的皈依
整體而言,巨人的故事就是對於在哲學性的思考基礎上,加上一些超越人世思考的設定,重新再一次攻擊與責問世界的矛盾,再揉合恐怖、歷史、神話、政治色彩而成的巨作。
從種種敘事與台詞來看,作者最終在一切矛盾中,基於人道主義的立場,還是選擇了阻止地鳴滅世。最終話很可能在以北歐神話「諸神的黃昏」大戰後,重生的世界一片祥和。
一切歸結於女主角殺一人以利天下手刃愛人,不顧艾倫身為救命恩人的經歷,猶如在電車問題的軌道橋上推下自己的摯愛,阻止悲劇發生。完全背離因果,打臉「決定論」,就是最好的「自由意志」展現。整個故事從艾爾迪亞一起,以馬萊為另一面說詞,再兩相融合,彷彿「辯證法」的正—反—合。提出此法的黑格爾相信,正是兩相矛盾,才能讓人類的精神社會提升。
矛盾、量變同質變下的永恆發展是世界的特徵
而出生而擁有的「自由意志」的價值,不會被千年來的恩怨情仇所決定命運。正如康德所說:無論多麼崇高的理念與信仰,人都是最終「目的」。巨人故事中,若為了追求自由將他人作為「手段」,永遠都無法成為普世價值。
後記
巨人的故事,在最後一話之前還藏了許多伏筆。相信會對自由主義和人道主義做進一步的描繪。在還沒有觀賞最終話之前,我最最期待的,就是以下這個在第八話出現,一直在我心底等了快十年都沒解開的秘密。如果作者連這個程度的伏筆都可以成功收尾,那絕對不愧為好酒沉甕底的神作。
難道弱點是屁股就是萊納不敢「坐」的真正原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