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創傷—國家人權博物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難以啟齒的傷痛,雖然想分享卻又不知道該如何重新面對。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和其他人分享創傷的經驗呢?若是有,那想必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吧!
其實一個國家要重新面對,並且分享它的創傷也很不容易。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一個專門處理創傷歷史的博物館—國家人權博物館。
成立於2018年的國家人權博物館是由位在新北市新店區的「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以下簡稱景美園區)與位在台東縣綠島鄉的「白色恐怖綠島紀念園區」所組成,雖然我在博物館正式成立之前兩個園區都去過,但成立之後,我還是第一次重新踏入景美園區。
園區內的軍事法庭。
園區內仁愛樓旁。
景美園區的前身是軍法學校校區,後來又成為專門審判及關押政治犯的所在地。園區內有相當多低矮的建築,包括軍事法庭、第一法庭、押房、兵舍區等等。每參觀一棟建築及裡面的展覽,都像是在抽絲剝繭台灣白色恐怖時期,人民如何因為意識形態、批判被政府或甚至是子虛烏有的懷疑而被關進監牢裡的創傷歷史。
這個博物館的其中一個特色,就是以許多政治受難者的故事為展覽核心。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兩個故事是在言論自由特展「銬!我被抓了?!」裡面提到的,一個故事是講一位從河南來台灣的計程車司機,因為跟乘客發牢騷說「台灣政府沒資格反攻大陸」,結果被乘客檢舉後就被裁定要感化三年;另一個故事是講一位車工在廁所塗鴉「此路不通,去找毛澤東」結果就被判處5年有期徒刑。這兩個故事凸顯出白色恐怖時期,不是只有從事社運或政治異議份子才會被抓去關,不滿生活的一般老百姓也會因為抱怨而入獄,這個恐怖的言論自由打壓是適用於所有人的。
言論自由特展「銬!我被抓了?!」。
這次重新再參觀景美園區,我覺得博物館大多還是在強調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的前因後果,以及政治受難者的傷痛,如果能夠再增加更多讓人反思的橋段設計,或許會讓自由人權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不過,我其實也明白博物館的難處,畢竟白色恐怖不只是「歷史」,更是那些現在仍活著的受難者的創傷「回憶」。因此,若希望從有別於現在角度來敘述這段「歷史」,博物館便不得不思考如何面對與回應這些活著的「歷史」。
園區內受難者紀念碑。
作為一個以「展現台灣追求落實民主人權普世價值決心」為使命的博物館,我相信國家人權博物館還有很多值得期待的未來嘗試。但在那之前,我想我們就繼續陪著這個博物館慢慢地重新面對這些傷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