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會叫的蟋蟀怎麼求偶?散發點體味吧!
蟋蟀不是都會叫嗎?
夏天夜晚的唧唧蟲鳴是非都市生活的共同回憶,其中最響亮的莫過於雄蟋蟀摩擦發聲器發出的聲音,牠們靠著這個方式求偶、吸引雌蟲。不過,雖然我們都有蟋蟀會叫的既定印象,但2019發表的研究發現,部分在夏威夷的蟋蟀(T. oceanicus)和在他地的同種族群不同,牠們失去了鳴叫的能力,這是由於當地有寄生性蠅類(ormia ochracea)會根據聲音找宿主,太會叫反而會變寄生目標。
圖一:在夏威夷演化出不會鳴唱的蟋蟀(Pascoal et al., 2019)
不會叫的牠們難道要一輩子當魯蛇嗎?有趣的是2019年發表於The Royal Society的另一篇研究發現,這些蟋蟀體表有較多的短鏈碳氫化合物,揮發後會吸引接收到的雌蟲,有助於平衡掉不會鳴叫的劣勢,至於會發展出這樣的方法則和碳氫化合物的結構有關。
體味的來源:碳氫化合物
昆蟲體表有多種碳氫化合物,這些只由碳跟氫原子組成的物質揮發後可做為化學訊號吸引異性,成為求偶的方法之一,根據鍵結形式由單鍵到三鍵可分為烴、烯跟炔,它們都是不溶於水的非極性分子,其中只由單鍵組成的烴,鏈長越長它們之間的互相吸引力(凡得瓦力)就會較大,與周圍的分子貼合較緊密,也因如此這樣的組成結構不易被破壞,熔、沸點相應來說也比較高,造成化學分子難以散發,導致雌蟲接收不到雄蟲愛的訊號,所以若要用這個方法求偶,身上的長鏈碳氫化合物比例要比較少是蠻合理的發展。
圖二:碳氫化合物結構 / QS Study
(alkane: 烴;alkene:烯;alkyne:炔)
雖然這樣的長鏈、短鏈化合物比例有利於求偶,但由於短鏈的結構比較鬆散,使得水分容易從縫隙間蒸發出去,造成體表保水能力下降,可能因為水分散失太多而死亡,不過還好演化出這個方式的地方在潮濕的夏威夷,所以蟋蟀倒不至於面臨乾死的風險,如果在比較乾燥的環境,就算找得到老婆,自己也會因為缺水而命不久矣吧!
推動改變的力量:天擇跟性擇
上述蟋蟀的求偶故事,裡面其實包含著推動物種改變的兩大力量:天擇(natural selection)跟性擇(sexual selection)。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了天擇的概念,說明當突變發生,歷經過度繁殖、生存競爭,最後只有適合當下環境的族群可以存活,在這邊「自然環境」是篩選的主要力量。而除了天擇,性擇也是一個推動物種改變的力量,通常會遵循付出較多一方的喜好,舉例來說,若是有一種鳥僅由母鳥育雛,雌性就會處於選擇者的角色,那就可能因為母鳥比較喜歡紅色的公鳥,這個物種的公鳥就會越來越紅,這樣的篩選機制由「另一伴的喜好」決定,被選擇的性別表現會逐漸趨近對方的喜好。
天擇跟性擇都會影響物種演化的方向,但有時候會相互抑制,若是性擇下演化的結果不利生存,天擇的壓力就會抑制這個性狀無止境發展,而若天擇導致吸引力降低,在性擇壓力下就會不利繁殖,最後達到的平衡狀態就會是該物種當下呈現的樣貌。例如上述在夏威夷的蟋蟀,於吸引異性的條件下,牠們演化出體表含有較高比例的短鏈碳氫化合物,而也是因為環境條件適合生存,如果環境乾一點將無法負荷,另外孔雀尾巴也是一個平衡的最佳案例,尾巴太長不利移動生存,太短又不夠有吸引力。
孔雀的尾巴是性擇跟天擇共同作用的結果 / Pexels
這篇是投稿到泛科學的文章原稿
泛科學文章:
資料來源:
- Holze, H., Schrader, L. & Buellesbach, J. Advances in deciphering the genetic basis of insect cuticular hydrocarbon biosynthesis and variation. Heredity(2020).
- Buellesbach, J., Vetter, S. & Schmitt, T. Differences in the reliance on cuticular hydrocarbons as sexual signaling and species discrimination cues in parasitoid wasps. Front Zool15,22 (2018).
- Heggeseth, B., Sim, D., Partida, L.et al. Influence of female cuticular hydrocarbon (CHC) profile on male courtship behavior in two hybridizing field crickets Gryllus firmus and Gryllus pennsyl vanicus. BMC Evol Biol20,21 (2020).
- Jacob D. Berson, Marlene Zuk and Leigh W. Simmons. Natural and sexual selection on cuticular hydrocarbons: a quantitative genetic analysis. (2019)
- Pascoal, Sonia & Risse, Judith & Zhang, Xiao & Blaxter, Mark & Cezard, Timothee & Challis, Richard & Gharbi, Karim & Hunt, John & Kumar, Sujai & Langan, Emma & Liu, Xuan & Rayner, Jack & Ritchie, Michael & Snoek, Basten & Trivedi, Urmi & Bailey, Nathan. (2019). Field cricket genome reveals the footprint of recent, abrupt adaptation in the wild. Evolution Letters. 4. 10.1002/evl3.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