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楊海英《文明的遊牧史觀: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
本書的繁體中文版封面,八旗文化出版。
這本書作者楊海英,是蒙古裔日本文化人類學家,本名:俄尼斯‧朝格圖(Оонос Цогт ,オーノス・チョクト),日本名:大野 旭,在中國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出生、成長,之後就讀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本語學科,1989年訪問日本,成為別府大學研究生,後來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綜合研究大學院大學研究文化人類學。有感於中國言論與研究環境不自由,楊海英最終入籍日本。重要著作有:「墓標なき草原:内モンゴルにおける文化大革命・虐殺の記録」(中文名為:「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チベットに舞う日本刀 モンゴル騎兵の現代史」(中文名為:「蒙古騎兵在西藏揮舞日本刀」)、「在中國與蒙古的夾縫之間:一個蒙古人未竟的民族自決之夢」、「文明的遊牧史觀: 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等作品。目前在台灣可以看到他的兩部作品中譯本:「文明的遊牧史觀: 一部逆轉的大中國史」與「沒有墓碑的草原:內蒙古的文革大屠殺實錄」,都由八旗文化出版。
楊海英的研究領域是文化人類學,師從日本著名文化人類學者松原正毅,多次隨松原正毅去中國內蒙古與新疆,以及蒙古、俄羅斯、哈薩克等國進行田野調查。由於不滿中國長年在內蒙古、新疆、西藏等地推行漢化政策,並讓大批漢人移居,楊海英常在書裡毫不隱諱地批判中國政府、中國人種種的負面行徑。
楊海英之所以寫作這本書,是想為日本讀者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檢視中國、中國古代歷史。書中的「中國」,按他的定義是指1949年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於「古中國」、「古代中國歷史」,他稱作「支那」、「支那歷史」。有別以日本人、台灣人、韓國人習慣以正擺的方式,將中國置於地圖中央,楊海英以蒙古族習慣的視角及地理認知呈現,也就是:將我們習慣的南北方向倒轉,改以中國在上,蒙古、西伯利亞在下的方式呈現,於是看似巨大無比的中國,倒轉以後,相較於蒙古、西伯利亞、歐亞大陸,顯得縮小許多。作者想藉此消解日本讀者內心對中國、中華文化的自卑與恐懼。
由於日本主流的中國史書籍,不僅比較重視中原王朝,忽視週邊遊牧民的歷史,還常以農耕民的視角評論相關史事,因此楊英海寫作此書,便刻意側重蒙古(蒙古國、內蒙古自治區)、新疆、西伯利亞、東北等地的上古歷史,以及匈奴、鮮卑、突厥、契丹、黨項、女真、蒙古等族群所建立的政權及其文化。除了介紹歷史、文化,作者常與同時期的中原王朝對照,指出:這些遊牧民建立的王朝,無論是北魏、隋、唐、元、清,統治者普遍用人唯才,較不在意臣民的出身、族群、宗教信仰,實施宗教寬容政策,並積極發展商業活動,因此開創出富裕強大的帝國,名聞國際。對於當前的中國,楊海英仍給予善意的建言,他說:中國未來若想成引領全球的強國,必須像唐、元、清採取宗教寬容政策,接納不同信仰、出身、文化的人,並要一改漢人王朝常見的封閉排外心態、壓制不同宗教信仰者的習性,以及蔑視其他文明、族群的中華思想。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我們正確的歷史知識,而是展現作者與一些蒙古族人對中國歷史的觀點。自古至今,從事農耕的漢人與以放牧或遊牧為生的蒙古人對立深刻,對彼此難得理性客觀的了解。台灣的中國歷史教育,無論是教科書的編寫者、學者、教師,由於依賴漢文史料、受到中國文化極深的影響等因素,在談論中國歷史時,常常傾向長城以南的漢人,也習慣以漢人的視角談人論事,因此我們除了隋唐,對於魏晉南北朝的「北朝」、五胡十六國、遼、金、西夏(對方稱為「大夏」)、元、清這些政權的負面事跡,知道較多,對其文化,了解較少,而對於漢、宋、明這些漢人王朝鎮壓不同宗教信仰者與歧視異族的負面事跡,所知有限或是懵然無知。這本書的內容具有挑戰我們既有認知的強大威力。
此外,作者書裡舉了一些故事,說明現今的中國政府、中國人做了哪些扭曲或隱藏過往歷史的小動作,例如:拚命強調中國人是由中國境內考古出土的北京人、元謀人……這些直立人演化而成,拒絕接受世界其他國家公認的人類起源;將北京故宮那些滿文、蒙文、漢文並用的告示牌撤下,換成只有漢文的牌子;把本該用當地地名命名的「鄂爾多斯人」(古人種),改成較不具蒙古色彩的「河套人」。上述這些不僅是日本人,也是我們台灣人習焉未察,甚至聞所未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