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上呈總統的《金門戰鬥村簡報》(來源/國史館藏)

師越共之長技以制中共

金門「戰鬥村」是一項用以提升民防戰力的計畫

將戰略位置重要或軍事價值顯著的村落改造為堅固的陣地,主要的作戰人員就是由各村居民組成的民防部隊。在金門地方當局的構想中,「戰鬥村」的計畫讓各村擁有自我防衛能力,遭遇攻擊時能在村內就地堅守,與村落共存亡,使敵人無法輕易佔領任何土地。除此之外,金防部還希望居民能協同正規軍作戰,因此,各村的民防部隊也必須配合部隊演習、熟悉心戰喊話以及建築戰鬥工事。

要讓金門「人人是戰鬥員、村村是戰鬥堡」

金門的民防部隊不僅要配合部隊演習、建築工事,還要學會向「匪軍」發起心戰。(來源 / 國史館藏)

這項計畫推行於1968年,由金防部的政戰主任蕭政之主導。他曾是「駐越軍事顧問團」一員,親眼見識越戰時共產黨游擊隊,出神入化的坑道戰技巧。調任金防部後,汲取越共防衛村落的經驗和優點,提出了「戰鬥村」的構想。

哈佛學者宋怡明認為「蕭政之把從越共身上學到的東西,搬到金門來對付中共,真是神來一筆,當然顧及面子問題,這種事是不能明說的。」

因此,金門「戰鬥村」在官方解釋中,是承襲自南越的西貢政府,為防範共產黨滲透農村地區,所實施的「新生邑」計畫。向反共陣營的盟友學習,自然要比模仿敵人的說法更站得住腳。

越南著名的戰爭景點 糾支坑道 Địa đạo Củ Chi。

金門瓊林村的戰鬥坑道。(攝影/張哲叡)


模範戰鬥村 瓊林

金門共有100多個村子被劃為「戰鬥村」,如果你所住的村子恰巧是其中之一,那可有得忙了。各式地下碉堡、四通八達的坑道,以及任何所需的防禦工事,都必須因地制宜,由各村里公所自己想辦法設計與施工。
上級只會規定完工期限,並派駐一位「戰鬥村警員」督導。至於各村「該怎麼樣構築」、「最後如何完工」等等問題上頭根本不管。於是,實際責任就落到各村的民防隊員頭上,他們需要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由村里幹部分配的工作。不過,如果你願意花錢,也可以雇人代勞。例如金城鎮的東門里,因為生意人較多,當時就選擇把整段工程,外包給安岐村的人做。

戰鬥村修築地下坑道與各式碉堡的設計圖。(來源/金城民防坑道)

然而,由於戰鬥村工事的構築,最初是讓各村「自由發揮」,在經費不足的情況下,大多數的村子只挖鑿了土坑道,並沒有使用鋼筋水泥支撐。幾年之後,已升任國防部總政戰部副主任的蕭政之回到金門視察,發現當年修築的坑道,多數都已年久失修、不敷使用,有些甚至極有可能坍塌。因此,決定針對重點的幾座戰鬥村進行整建,經費由國防部直接下播,工程就請較為專業的工兵單位協助。

瓊林,是率先完成整建的村子,也是其他十幾個重點戰鬥村的模範。根據時任副村長的蔡福林回憶,瓊林戰鬥村整修時,從金防部司令官到參謀總長,甚至連總統都曾親自蒞臨參觀。然而,對於瓊林村民來說,這並不值得恭喜。身為模範戰鬥村,三不五時就有參訪,每次外賓一到,村民就得立刻放下手邊的工作,進入坑道就戰鬥位置,最後還要操演一遍民防部隊的訓練內容,藉此展現「戰鬥村」的成效。

E

瓊林戰鬥村的地下坑道全長達1300多公尺。十幾個出入口,四通八達,全設在位在交通要衝上的民宅裡。如此一來,戰鬥打響時村子裡的人不管在哪,都能迅速進入坑道。村口的還有幾座能夠架設機槍的碉堡,躲在裡面既能監視村外的動靜,敵人來襲時也足以完成「斃敵於陣地外」的任務。


冷戰的展示櫥窗

今日,瓊林戰鬥村的坑道已向遊客開放,參觀入口就在村辦公室的地下室,那裡原先是瓊林村的作戰指揮所。沒有親身走過一遍,無法知道地下坑道的規模之大、系統之完整,也很難體會當時的人修建時所付出的辛勞。另外,村辦公室的隔壁還有一棟「瓊林民防館」,展示了許多當年的文物和相片,呈現民防隊員在艱困的戰地環境中依然堅毅的生活樣貌。

瓊林村辦公室依然保持樸素樣貌,戰鬥坑道入口就在裡頭的地下室裡。(攝影/張哲叡)

值得一提的是,金門「戰鬥村」進行大規模整建的時候,國際間的冷戰正趨於和暖,回顧當時的兩岸局勢,戰爭爆發的可能性不大。然而,在宋怡明看來,這對於退守台灣的中華民國來說並非全然有利。由於尼克森在1972年訪問北京,最重要的靠山美國政府,竟公開與中共接觸,連帶使得中華民國依靠對立在台灣取得的統治正當性出現鬆動。

因此位處冷戰最前線的金門島,就變成中華民國向國內外展示「冷戰仍在激烈的進行中」的政治櫥窗。「戰鬥村」這種徹底將對立的意識型態貫徹於日常生活的制度,自然而然成為櫥窗中主打的展示商品。金門軍民堅毅的戰鬥精神,也被書寫為爭取各方支持的樣板故事。

金門的精神!三不怕!(攝影/張哲叡)

如同瓊林村怡穀堂牆上寫的那幾個大字

獨立作戰、自力更生、堅持到底、死裡求生

或許遊客會認為這不過是普通的戰地文宣。然而,在當年這就是政權為瓊林村民設定的人生劇本,或許也是他們生活的最佳寫照。

瓊林村的古蹟怡穀堂牆上的標語。(攝影/張哲叡)


參考資料
  1. 宋怡明著,黃煜文、陳湘鍚譯,《前線島嶼:冷戰下的金門》,第八章〈1970年代:戰鬥村與地下金門〉(臺北:臺大出版中心,2016)
  2. 卓遵宏、董群廉訪問,董群廉、陳中禹記錄整理,《金門戒嚴時期的民防組訓與動員訪談錄(一)》(臺北:國史館,2003)
  3. 國防部史政編譯局編,《國軍外島地區戒嚴與戰地政務紀實(上)》(臺北:國防部史政編譯局,1996)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