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增加時,算是台灣依賴大陸多一些,還是大陸依賴台灣多一些?
在貿易當中如何思考依賴程度,不只關係到貿易利益的分配,也涉及到經濟安全,所以值得關注,但是媒體上的思考常常不周全。
基本上來說,貿易是「雙向依賴」,就是我向你買,所以我依賴你,你向我買,所以你也依賴我。
當台灣對美國有貿易順差的時候,我們常常覺得我們需要美國這個市場,所以我們就會自己覺得對美國有了依賴。
可是,當日本對台灣有貿易順差的時候,我們會覺得是我們對日本有了依賴,因為台灣需要日本的機器設備,或工業原材料,所以我們就對日本有了依賴。怎麼同樣是有貿易順差,台灣對美國就是依賴,而日本對台灣就不是依賴了呢?
這裡其實有一個重要的思考角度,就是有沒有替代來源。如果我向你買東西的時候,我有其他來源,可以把你替代掉,那我對你的依賴就沒那麼重。也就是說,貿易雖然是雙向依賴,但是,如果我的替代來源比較多,那我對你的依賴就比較少。
替代來源的多少,反映出這個市場的競爭程度,如果這個市場的競爭程度很高,賣家很多,互相之間有激烈的競爭,那買方就比較有彈性,可以隨時改去對替代來源下單了。
決定替代來源的多少,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技術含量。我這裡的創新能力越高,技術含量越高,那你就越不容易找到其他來源把我替代掉。這就是說,你比較依賴我。
像華為這樣的中國企業之前搶著來台積電下單搶貨,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替代來源,從這一點來講,華為比較依賴台積電。表面上,台積電把貨賣到中國大陸去,好像是台積電在依賴中國大陸市場,但其實不是這麼回事。
台積電現在已經產能滿載,而且明年的產能也應該滿載,現在是你抱著美元現金還不見得搶得到貨,那麼誰依賴誰不就清楚了嗎?
所以當我們的半導體產業聚落從中國大陸賺到貿易順差的時候,表面上看好像我們在依賴中國大陸這個市場,但其實是中國大陸需要與依賴台灣的技術與產能。這種貿易順差台灣賺得越多,就表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依賴越大,關鍵是沒有多少替代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