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談書法:點石成金的圖像修辭學
每個地方人都喜歡他們自己的文字,縱使只是拼音,也常把它變成圖像。其原因,一是心理的,對每個字母都有感情,所以即使只是符號,亦不認為只像交通標誌,而是有生命的,像可以跟人親切互動的朋友。二是視覺乃人的本能,文字若能像我們漢字這樣,既有音又有形,當然最好;如果只拼音,那麼使用它的人也自動會運用圖形和色彩來補充它,令它增值。這是文字的發展規律,各民族均不例外。
底下這兩張就是英文中典型的字母藝術:
(該圖片由Gordon Johnson在Pixabay上發布)
(該圖片由Alexnewworld在Pixabay上發布)
阿拉伯文同樣如此。它是由28個輔音字母和12個元音符號組成的拼音文字。從右往左橫寫。字母並無大、小寫之分,但有印刷體、手寫體和藝術體之別。底下圖一是印刷體,二、三是各種字母藝術,可以寫得非常華麗。
(Photo by Adeel Shabir on Unsplash https://unsplash.com/@adeelshabir)
但它在中東也就這樣了,到了中國卻另有發展。
使用波斯文、阿拉伯文的人,隋唐以來大量移民進入我國,雖然大體仍保持著文字使用習慣,傳習不輟。但和我國書法融合,竟出現了一種類似對聯的寫法,看起來很像一個個的漢字。像下面這張圖,兩聯中間夾一幅中堂,就是典型的漢式書法作品裝裱和懸掛型態,但寫的卻不是漢字,非常有意思,足以令書寫增價。
這種作品,類似書法,在於它不只是單個字母的藝術化。它可以連寫,成一個句子、一段話,用以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故有超越字母藝術之處。
我國早期書法也有類似這樣的。例如秦磚漢瓦。
秦磚漢瓦上已有許多文字,但它的性質與甲骨金文乃至刻石都不一樣。甲骨金文和刻石,主要的作用是「記憶-徵信」。因為中國人不相信記憶和口說,記憶不準、口說無憑,所以要「鏤諸金石」以為徵信。秦磚漢瓦則不然,它純是為了美術功能。
因此磚瓦上本來只有花紋、圖案,跟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建築材料一樣。法國阿爾貝.奧古斯特.拉西內《世界裝飾紋樣圖典》說過:「人類對飾品和裝飾的需求或渴望,自古就有。體現在史前人類的洞穴裏、古埃及的金字塔和墳墓裏,古希臘的廟宇裏、伊斯蘭的幾何裝飾圖案裏、直至當今所有涉及圖案的設計和裝飾品裏。」秦磚漢瓦也不例外。
(龔鵬程作品,漢畫像石題記)
東晉戴延之《西征記》始載山東魯恭王墓前石廟石祠堂朱畫像,酈氏《水經注》又記山東河南各處漢畫像石,北宋趙明誠《金石錄》、洪適《隸釋》等皆遍錄當時所見諸本。迄清則關注者愈多,然尚未直趨墓室,發見地中萬象也。今則穿穴幽隱、抉盡玄冥,遂大便於考文徵史也。而其刻畫樸直,自然蒼古,尤為譚藝者所寶愛。本件似磚似柱,花鳥人物鹹以減地平雕出之,陽線凸浮,與尋常單線陰刻者頗異,特顯雋雅,而可惜不明其出處也。近世始以美術觀畫像石,故不甚載明其壙穴室址,殊不便於考古,聊作圖畫玩賞之耳。偶得此拓,輒便題之。
然而,例外畢竟出現了!
在線條、圖形、幾何形之外,中國建築工人賦予材料的「寓意」愈來愈強化了。這些寓意,慢慢超過了圖像的負載能力,遂只好直接用文字寫上去。
黑格爾早已說過,美是理念的感性顯現。其顯現可分成三種類型:象徵型、古典型和浪漫型。雕刻、建築等用木石造型的,只屬於象徵型;後可進而為浪漫藝術。浪漫藝術之發展順序則是繪畫➢音樂➢語言藝術。因為繪畫可以表現雕刻建築之形象而不需笨重的木石,音樂更不用圖像即可以表現理念。可是音樂表達的理念不甚明晰,唯有語言藝術既有音樂性又能準確表達理念,故為最高級的藝術。
黑格爾的論斷可能有爭議,但恰好可用來說明當時工匠為什麼要在磚瓦上刻字。
在木石上感性地顯現其祝願之心、審美之情時,他可能會覺察到用線條、幾何圖形、形象來象徵性地表達,還是不夠。用語言說出來或贊頌之,會更直接。在其他文明中,大概也只能這樣,另作頌歌以贊其美便罷,因為只是音聲,沒有文字,而聲音怎能刻在石頭上呢?但中國可以啊,言語道斷之處,文字就閃身站上舞臺了。
(龔鵬程作品:題晉磚銘)
秦漢以來,在磚瓦上燒鑄或寫刻文字,與圖形並存,乃是常態。我題的這一方晉磚,時代雖晚,卻仍保持它最初的狀態:以圖為主,有錢有魚、有吃有用,寓示富足吉祥。寓意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但「時間」是圖像表達不出來的,遂只能用文字來明示。
後來,工匠們又發現:圖像或許也可以省去,因為中國文字本身就有圖像性,故有時根本不勞另作圖案。這樣,文字作為美術圖案竟漸漸成為大宗了,遍布於磚石、瓦當以及銅鏡等日常工藝用品上,成為中國工藝之一大特徵。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圖像修辭學》曾以修辭為「一項技術,一門隱含在詞之古意中的藝術,專門的說服藝術」。
修辭,他說:在圖像之中、之下、周圍通常會有文本(text)。自有書籍之後,文本和圖像間的關聯即是如此;今天,語言信息也仍存在於所有圖像中,如標題、圖解文字、媒體文章、電影對白、連環漫畫(fumetto)等。故某些人侈談「現代已是圖像文明」並不恰當,我們仍然處於文字文明中。
與圖像信息相比,語言信息具有錨定功能(anchorage)。因為所有圖像都是多義的。在圖像的「能指」後面,隱含著一條所指「浮動鏈」,讀者可以從中選擇某些所指而忽略其它。
因此,所有社會中都發展出不同的技術手段,將所指浮動鏈加以固定,以對抗符號的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恐慌。而且,面對一盤菜肴的廣告圖,我們會把握不準它的形式和容量,圖解文字卻可會幫助我們選擇最佳感知水平。因此它不僅調整了我的視線,也調整了我的思維。
簡單說,就是文字可以幫圖像升值,使信息量更大、更準確。
秦漢工匠制作的畫像和圖案太多了,因此他們已經從實際刻鑿雕鑄經驗中體會到羅蘭.巴特所說,以文字作為圖像修辭的好處,也從工作中表現了文字在磚石圖形中的意義。
他們所做出來的文字,千變萬化,魅力非常,更是完全體現著遠遠超越現代工匠的文字能力和審美水平。
有人說這些文字和「摹印」屬於同一系統。我以為不然。印章與磚瓦文字大體都是工匠鑄造的,這是它們所同。但印章主要用謬篆,磚瓦文字則不拘一格,隨手之變,奇巧多端,更具藝術性。像這件「雙益延壽磚」很像印章,但卻有印章沒有的布局,即是一例。
(龔鵬程作品:雙益延壽磚拓跋)
另外,印章上的文字,實用功能居首,美感是刻的字帶生出來的。磚瓦文字,卻不出於實用,因為磚瓦有沒有圖樣根本不影響其功能,而圖形也不一定都要帶文字或圖形只是文字。
所以它是純美觀的創造。雖出工匠,性質卻與文人的書法寫作若合符節。甚至,它也要「詩言志」,祝願吉祥、長樂、延年、益壽。你從這些磚瓦上,看到的全是天地皆大美、人生有大樂。
可惜過去書法家對於這些作品甚少關注,從沒有人像學碑刻文字那樣去學它的文字和構圖。也許,因它出於工匠之手、刻鑄而成,屬於工藝產品,在藝術上有非獨創、多仿製的短板,遂致如此。
但拓來欣賞,玩其圖像之美、構字之巧、文句之「圖像修辭學」功能,並施以題跋,還是不錯的。點石成金,在乎自己的手段;磚瓦礎石,皆可為寶,況其本已是寶乎?
…
編按:部分圖片翻攝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