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前,德國總理梅克爾的道歉,引起了政治圈內一陣討論。為什麼現在道歉?她已經式微了,她已經不會是下一任總理了,也不會再繼續領導黨團了,所以她可以『爽爽做』,無後顧之憂的道歉?還是她放棄了,反正第三波的疫情也控制不住,反正疫苗快出來了,反正中央和地方討論來討論去還是沒有一致的結果,就讓大家自己決定吧?

我們沒有辦法知道真正的原因。Anna Will, 德國著名的電視政論評論家,在訪問梅克爾的時候,和我有一樣的好奇心,第一個問題就問:你是為了什麼道歉?梅克爾說:為這個決定造成的不確定性而道歉。(一個原本要延長復活節停止上班上課的決定,後來因為執行上有相當程度的困難又取消了這個決定。)

Anna接著問,你這樣道歉會不會反而降低了你在國會中或在人民心中的權威性?梅克爾以一貫斬釘截帖的口吻說:『不,不會。』這是一個我們在學校都學過的道理:一個人要道歉,需要很大的勇氣。能夠勇於站出來承認錯,才彰顯這個人的能擔當責任,有領導人的氣質。只是同樣的情景如果搬到台灣的政治舞台,可能就變成了網軍滿天謾罵的一場秀。

“ein Fehler muss als Fehler bennat werden und vor allem auch korreigert werden.”

這錯誤是我自己一個人造成的。錯誤就必須被指出來,同時被改正。

這樣的道歉的確在德國人的眼裡得到了很大的尊重。但是也沒有因此減低他們對政府目前作為的不滿。尖銳的問題仍然繼續被提出,梅克爾和州政府間的討論也沒有停止過。她的觀念是:對我們也許曼,也許我們可以討論這個決定是不是慢了七天、慢了十天,但是,我們的政策有被執行出來,也終究有看到成果。這才是我們想要的。

『如果不是第三波的病毒有更強的傳染力和致死率,我們之前的措施也已經把病毒的危險降到最低了。』剛到完歉的梅克爾仍然很有自信地述說著過去曾經做過的正確的決定。

我喜歡這樣就事論事的討論方式。在所有個人的批判之前,呈現的是事實,大家把事實放在桌上,你可以選擇你覺得比較符合你想法的邏輯,我選擇我的,這是民主社會正常會有的討論。我不喜歡的是不討論事實或是邏輯論述,只用一些描述情緒或是批判的字眼,來說一件事的好與不好。台灣人說,這叫做情緒勒索;偏偏,台灣人自己也很吃這一套。

而這樣的情緒勒索,可能把台灣的政治環境也變成了情緒政治,用情感用情緒來吸引人民認同,不需要論述邏輯,不需要思考判斷。造成的現象就是:只要是正面的情緒就是正確的,只要是負面的情緒就是錯誤的。是嗎?

但一個人的情緒,會因為他對事件了解的面相和事件背後的論述不同而有不同,同一件事情用正面的方式談論,可能就產生正面的情緒;用負面的論述談論,就會產生負面的情緒。我們難道不知道事情總有一體兩面嗎?如果知道,又為什麼不論事件背後的邏輯論述,常常只聽到情緒化的字眼就跟隨去了?

喔!因為要了解事情背後的邏輯很花時間啊,誰有那麼多時間去了解?

你也是這樣說服你自己的嗎?因為沒有辦法花時間去了解事情背後的邏輯論述,所以就讓政治或媒體人物帶動的情緒決定你的情緒嗎?

希望你的答案是否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