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談道教:最後,你下決心讓自己人性化了嗎?
Photo by Mohamed Nohassi on Unsplash
受現代化思潮之衝擊,道教在宗教界最為衰弱。臺灣雖民間神壇遍地,其實也只是勉強自保、竭力撐持而已。
少小時,我曾拜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大真人為義父。故道教方面,我卻是當成家裏的事來辦的,親切而自然。
老天師過世後,王寒生出而另創軒轅教、李玉階另創天帝教,力量漸次分散,地方道壇神祠又各自為政,道教發展更衰。與金庸《倚天屠龍記》描述明教教主陽頂天過世,教中不和,白眉鷹王殷天正出創天鷹教之情況略似。
我堂哥期縈與中華道教總會秘書長張檉則認為仍須由培育人才、宏闡教義下手,故拉我來,在臺北木柵指南宮辦中華道教學院。
指南宮的主神是呂洞賓,但其底子是龍華會,三教合一的。山上既有呂祖殿,也有大雄寶殿、孔子廟。
當時的主持高忠信先生,兼任中華道教總會會長,因而畢竟偏道教多些。他聯合了香港青松觀侯爺侯寶垣,在山上靈霄寶殿把學院辦了起來,由我負責教務,後又擔任副院長。
這是幾千年來道教的正式開講。
之前僅靠秘傳 — — 父子或師徒相傳。呂祖以降之內丹各派尤其強調口授,法不傳六耳,縱使寫下經文,亦必賈語村言、譎曲隱諱。
我則認為道教之衰主要原因即在此,故應改弦更張,明白闡述。所以由張檉講解道教法務及科儀文疏,期縈哥自教符籙,我教《黃庭》《陰符》《周易參同契》《太平經》等。另又聘了梁湘潤、馬炳文、徐冠雄、李豐楙、陳廖安、林安梧、鄭志明等先生來講,蔚為道界盛事。香港青松觀、玄圓學院、蓬瀛仙館及大陸道協均來參訪,並相繼開辦類似課程,也常請廖安等去香港講。
這不是虛熱鬧而已。法派繼絕,非同小可。
例如梁湘潤先生精研子平術,著有《五行大義今注》《大衍易數索隱》《滴天髓、子平真詮今注》數十種及《現代大藏經》二十卷等。於臺港發揚傳統命理之學,近年並回傳大陸。
馬炳文先生則是西派第七代宗師,其弟子,主要都在道教學院,爾後亦再回傳大陸。該派丹法隱訣,我曾在張利民編《道家西派丹法文獻集成》的序文中闡說過。我之所以能知其底蘊,多由道教學院這一段因緣來。
期縈哥在教界亦極孚人望。深得符法真傳。
大家都曉得道士善於畫符,卻不知符籙本是上古文字,非精通書道與文字學者不能為之。後世道士亂塗亂抹,不僅文墨不通,亦輒有窮氣、鬼氣,不能高古華贍。且天師作為道界領袖,別有秘傳三十六道符,類如武術門派某些掌門人專有的武功,用筆用印及口訣罡步別有講究,外間哪得知?
老天師晚年登壇或作符,頗由期縈哥代行,所以才能傳出。
2010年《華夏地理雜誌》艾紹強與我去江西葛仙山考察,我告訴他大殿四周布列的就是期縈哥所繪天師符,他卻怎麼都拍照不下來。相機在那一刻硬是卡住了,無論如何修不好。無奈下山,離開大殿才又好了。其神奇,往往如此。
近年在各地辦書法展時,我也常以「雲篆龍章」為題,正式把符篆寫作引入書法界。
近代書法史,吳昌碩復興了石鼓文。我之復興雲篆,則不僅希望能有吳缶老復興石鼓般的效果,還奢想讓人回到王羲之。王羲之他們就是天師道世家而擅長書法的呀!他們畫符所用竹筆,現在僅存於日本了,我近年也頗用之。
講這些,不是要憶舊,而是要論學。
花如此大氣力,為人作嫁,雖是功德,但「功德法」一直不是我走的路,我是「智慧法」。總要在理上、心地上求個明白。深入經藏是一種途徑,身歷其境是另一途。抽象的思辨與具體的感受相合,才能體會各宗教想追探的人生究竟到底是什麼。
因對人的設想與理解不同,故各宗教之神與成就之道也不相同。統而觀之,則人之可能性實在不可思議,而由此獲得的天界神界異界消息,雖不甚牢靠,但對我等久居塵寰的遊子來說,也仍是親切的故鄉音訊。在「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閑」之際,值得我去佇思。
這才是我由宗教親歷和研究中獲得的心得。司馬相如說賦有「賦之心」與「賦之跡」,遊於宗教間,我所獲亦有心得、有事跡。上述皆事跡之一部分,另一部分是研究著述。
老子云「善行無轍跡」,文章即轍跡,與行蹤相似。我在道教方面,主要是對教史的梳理、對經典的解讀、對教理的掌握、對儒道佛關係的探討。佛教方面,主要是它與文學關係之詮說、與儒道之交涉、現代佛教發展問題之研究等。民間信仰、新興宗教則帶入其間。彼此互相關聯。
對道教史之梳理。是說從前講道教,總以為它是老子哲學的宗教化,故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以老莊哲學為內核。其實不然!
早期「道」是通名,儒道、墨道、諸子百家皆各道其道,有道之士即為道士。
漢初別謂黃老為道家,以區別於儒、墨、名、法、陰陽,見司馬談《論六家要旨》。但那道家其實是綜合體:「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類似班固所說的雜家。
Photo by Henry & Co. on Unsplash
後來奉「大道」而興起的太平道、天師道又與之不同。
太平道自成體系,要統合善言以消除群言淆亂之局面,屬於大綜合大統一的思路,欲以此重開太平。故有《太平經》,自稱天師,代天傳道。
天師道則破邪顯正,號稱「真正唯一之教」。托聖改制,以《老子想爾注》為說,反對一切鬼神附身、殺牲祭祀等「邪偽技」。嗣後還有李家道、帛家道等,仍然是各道其道。
到陸修靜時代,才用「三洞四輔十二類」的架構,把各道經典統合起來;到陶宏景《真靈位業圖》才把各道之祖師神靈歸併到一個體系(神分七等,老子和太上老君非一人。老子在第三級,太上老君則為第四級主神)。這樣,才有「一個道教」的形態,與佛教可以相對觀。
可是這道教仍是教中有教,各道其道的。例如元代就是全真教、正一道、真大道教、玄教、太一道並立。六朝則是上清、靈寶、三皇文、金丹、天師、太平諸道並存,而都是道教。
它們不是佛教那樣的教派之分。派是指水之分流。一個源頭、一位教主底下各派分流,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都是如此,但道教不!是交光互攝、分流並進式的,與中華文明的總體發展相符,自具特色,可惜過去連教界都講錯了。
對經典的解讀。是說過去道經既少學人研析,各教詮釋又各有立場,或故神其說、或曲意附會、或未能深究,我才比較能準確地掌握之。
經典詮釋,近人所輕。老是強調要有獨立之創見,嗤諷注經是中古經院式哲學,還未走入現代。其實每一個時代之洞見新解即在其解經中,詮釋經文與自我說明兩者合為一體,難以分析。今人詮釋古典不行,乃是因自己思想就淺薄固陋,看道經尤其不能得其肌理。
我示例解過《太平經》、《黃庭經》、《老子想爾注》、成玄英《莊子疏》等(《陰符經集釋》則未寫成。內丹各派義理另穿插在其他綜述文字中)。事忙,不能所有經典都細講,好學深思者可以循之自得。道教的義理很複雜,說解尤其混亂,須要仔細勘究。我的詮釋,是這個時代較可靠的聲音。
對教理的掌握,與上一部分相關,但須是由這部經那部經中提煉、總括之。或倒過來,由於對教理有根本性的識察,才能理解每部經典在其中之位置與作用。
大凡宗教為何立教,必有一主要關切點,例如基督教是說人如何才能獲得拯救,佛教是說人如何才能解脫。道教呢?
我之前,有人概括說是追求不死、是長生的欲望。不是的!道教是說人如何才能成真,真正成就為人。與儒家同為成人之學。
為什麼他們都是成人之學?原因很簡單,都是在中國文化的這個大淵源上發展出來的嘛,故主要關懷相同。
但儒家之思路,是透過人與禽獸之不同來講如何成人。禽獸弱肉強食、適者生存;人卻相反,要互相關懷、互相兼濟。禽獸以齒牙氣力相爭,人則須以禮義相聯維繫。如此,才能跳出禽獸境地,成就為善人,進而成就為善世界。
道教的思路,各道不同,但共同點在於成真,以真人為目標。故以去染汙去邪見去妄心為主。去偽存真,以與外物相合相洽。既合,則能破人與物、人與世界、人與自然乃至人自身之各種局限。例如是非、死生等形與心之暌隔,道通為一。
其過程,是自我之轉化提升。故真人又稱僊人,䙴是變化、升高的意思。神僊之僊從䙴,講的就是神仙具有這種提升轉化性質。後以神仙多半居山,所以僊又通為仙。仙人就是形神超舉,不同流俗之人,此等人才有資格稱為真人。
其方法,不是拜神祈福,以求解脫或拯救,而是靠自己努力。
努力之道,一是類似儒家之積善成德,後世所謂積善派、忠孝淨明等屬之,多與儒家合。
二是克己復禮式的,也像儒家。如天師道之上章、拜表、悔罪、三官手書、懺法科儀之類均屬之。
三是在這一般的努力之外,還要尋找訣竅。猶如讀書除了下死功夫用功外,尚須得法。法是什麼呢?六朝有一本道經名為《登真隱訣》,就很貼切地顯示了道士都在找這個秘密。人人尋得者不同,但大體有個方向:中唐之前,以天地運化之原理為秘訣;中唐之後,以人體生命運化之原理為秘訣。
天地運化之原理為何?曰陰陽相交,氣運成文。能得此文,即能登真成仙,超越生死塵網,進而普度一切天人。
人體生命化之原理為何?曰心腎相交,水火既濟,性命雙修,超凡入聖。這同樣也是陰陽相交,但集中到自己內部說。
其道理基本如此,但衍生出無數法門,因為實際修煉之下手功夫畢竟千差萬別!
你會說,啊,不,道教不是還要煉丹,還有許多祈禱法事嗎?是的,但那都是旁枝末葉或輔助性的,或由上述方法中流衍變化而出。
例如原先只說自己寫了悔過書去放在山上、沉入水裏、埋到土裏,向天地水三官懺悔。後來流俗就只知拜三官大帝以求保佑,並訛三官為一人,以為他就叫三官大帝。
原先齋醮都是此等悔罪齋心之法,後就成為消災祈福,儀式化、庸俗化、外向信仰化了。
原先說氣化成文、始生天地萬物,後來就說此為元始天尊開闢世界,開闢之法即是文字符籙。至於煉丹和房中術,本與醫術、服氣相配合,是養我自然之身體以與天地合的方法之一,後乃專事燒煉,或專門去性交,采陰補陽,以為這樣就可以度化成仙。
凡學說,都有流傳而生流弊的規律。世俗心眼,徒求富貴榮華,更是每每如此。如佛教原先是說知十二因緣以成佛,後來磕頭拜佛的人卻不知什麼三法印四聖諦十二因緣,只是燒香不已、磕頭不已、念佛不已、枯坐不已、吃苦受罪不已,以為這樣佛就可以招我到極樂世界去了。結果講神通、拜偶像、念佛號、吃青草之佛教徒遍天下,而佛之本旨晦矣。什麼龍肝鳳膽,到了一幫俗人手裏,都會變成爛俗。這就是我至今仍遲疑不敢創教的緣故。
但你怎能因天下滔滔均為俗念所汩滅,便以為佛意只是如此、道教又只是如彼?何況,那些講外力的,如吃丹藥,後來亦轉為內丹,仍從自己說,要「我命在我不在天」。
所以道教在各種宗教中形態最特殊,乃是自律自力型的,也不期望去到另一世界,與佛教說彼岸淨土、基督教說天堂樂園迥異。它又反對巫俗式的降神、通靈、報酬交換。要把自己修煉成一種「不離世而超脫」的真人仙人。這種人,與儒家所說聖人,其實甚似。
修煉之法,上文已說,也與儒家基本相同:克己復禮、積善成德。較不同者,或者說比儒家跟強烈的,乃是「主文」這一面。
儒家也重文,但以人文化成為主,以禮為文。道教是對天文地文人文的整體把握,以文為天地人運化之原理,故曰無文不生、無文不成、無文不光、無文不明。
這種真文信仰及其運用,我在許多地方闡述過,是一個我比較鮮明的觀點。
中國文化是文字性的。西方文化,則德里達(Jacques Derrida)已分析過是語言性的邏各斯中心主義,印度佛教另以語音崇拜為中心,真言密咒獅子吼,均與中國不同。道教在這一點上尤其明顯,故才有符籙和章表青詞之類。
由這些地方看儒道佛三教關係,也才看得清楚。在我之前,多是含混牽扯。
或混道教於巫,不知道教是對巫的改革者。
或等同道教於老莊,不知太平、上清、靈寶、淨明、丹鼎等均不言老莊。
或指道教多剿襲佛教,不知其有根本之殊。而佛入中土,吸收儒道之處才真是不可勝數呢!
至於後世三教合一、仙佛合宗,金銀銅鐵如何搗鼓成一器,亦須具體分疏,不能以圇囫為通達。
在此間,有所辨明,是我常願努力的事。畢竟,有人生來就很人性化,其他人則需慢慢將自己人性化,此一過程中,道教尤顯力量。闡明這一點,即是我對道教的貢獻。
…
編按:明天5月25日農曆四月十四日為呂洞賓誕辰。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