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mmer Down
※本文寫於2019年9月
西方奇幻類型的遊戲是伴隨許多人成長的好伙伴;不論是在台灣比較小眾的桌上角色扮演遊戲,或是盛行於八、九〇年代的西方電子角色扮演遊戲,我們對於精靈、矮人、半身人或者野蠻人的種族特性大多耳熟能詳。而隨著時代改變,奇幻遊戲中對於角色職業的分項則越來越細緻甚至繁雜。《龍與地下城》(Dungeons & Dragons)中的職業從第一版的六個基本職業,到現在的第五版已經有了兩倍的十二種職業——而最近,有個西方奇幻遊戲中的職業引起了我的興趣:戰鬥牧師(Warrior Priest)。
《世紀帝國》中的僧侶
「戰鬥」跟「牧師」似乎是很難搭配在一起的組合,如果是在《世紀帝國》(Age of Empires)中的話,僧侶除了招降敵人、撿遺跡之外,似乎連一點戰鬥力都沒有;傳統奇幻遊戲中的牧師,大多也都是擔任「恢復血量」、「復原狀態」功能的角色。這個在奇幻遊戲類型中較晚出現的職業,似乎起源自《戰錘奇幻角色扮演》(Warhammer Fantasy Roleplay)遊戲中,並因此進入《戰鎚幻想》(Warhammer Fantasy)的標準設定中——但在現實中,戰鬥牧師真的存在於歷史中嗎?
奇幻類型的遊戲大多設定於類似現實歐洲中世紀的背景中;但中世紀基督教教會法(canon law)要求神職人員不可從軍,軍人也不可成為神職人員。當然,規則就是要用來打破的,即便有教會法,史實中依然有許多知名的例外;例如著名的黑斯廷斯之戰(Battle of Hastings)中,與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 1028-1087)一同征戰的弟弟:巴約的厄德(Odon de Bayeux, c. 1036-1097),便同時身兼神職主教與戰場將領的身分。十字軍東征時期,這樣的雙重身分更是所在多有,像是策林根的魯道夫(Rudolf of Zähringen, c. 1136-1191),便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時,以列日采邑主教(prince-bishop of Liège)的身分出征;或是參與過阿爾比聖戰(Albigensian Crusade, 1209-1229)及第五次十字軍東征(Fifth Crusade, 1217–1221)的蘭斯教區總主教奧伯里克(Alberic of Humbert)。到了近代,十九世紀的第一次塞爾維亞起義(Први српски устанак / Prvi srpski ustanak, 1804-1813)中,也有許多東正教總主教與牧師成為起義軍的將領,修道院甚至派遣僧侶加入軍隊。
鄂圖曼帝國科索沃州(Kosovo Vilayet)的塞爾維亞東正教大祭司
然而現實中投入戰場的神職人員,跟遊戲裡運用神聖力量對抗邪惡的牧師還是不太一樣;畢竟我們大概很難在現實中看到誰一面舉著笨重的錘子,一面口中唸唸有詞,天上隨即降下一把金色光芒的聖錘制裁敵人。不過,說起「具有神職的戰鬥人員」,相較於少見的戰鬥牧師,「聖騎士」(Paladin)似乎是奇幻作品中更為常見的典型。在現實中,「Paladin」一詞最早指涉法國史詩《羅蘭之歌》(La Chanson de Roland)中,查理曼(Charlemagne, 742-814)麾下的十二名騎士,後來也被用來指涉宗教戰爭中英國新教的戰士;而亞瑟王傳奇(Arthurian Legend)在基督教、騎士文學的渲染與傳播下,圓桌武士們也因此被視為具成真誠信仰的聖騎士了。
根據《戰錘》的維基百科,戰鬥牧師在戰爭中「有三重責任:在軍隊中服事信徒、為軍隊統帥提供精神與戰術上的建言,並在戰場上對不信者施予重擊」[1]。而《戰錘》中的聖騎士,則通常具有貴族身分、以尋找聖杯為終極目標,並且「配備了魔法武器、盔甲,以及取自聖杯教堂寶庫中的強大聖物」[2]。由此可知,雙方之間依然有所差別;戰牧是「能夠戰鬥的神職者」,聖騎士則是「具有強大信仰的戰士」,各自側重的面向不同。
有趣的是,即便戰鬥牧師與聖騎士有所不同,許多遊戲中依然將他們的形象以相似的方式描繪並呈現出來:聖光的庇佑、厚重的板甲,並且以重錘作為標準武器。但最後這點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麼具有神職、抱持信仰的戰士們,都要以「戰錘」作為主要武器呢?《無盡的任務》(EverQuest)中,戰鬥牧師(Battle Priest)使用的是錘子;《柏德之門》(Baldur's Gate)中,牧師與聖騎士都能夠施放法術「精神之槌」(Spiritual Hammer);《魔獸爭霸》(Warcraft)中,聖騎士如光明使者烏瑟(Uther The Lightbringer)與阿薩斯.米奈希爾(Arthas Menethil)使用的也都是戰錘。
《戰錘》中的戰鬥牧師(右)
坊間對於這樣的「設定」,有各式各樣的說法。有人說,因為長柄的錘子與主教手中的權杖有同樣的外觀,連帶也成為神職戰鬥員的象徵;有人說,因為現實中西方宗教對於鮮血的敏感,所以他們筆下虛構的神職人員也不能見血,只能以錘類等「鈍器」投入戰場;也有人認為,錘子具有「審判」的象徵,如同法庭上法官的「法槌」,這些代表著特定信仰的戰士們,也同樣以神之名,對異教徒們進行審判。我在搜尋相關資料時,更有看到幾種「務實」的說法,像是在對抗穿著板甲的敵軍時,鈍器比起利器更有效果;甚或認為神職人員在不進行戰鬥時,隨身攜帶利器不成體統,而且錘子在中世紀情境中的日常生活裡亦可作為一般工具使用等見解。
當然,西方的奇幻遊戲設定並非絕對;原本現實中投入戰場的牧師們便並未以戰錘為標準武器,《羅蘭之歌》中的聖騎士與亞瑟王的圓桌武士們也並非以使用錘子而知名。不過在西方奇幻已經為戰牧與聖騎士「定型」之後,吸收了西方奇幻精華的東方奇幻作品,也對此進行了轉化。除了以東方「武僧」所形構、使用棍、杖、拳套的另一種宗教型武裝團體之外,東方創作者筆下的戰牧、聖騎士也不再必然以戰錘作為武器。例如日本的《Final Fantasy》系列作品四代、九代、十一代與十四代中的聖騎士,都以傳統騎士的劍與盾形象登場;韓國的《瑪奇》(마비노기)中的聖騎士,則同樣是劍與盾,或者雙劍的搭配。
當我們遭遇和自己的理念有所出入的事物時,我們都希望能夠趕緊「放下錘子」(hammer down)[3],為了捍衛自己的信仰而戰,不論那種信仰是宗教性的,或者只是價值觀、立場上的信念;只是——聖光在上——希望我們永遠都不會真正遇到,需要拿起手邊的錘子來捍衛那份信仰的時候。
[1] https://warhammerfantasy.fandom.com/wiki/Warrior_Priest
[2] https://warhammerfantasy.fandom.com/wiki/Paladin
[3] Hammer down為美國卡車司機的黑話,意思是「快點」、「趕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