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相互保證毀滅」僅止於核武第一階段時代,且只有美蘇兩國能算上玩家,其他的連邊都沾不上。
E

b. 相互保證毀滅的戰略並不是美蘇打一開始就決定的,很像是雙方都害怕自己被單方面屠殺,拚命想各種辦法打破僵局,在外交上恫嚇對手的回饋向上過程。其他國家因為核武能量差距太大,基本上走的是另一種路線,也就是「核訛詐」,也可以稱之為毒蠍戰略(Scorpio strategy)。 

相互保證毀滅之外的核訛詐

這套模式最早也是二戰後慢慢發展出的,首先就是美國在西德配置戰術核武,因為美國已經開始把軍隊復員,即使蘇聯的威脅擺在那,民意不可能允許美國繼續保有那麼高數量的軍事人員。 

而重建中的西歐諸國,看到上百個紅軍與快樂小夥伴的裝甲師,也沒人覺得自己擋得住。為了抵擋可能的鋼鐵洪流,美軍在單獨擁有核子力量的這段期間,讓西德配備可以一擊毀滅數個裝甲師的小型核武。事後證明,史達林非常清楚核武的破壞力,故在蘇聯發展出核武之前,並不敢軍事冒進到全面侵略西歐。

當蘇聯也核爆成功後,狀況就開始改變了,英法會擔心美蘇之間密約,會使自己單方面失去核保護傘,加速了核武的開發。中國在韓戰時領教到現代戰爭的恐怖,也清楚若蘇俄不加援助的情況,與美國開戰最糟將會被核武攻擊,所有的軍事機器都沒有意義。各國都朝向建造核武的路線前進。 

這些核武實力弱小的國家,其核子戰略的理論就只是核訛詐的變種,目的要讓侵略者知難而退,即使要死也要你重傷。更重要的是,讓大家上談判桌,至少不能在美蘇兩國的核武談判中缺席,多邊保證才能提供更廣泛的安全。

「互信」是冷戰的條件

史達林死後,赫魯雪夫繼任,知道不能繼續這樣下去,開始恢復談判。裁軍、限武、中程彈道條約,基本上都是這類的產物,畢竟核武威力大到一點都不合算,那使用的意義就沒有了,不如大家開誠布公,刪減到雙方都保有一定反擊能力就好。

這更深層的原因,就是隨著二戰結束與重建完畢,大家的經濟與生活都提升的狀態,核武攻擊的破壞太過巨大,沒人想要花二十年再來重建一次。

而讓冷戰可以成立的理由,就是建築在核武戰略的兩大基石上:

  1. 信用度:我相信你有必定使用核武反擊的決心,相信你也一樣。
  2. 技術力:我知道你有這種能力,我當然也有。

這是花了幾十年的時間,外交人員的談判折衝,科學家的幕後努力,軍事機器的拓展,共同創造出的恐怖平衡。基於理性與合理的利益之上,並限制雙方使用武力的範圍,不破壞地緣政治的平衡。

而這種核武平衡,隨著蘇聯解體後,瞬間煙消雲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