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蟻人父親
名之為父的家庭故事,對照起後來的散文,雖說匠氣了些,但仍不失為好讀而充滿情感的書。書末的家庭照,展現的是經歷了諸多風雨的男子宿舍,靠著媽媽聯繫起的三個孤島,奮力地在這世上,免於滅頂於溫室效應帶來的各種影響,流下了斗大汗珠卻不必然溫飽。生活、成長的細節,回頭望去,有時並不這麼輕省,卻已能一笑置之,這可能就是能平心靜氣說家庭故事的能耐吧!
有本難念的經,是每一個家的公約數。先有爸爸當成家庭故事的書名再換作是媽媽,但做為讀者,卻是反過來看這兩本小書。編輯的生活開始整理自家的故事,雖不是斑斑血淚,但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部分。同志的性別認同在青春期之後,逐漸成了一堵牆,隔開的是各樣的關係,但總算是開了城門,還有些通道。
人作夢不必然有印象,就算記得,也淨是散篇難以成冊。不知道是什麼樣的社會家庭壓力可以擠壓這些散在生命各角落的碎片、殘篇,成了一本講起自己的故事,好似傷疤都結痂了的狀態,用一種比較能被接受的方式面見所有的讀者。或許是父親吧!儘管是建築板模工人,默默的為著家庭頂著烈日雨林蓋起一幢幢不屬於自己的建築,最後灰撲撲的回到家中,作為支柱。兒子的故事,儘管不如想像,倒也遮風避雨,獨自矗立於這世界。父親不說,但父親總是認得自己兒子的。
家長和親族關係,成了回憶中的重點。懵懵懂懂的面對生老病死,不了解不清楚也找不到人問,但這些必經的事物就都找上門來。各種不理解也不被理解,成了插曲,不成樂章卻各自有了特色和意義。作者說的這些,既特殊,卻又有一部分就發生在記憶中,平實而易感。
那些以為的付出和交心,許多年後回頭看不僅顢頇,也一廂情願的很。總以為己所欲,加倍的施於人總是等得到好結果的。殊不知強摘的果子不會甜,而且經常用力過猛,一屁股摔下枝頭,還摸不清發生什麼事又換來果樹主人的一陣教訓。傻的青春,卻黯淡,畢竟真愛不在咫尺、亦不再天涯,是還不在這世上,待到哪是成熟到承受得起幸福了,才可能在不經意的街角。
四季的變換在每個人心裡都成了一個自己才明白的故事,看過了個樣風景,才知道很多時候就是你不懂他的明白。兩條相交的線過了叉點,就再也回不去了。只有家人才是一輩子的。哪怕是曾經有那麼多的不明白,也還有一點期待,在多數時候。
家裡的故事真像是壁癌,想整理的話,得做很多前置作業,過程灰頭土臉之外,最後還是留下了一些痕跡。事過境遷之後,或許真不必知道這麼多,水落石出的情境有時至清無魚。或許給所有人一個小世界、留點餘地,才能都有自己的舒適圈。
推薦給也喜歡家庭故事的朋友,同志、乃至於原生家庭都需要更多的耐心來進一步了解,看看別人之外想想自己,或許,也到了清清壁癌,換個新風貌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