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疫情升級的一些想法#5:跨界才能創新/程天縱
這場戰役是跨部會的總體戰,而不只是「病疫管控」,所以防疫指揮中心應該打破限制,讓多方人士貢獻專業、共同討論和制定策略;不能像現在一樣,只以來賓身份應邀出席或回答記者提問。防疫也是一樣:跨界才能創新,專業和經驗是沒有捷徑的。
台灣在疫情爆發之後,所有爭議的源頭,就是沒有足夠的疫苗。我在上一篇文章中提到,雖然政府下了疫苗訂單,但對於「供應鏈管理」沒有足夠的經驗,因此在簽約後就沒有任何確保交貨的行動。
但是,前兩天看到這則新聞,讓我非常震驚:
衛福部長陳時中今天在立法院表示,AZ疫苗原廠曾找過台灣代工生產疫苗,但因為對方希望台灣至少代工3億劑,和我方希望的1億劑有落差,所以最後沒談成。
立法院聯席委員會今天審查攸關2600億元的紓困4.0預算。民眾黨立委邱臣遠質詢時表示,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日前曾指稱,去年8月時,AZ就曾來找台灣代工,雙方談說要由台灣代工1億劑,結果被台灣拒絕。
陳時中回應,雙方確實有談過授權製造,也努力了一陣子,但雙方沒有談成。針對破局原因,陳時中解釋,不是台灣不願意,而是一方面『有人不太喜歡這樣子』;另一方面,對方要求的數量,對台灣而言是有困難,會把整個生產線都佔滿,尤其台灣又沒這麼大的消耗量。
陳時中部長對這個疫苗代工製造的破局,並沒有提供足夠的訊息給媒體。或許背後有許多不可說明的困難,但大家可能沒有理解到,這個疫苗代工製造的機會,對台灣有多麼的重要。
我並非要追究責任,但不妨以這個案例,就新聞報導的有限訊息,來說明「代工製造專業」和「跨界合作」的重要性。
第二個「護國神山群」
許多專家都把台積電、台灣的半導體晶圓代工,以及IC封測產業,定位為台灣的「護國神山群」;因為,如果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斷鏈,將會重創全球經濟。
如今疫情在全球造成的災難,新聞都有報導,疫苗會是新冠病毒的最終解方。但是病毒的變異速度,遠比疫苗的開發和生產來得快;台灣勢必要有自己開發、自己生產的疫苗,才能打贏這場戰爭,確保台灣人民的生命安全。
如果台灣能夠更進一步,成為其他國家不同品牌、不同技術疫苗的代工生產重鎮,則不但能夠引進、熟悉其他種疫苗技術,結合台灣醫療專業和資源、建立大數據分析的能力,更能將「疫苗生產」建立為台灣的第二個「護國神山群」。
我們不但要接受疫苗的代工製造,而且要盡量擴大產能、建立規模,接受更多的訂單;因為扼守住疫苗的生產,就是佔據了「國防」的制高點。畢竟,對於失去生命的人,經濟有什麼用?
試想,如果去年8月,台灣同意為AZ代工生產疫苗,我們就有談判籌碼,今天就不會面臨下了訂單、簽了合約、交貨延遲,導致重症和死亡率上升的窘境,而束手無策。
台灣的代工製造
台灣是全球代工製造的大國。不僅僅是電子業,許多傳統產業也都是為國外品牌代工製造,進而產生許多創新的生意模式,例如CM、OEM、ODM、JDM、白牌、Co-Branding最後做到OBM(自有品牌)等等。
台灣過去的經濟奇蹟,造就了台灣在亞洲四小龍之一的地位;究其原因,離不開台灣「代工製造」的歷史和專業。
靠著代工製造、生產管理、成本控制、中國大陸的入口紅利,台灣打敗了全球的競爭對手,成為IT和傳統產業各種硬體產品的製造大國。
每一家代工廠商,都希望能夠爭取更多的訂單,形成規模化生產,才能夠增加效率和競爭力。有許多電子代工製造廠商,甚至在沒有工廠和產能的情況下,都還有辦法拿到訂單。
但從來沒有聽說過,代工廠商因為客戶訂單太大、擔心佔據了生產線的產能,因而拒絕接單的例子;有這種顧慮的人,肯定是沒有做過生意,也沒有在工廠幹過的。
台灣只有2,300萬人,如果以每人兩劑來計算,最多也只需要5,000萬劑疫苗;如果AZ要求台灣代工生產3億劑疫苗,要在台灣消耗掉的話,那麼AZ肯定是瘋了。
台灣的代工製造業,生產的產品都是為全球市場的需求,不可能只是為台灣本地市場。這個是代工製造業的常識。
另外,任何代工製造都是需要收費的,沒有免費服務的道理。接下疫苗代工生產的訂單,肯定也會為代工廠商創造營收、增加獲利,也為台灣創造就業機會,何樂而不為呢?
跨部會合作
這些代工製造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早已普遍存在於企業界;即使不知道如何與企業界合作,經濟部、工研院、工商協會也都非常清楚。
此次疫情嚴重,衛福部和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也透過數位政委唐鳳,運用網路技術、大數據和人工智慧來與病毒作戰,並且取得很好的成果,成為其他國家學習的榜樣。
如果中央各部會,能夠主動積極參與這場史無前例的抗疫大作戰,採用台灣產業的優勢與經驗,那麼許多決策都應該重新思考。
今天的實體戰爭已經發展到,結合海陸空、太空、網路的多維作戰模式,面對變異速度奇快的病毒,我們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仍然只由一些醫療專業的官員組成,我們的勝算有多大呢?
結語
我並無批評政府政策的意思,但是當疫情升級到全國性的三級警戒時,理應由行政院蘇院長來擔任指揮官;因為這場戰役應該是跨部會的總體戰,而不是簡單的一場「病疫管控」。
關鍵不在於是否要由蘇院長親自來擔任總指揮,而是應該打破部會限制,以來自多方的人士參與指揮中心的組織,擔任固定成員、貢獻專業、共同討論和制定策略;不能像現在一樣,以來賓的身份偶爾應邀出席,目的只是回答記者提問。
在網路上,有人把每天下午兩點的「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新聞發表會稱為「連續劇」;其實情況比連續劇還糟糕,因為連續劇每天的劇情還會有變化,現在的新聞發佈會已經成為例行公事,報告格式都相同,只有數字不一樣。
我看到陳時中部長和幾位官員疲憊的模樣,非常心痛;他們已經盡力而為,但是超出醫療專業的,實在不是他們能夠理解和決定的。
最後我還是要強調,跨界才能創新,專業和經驗是沒有捷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