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是全美國第一個達到群體免疫的城市,截至上周末為止,疫苗接種率已經超過80%。所以門終於全開了。

6月15日起,加州也將正式解封。在不同程度地封鎖了15個月之後,加州居民終於可以完全恢復正常生活。可是很多事情並不可能回復到正常,鐘擺也不會回到過去的高度。以後會擺到多高沒人知道,大家都在等待與捉摸。

但該變的都變了,不該亂的卻才開始。「變」是早就可以預期的,「亂」卻是大家都沒想到的。

圖片來源 : 鱸魚


缺人、缺工、缺料的後疫情時代

去年在家關了8個月之後,我們決定換成玻璃大門,讓家裡的採光好一點,不然天天待在家裡會發霉。光是找門就花了三個月,先是工廠缺木材,沒有貨,後來有了木材又缺工,出不了貨,而且價錢一再調整。遲了六個月終於從外州送來之後,我又找不到安裝的工人。早就預約好要幫我安裝的師傅說他手下的墨西哥工人都跑光了──不是逃回墨西哥,而是沒有特殊技術的,領了失業救濟就不願意出工,技術好一點的就跳槽了。現在市場上嚴重缺工,他手上很多工程都進行到一半就停擺。

更糟的是門送來之後發現玻璃竟然裝錯了。當初目錄上明明全是毛玻璃,合約上的照片也是如此,工人打開包裝以後,發現其中有幾大塊拚圖竟然是全透明的。那幾大塊透明的玻璃可以讓開車經過的人一眼看盡我家的一切。這樣下去,外面路過的人都可以跟我們打招呼;晚上屋裡點了燈,他們可能還知道我們吃的什麼菜,害我在家都得穿著正式。

廠商客服永遠打不進去,留了話也從來沒有人回。這種事真不知道要怎麼處理,一百多公斤的兩扇門不可能拆了退回去,若真退了可能還要過半年沒有門的日子;但我也不可能接受沒有隱私的後半生,所以很認真地考慮要找律師。最後想到雇用專業的玻璃貼紙服務,把透明的玻璃圖案以高度的剪貼技巧,用室內設計專用的霧玻璃貼紙一片一片補起來。這很花工,但也很可行。

連續找了七個專業公司,沒有一個回話的。最後總算有一個回了話,也給我做了同情的估價。答案是:$1,299 ! 他只不過是剪裁貼紙幫我遮羞而已。這種工在太平盛世的時候不會超過三百元。

之後他還加了一句:現正你根本找不到人做,口氣像是法外施恩,勉強幫我一個下不為例的忙。我這才親身體驗到矽谷傳說中的「缺工」已經趁火打劫到可以報案的地步了。

蓋了一半的房子,洗碗工升格為廚師的餐館

這也使我想起在社區親眼看到的另一個慘狀,也發自內心地同情這些鄰居。就在每天散步的腳程之內,我就看到兩家受災戶。

圖片來源 : 鱸魚

附近一戶住宅原來是一層樓,可能因為長期在家工作需要較大的空間,想拆掉改成兩層樓。買新房實在太貴了,疫情期間類似這種擴張領土的改建工程在矽谷很平常。以前拆房子都是用推土機,三天就夷為平地。現在木材漲了近三倍而且未必買得到,可能決定一片一片拆下來回收再用。問題是做了一半大概工人也跑了,看著他沒有木材,又找不到工人,拆了一半的房子就像這樣卡在那裡已經兩個月,完全沒有進展。如果拖到秋天還沒有完工,下一場大雨那些木材就全部泡湯。

另一家停工的隣居比較幸運,至少工程有在緩慢進行。想必是工人兩邊趕場。


之前看新聞舊金山的餐館現在也面臨同樣的情形──餐館開了、客人回來了,可是找不到服務生。媒體把情況形容為已經到了危機的地步。有餐館被迫訓練洗碗工為廚師,要酒保下去收碗盤。即使工資比疫情前漲了25%,他們還是找不到人。

這個周末我們才第一次正式坐進餐館裡吃飯,菜單拿上來的時候我嚇了一跳,顯然是廚房人手不足,裡面的菜色只有過去的三分之一,過去菜單上那些比較高檔的菜色都不見了。

這些服務業的過去1年都在家待業,坐牢並沒有必要在這麼貴的地方坐,所以這就造成矽谷藍領階級中空。這些失業的人,每個月可以領到幾千元的失業救濟,外加聯邦政府的紓困補助,很多人日子過得比以前還要好。既然錢是固定的,又可以不用工作,當然遠離矽谷比較划算。所以現在突然復工,自然會找不到人手。那些勞力很多可能都跑去度假去了。

這一波的聯邦補助,一直要持續到秋天,所以未來三個月仍將是處於嚴重缺工作狀況。

E

建材漲了280%的後疫情時代

至於木材為什麼會突然爆漲,那又是另外一個跟疫情有關的輪迴。因為封城,木材工廠必須停工,眼看著疫情遙遙無期,很多工廠就出清存貨,遣散員工把機器變賣。但是沒有人想到建築業卻在疫情後期一枝獨秀,從去年秋天開始,新建房屋與改建房屋需要量暴增。美國房屋全部是依靠木材,所以在木材供需極度不平衡的條件下,就造成房價暴漲。

可是為什麼矽谷房子需要量會暴增 ?這樣追下去挺有趣的,那就讓我們繼續追蹤下去。 

房價暴漲的後疫情時代

這一切都跟在家工作有關。如果今天在台灣在家工作了一個月,你已經悶得快要受不了,那你應該可以想像六個月差不多就是極限。去年年中科技公司紛紛宣布允許員工永遠在家工作,即使將來必須返回工作崗位,那也是1年以後的事。這是一大伏筆,也是一個肘彎點

過去千禧世代的矽谷工程師收入雖然高,可是很少有人對買房有興趣,因為公司包三餐,包洗衣理容,又有休息室和健身房。公司比家還要家,他需要的也許只是一張床。所以不買房是因為沒有需要,可是長期在家工作就把這一切打亂。家突然變得非常重要。不僅如此,房子要大,要有庭院就更好。突然每天24小時都待在同一個地方,大家都需要空間和陽光。

美國的房子大致分兩種,一種類似台灣的公寓,大小也差不多。 另一種就是有車庫有前後院,居住面積在50坪以上的獨立屋,這種住宅佔大多數,也是市場上需要量最大的。所以那些原來租單房公寓只需要一張床的年輕人,現在都想自己買獨立屋。而最後的臨門兩腳就是科技股在過去一年飆漲,幫助這些首購族解決了頭期款的問題,另一腳就房貸利率創有始以來新低。

可是這中間似乎又出現了矛盾。疫情期間矽谷人不是已經大量逃離了嗎?房子應該跌價不是嗎?原因是舊金山70%的居民是無殼蝸牛,整個矽谷也有50%是租屋族,那些逃離矽谷及搶購房子的都是同一族群。哪怕這中間只有10%的人起了變動,就有可能造成兩樣事實都成立──那就是人口外流 +房價上漲。所以類似情形也出現在美國其他都會區,造成全國性的房價上漲,也雪上加霜造成建材及建築工人更短缺。所以房價雖然上漲了,舊金山的房租卻下跌了。另外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蛋白區漲幅超過蛋黃區,而且蛋白擴散得非常大。

改寫「極限通勤」的後疫情時代

這周末才跟前公司老同事聚會,他已經付了訂金買了一棟新房,年底就可以遷入。問他在哪,他說了一個我從來沒有聽過的地名。原來那是一個剛剛成立,連Google 地圖上都還沒有的小鎮,裡面全部是新開發的社區,大部分都是趁疫情逃出蛋黃區的白領族。他在手機上把座標指給我看,那裡要是有飛碟墜毀都不會有人知道。

建商在一片荒地中打造了一個全新的城鎮,就是為了迎接疫情下的外遷族,政府也蓋了一所新的小學。建案在開發地點的選擇上是高招,那裡是一般矽谷科技公司不扣薪的最外圍。美國薪水是根據居住地而定,有時候差距可能高達30%。住在這裡房價便宜好幾倍,薪水卻一點折扣都不打。

這個案子開發得準又狠,房子才蓋一半就已經漲了20%,想要在哪兒買房還得通過審核、面試,然後才能加入抽籤。當然住在那地大物博又便宜的房子裡,他也打定主意這一生不可能再通勤,那裡已經進入矽谷「極限通勤族」的國度,每天來回要花五小時,公司以後如果不支持長期遠端工作他就辭職。而這只是數千個例子中的一個。

在《矽谷極限通勤族》一文中,我提出過「三腳櫈」定律,那就是在矽谷,房價、通勤、工作三者之間,你只能選擇兩樣,第三樣就由不了你。你不可能找到一個薪水高,房子便宜,通勤又近的工作。

很顯然後疫情的定律必須重寫,因為通勤可能不存在了。現在面對一個只剩下兩隻腳的櫈子,你還是可以選兩樣⋯⋯天下竟有這麼划算的事。

E

不過遠端工作對後疫情之亂的責任並沒了,我們還得繼續追究下去。

遠端工作這個完美的風暴,也意想不到地製造了另外一堆更大的問題,那就是造成汽車工廠停產,租車公司沒有汽車,Sony、三星都出不了貨,及雲端服務公司開始囤積電腦。它是造成全球晶片短缺兩大原兇之一。

晶片短缺是大家都知道的事,不過讓我們先從受害端倒溯回來。

從囤積衞生紙到囤積伺服器的後疫情時代

從今年初當晶片開始出現短缺的時候,大的雲端服務公司就紛紛開始提前下單購買整年所需要的伺服器。沒有一家公司願意冒著買不到伺服器的風險。這跟我們囤積衛生紙並沒有不同。

15個月前很多人都有過瘋狂搶購衛生紙的那段經歷。當然囤積衛生紙完全是出於恐慌。衛生紙便宜又大碗,讓人很容易就有飽足感。而像衛生紙這麼廉價,生產周期這麼短,來源又這麼豐富的商品,在當時竟然也可以造成貨架幾個星期都是空的。而這跟資料中心買不到伺服器,汽車製造商無法生產汽車,三星出不了新機,及租車公司沒有車子可以出租,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

疫情之初新車銷售量因為疫情而驟減,工廠就取消晶片訂單,等新車銷售回春的時候,晶片卻意外地短缺。一輛汽車有三萬多個零件,晶片只是其中之一。可是缺了這三萬分之一,整輛車就形同廢鐵。所以很多汽車工廠被迫停工,組裝好的車放在停車場無法啟動。

租車公司對於疫情的反應,幾乎與汽車製造商如出一轍。疫情使全球的旅遊業陷入僵局,租車公司緊急出清存貨,把成本壓到最低,可是當旅遊回春的時候,他們才發現買不到汽車。

只在乎成本與效能的即時性物流

這背後共同的原因,是所有產業的物流供應都只照顧到「成本與效能」,而犧牲「韌性」。長久以來所有的供應鏈都採用客製化的即時性物流。生產家用衛生紙的包裝系統,與商業用的包裝系統完全不同。所以當旅館停擺的時候,商用衛生紙的供應鏈也完全停擺,但家用衛生紙的供應鏈卻供不應求,而這兩者之間完全沒有變通或共享資源的管道。

汽車製造商和伺服器製造商都為了要達到高效能的即時性物流,而避免儲存晶片; 租車公司為了壓低成本出清存貨,最後都導致更大的損失。全球汽車製造業因為這一波晶片短缺,損失可能高達600億美金。全球169個仰賴晶片的產業,都因為這種即時性物流文化而直接或間接受到衝擊。

這是原兇之一。

至於元兇之二,那又得扯上在家工作。因為全球全面性長期在家工作,消費性電子產品銷售量激增。光是我記得的,去年這一年我們家就買了一台筆記型電腦,一個印表機,兩台外接顯示器,加上網路頻寬升級,並加大涵蓋面積,讓我在後院也可以工作。如果不是因為在家工作,這些東西我不會去買。我只不過是全球在家工作人口的數億分之一⋯⋯所以,這一端的需求突然爆增,另一端卻爆減,只在乎成本與效能的即時性物流文化,就像水往低處流那樣,讓商品很快就找到了適當的出口,也造成其他支流的乾涸。而這個乾涸也因為全世界都孤注一擲壓寶在台積電身上,無法讓供應適時分流,造成晶片短缺,可能到2022年中都很難再回復。

不過人類總是聰明的,經過這次的教訓,以後的物流文化也會像鐘擺一樣,慢慢偏向「韌性」而犧牲成本與效能。當然這樣會造成生產成本提高,直接的受害人當然是消費者。事實上自疫情後期以來,物價已經全面顯著上漲。各行百業都把疫情期間的損失這筆帳間接算在消費者頭上。

珍奶之亂的後疫情時代

在這眾多的後疫情之亂中,最後還有一個鮮為人知跟台灣有關的小亂已經悄悄上演了兩個月。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 美國的珍珠奶茶在後疫情也出現了空前的短缺。不要說這根在家工作無關,事實上這個小亂多少也是因為在家工作造成的。

E

因為疫情把所有生活上娛樂的管道全部切斷,長期關在家裡的人傾向於找尋一些最廉價的滿足方式,珍奶自然成為最佳的替代方案。自疫情以來,珍奶的銷售在全美國一直是一枝獨秀。每次我出去拿外帶,看到商場裡唯一有人排隊的商店就是手搖杯店。這些商店沒有一家倒閉的。

同樣的即時性物流理論也出現在珍奶的供應鏈。今年初疫情最高峰的時候,美國海關必須分散官員人流,所以人手不足造成碼頭船位爆滿。那些來自台灣載著珍奶的貨櫃全部被迫停錨在碼頭外,經常一等就是十幾天。

記得好幾次在舊金山灣看到駛往奧克蘭港的長榮貨櫃輪,當時除了思鄕之外,並不曉得那跟珍珠奶茶的關係,如果知道的話,雖然已經漲了25%,雖然我平常不喝這些東西,我也倒真想去買一杯來參與這一份後疫情之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