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對戰略的重要性(3)
即使到了現代,集結兵力到進攻,距離跟時間的考慮都還是不會變的。你要提出敵軍可以3天打進家門,總得要提出一個依據,而不是深信敵人神通廣大,軍隊的數字神猛無比。
這周來談點跟武器有關的,應該就會有人有點清楚,為何筆者要講一堆廢話。
冷兵器時代,各位應該看過一些軍隊的戰術,像是羅馬軍團會先用標槍投擲,打亂敵方隊列後才衝鋒,或是常見的弓箭先射擊,之後步兵才會衝上前。基本上,這種作戰的先後順序,制定了各種戰術的發展,到後面就是我們常見的陣型編列。
理由呢?弓箭射擊總是比拿刀衝去砍快,不是廢話嗎?
是廢話,也不是廢話。
「啊到底是怎樣!」(咆哮) Photo by Shreya Thomas on Unsplash
武器、兵種到戰術與戰略的時序
我們制定戰術計畫,本就該依照各種武器的特性去設計,例如防禦力高機動力低的重裝步兵,作為軍隊的盾牌慢慢接近,接戰後輕裝步兵,或是騎兵再從敵軍側翼攻入,這個順序相反,結果就會是悲劇的。
萬一我方重裝步兵,無法壓倒敵方前線呢,這時又該怎麼辦,下令弓箭手管他那麼多再射擊一輪,還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騎兵投入?通常應該不會。因為正常的將領都曉得,在敵軍的陣型沒有崩壞前,騎兵對完整的步兵隊列衝鋒,必定死傷慘重。
會有第二跟第三計畫,例如輕步兵往左翼壓上強攻,期望打破一個缺口,或是讓騎兵往右翼大幅度移動,吸引敵軍注意並讓防線拉長,再趁機投入其他部隊打破。總之,使用各種部隊,是有各種前提與時機的,弓箭往敵我混戰中發射,自己人也會死一堆,騎兵衝向長槍陣,不變成刺蝟才怪。
而且,武器的使用也有優劣與相剋性。設計戰術時,還得考慮戰場上的移動時間,四條腿跑再快,騎兵從這跑到另一側也要幾分鐘,那麼就不能假定敵方看到我方騎兵調動,不會做出相對應的準備。
這些原則跟概念,很奇怪的在台灣講各種解放軍進攻的劇本中,幾乎都不存在,或是把瞬間移動變成一個你必須接受的前提。
為何各種攻台劇本幾乎都是用彈道飛彈洗地開始?因為這是唯一一個台灣沒有反制手段的武器。而又為何這些謠言劇本,往往設定彈道飛彈威力奇大無比,效果超乎想像?因為不這樣設定,後面的劇情演不下去。
在台海可能的未來戰爭上,海洋距離就是上百公里,空戰的飛彈發射就是得飛幾十秒後才會追到目標,當解放軍登陸部隊怎樣都得搭船幾個小時搖過來,你怎麼能設定這個距離是不重要的,假定台灣是會毫無準備的?
時空亂鬥、過度強調單一武器毫無戰略意義
在中世紀各種戰例上,常常可以見到弓箭隊集中射擊前方某兩個步兵隊,然後我方發起衝鋒,趁其混亂時打破陣型。這是因為,射擊 → 衝鋒,總是比衝鋒→ 射擊正確,在雙方軍隊素質差別無幾時,向著陣型完整的敵軍任意發起衝擊,失敗的總是我方,所以打破陣型後趁亂攻擊是常態。
這種時間順序,自然跟你的軍隊組成有很高的依存關係,在台灣有大量飛彈的前提下,不先消滅、癱瘓台灣的飛彈網前,就對台灣發起大規模的登陸戰,誰都曉得是自殺。在台灣還有大量空軍防守前,不先擊敗、摧毀台灣空軍,說什麼制海制空權都是妄想。
我們看到的太多軍事討論,都會跳過各種劇本的時序,變成時空大亂鬥。
太過愚蠢的就不論,看似很有道理的謠言,往往出現在那些軍事素養不差的人身上。像是台灣不能只在乎傳統登陸戰,還得注意氣墊船跟直升機的機降登陸。
呃,是啊,大家都知道,但氣墊船登陸跟直升機機降,前提跟限制在哪?使用時機何在,這個準備時間跟作戰持續時間多少?
各位會發現,這類專家會跳過時序,只強調你要小心注意,但會過度延伸這個狀態,讓你只想到「機降很恐怖,我們現在的準備是無法因應的」,但解放軍怎樣才可以進行直升機機降,再達到整體作戰成功?沒提過。
也就是,透過一般人對軍事的不了解,塑造單一兵器的無敵形象,刻意壓低其他前提的存在。像是直升機機降,重點不是其突襲滲透力,而是數量跟進軍時間。研究過,你就會發現,大規模機降城鎮要成立,會有非常多的限制條件存在,單獨使用直升機進攻台灣完整的防禦網,或當作攻擊的第一波,無異於自殺。
但總是會有人要你料敵從寬,把每一種可能都放大考慮,最後你只會得到,台灣軍事預算不提高100倍,那就死定了的結論。
這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