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上為道經、下為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後來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內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解釋」

不崇尚賢士,便能讓人民不再爭鬥,不看重珍奇異寶,才能使人不去偷盜,不誘發邪淫私慾,便能心境平靜安穩。

所以聖人治理天下是放空人民的心飽他的肚子 ,弱化其志向強其體魄,讓人們處於不刻意求取知識,無欲無求的狀態。

那麼即便有小聰明的人也不會有甚麼作為了,遵守無為之道,便沒有可能不會天下太平了。



這就是知識的恐懼,如同克蘇魯神話一般,

知道了才是害怕的開始


當你不知死亡是何物,自然不會懂得害怕。


所以當聖人或上位者不崇拜寶物或賢士,就不會有盜取寶物或是勾心鬥角等問題出現,因為是在上位者創造了這些價值的出現。

因為在上位者想要需要所以變得重要


所以賦予了這些東西、物品、名號、名聲價值的存在。


所以無欲無求,便是無知識的開始,當然增廣見聞便會想要得到更多知道更多,那稱為 “慾望〞 ,求知慾、物慾、性慾等等,都是有了一之後便要三、四、五的狀況,因為知道了,便會想要得到著。

這又讓我想到伊甸園的亞當跟夏娃,智慧果實,當你知道得越多就會想要的更多產生慾望,看看當人民不知道民主,又怎麼會追求民主,當人們不知道烹調技術,又怎麼會不吃生食要用火烤過變成熟食果腹呢。

當你知道如何騎車,便會省去走路省去時間,當你知道如何開車,便會少去騎車乘載的那些風險,定義是這些,也可能是因為懶惰或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終究還是知識引發了這一切,因為需求不變。



無知便無慾,沒有人是聰明絕頂但無私心。


知道了便要去實行,知道了便有了喜歡的心意,知道了便有了想要佔領。

知道這個美女我有了佔有慾,知道了這個事情我想實際去體驗那些事情,

但終歸是別人賦予這件事情有了生命。

是誰賦予了鑽石價值,是誰賦予了黃金價值,
我想只有人類會這樣定義彼此,生命值。


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
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CarefreeSu 2021.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