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 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 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分上下,上為道經、下為德經。

 

《道德經》是中國道學思想的經典。以自然無為之說,解釋了天地萬物產生,發展,滅亡的自然規律。並相應的告訴人們如何認識自然,對待自然。後來成為許多思想流派的基石。





「內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解釋」

天地不理會世上所謂的仁義,
在其看來,萬物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聖人也不理會世 上所謂的仁義,
在他眼裡,百姓是祭神用的稻草狗。

天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

虛靜而不窮盡,越動而風越多。
話多有失,辭不達意,還是適可而止為妙。



如果要了解這句話,必須要有一個至關重要的重點。


反對仁義


為何要反對仁義,因為當這個世界或社會需要宣揚仁義的時候,
代表的是道德或許已經崩壞了在那當下。



芻狗,我覺得可以說是不重要,使用完就丟掉之意。


是用草做成的狗,一般用於祭祀中,結束後多半會丟掉或者燒掉。


對比聖人是統治者或是君主是個上與下的關係


所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說的是天地無心於萬物,任其自由生長,君主無心於愛民,任由百姓自己發展。



但這樣不會顯得很殘忍嗎 ? 或是置之不理無為而治的概念阿。

但換個方面思考 :

天地、聖人不仁慈,反而才能實現公平啊!


一視同仁的概念,都是芻狗。


不管是人、動物、昆蟲亦或者是植物,都是一樣的,平等在於上位者眼裡,沒有任何差別與優惠,沒有因為弱勢而多加照顧與給予恩惠,一碗水端平的概念,沒有誰比較可憐許耀憐憫的機會。



相對的,齊家、治國亦是如此。


父親對小兒子比較好,並然會損害到其他小孩的待遇,或者是壓縮到相處時間,為君也是如此,若對一部分百姓仁慈,必然會損傷另一部分百姓的利益,只有真正做到不偏不倚、無心無為,才能端平真正一碗水


結論是過多過少都不好,中庸之道才是最為端平之道,人人平等是難在實行,但在每個人心中確實能夠做到一視同仁,當你能做到這一步,這世界的平等也就更會更進一步,沒有貧富貴賤、男女有別、性向差別、高低之分等等,完美的世界。



放下分別,持守虛靜,撇開區分,靜觀其變。


CarefreeSu 2021.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