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事新聞行業30多年的眾新聞主筆楊健興, 與兩位在《蘋果》停刊前在該報實習的大專新聞系同學,在《線上談》 談她們難忘的一……

【《線上談》結集】

本集3位主持:
主筆楊健興、中大新傳系3年級學生Polie、恒大新傳系3年級學生Sarah

香港傳媒經營困難,新聞自由前景暗淡,已是老生常談,並非新聞。港區國安法實施一年,經營26年的《蘋果日報》停止出版,港台節目面目全非,「紅線」變「紅海」,恐懼瀰漫新聞界,亦變成新常態。從事新聞行業30多年的眾新聞主筆楊健興, 與兩位在《蘋果》停刊前在該報實習的大專新聞系同學,在《線上談》 談她們難忘的一課,記者工作及新聞工作的未來。

Polie是中文大學新傳系三年級學生, Sarah來自恒生大學新傳系,亦是三年級,兩人是《蘋果日報》 停刊前最後一批實習記者,現在在眾新聞完成餘下實習期。

《蘋果日報》非一般的報紙

Polie說,因從小熱愛看電視,加上大學的校媒以文字報導為主,選擇《蘋果日報》, 是希望可接觸及嘗試多媒體的新聞報導方法。她最初被派到突發新聞組,停刊前1星期轉到「動新聞」,當時現職同事就叫她「搣甩傳統的電視風格」,以較有幽默諷刺的風格報導即日新聞。翌日警方搜查蘋果大樓後,她如常回到公司照常工作,準備寫稿,但上司對她說,不能再用諷刺寫法,用平實的手法old-school journalism重新改稿,第一次切實地感受到壓逼感。

她對香港失去一種有趣諷剌式的報道方式感到失望,她榮幸自己能初嘗在大機構實習,見識傳媒機構的運作之餘,對「半個」傳媒人的支援較多,如一單報導會分開採主及攝影記者等不同崗位,教曉她如何與人合作。由於平時在突發組與全職記者等候的時間長,他們皆會閒聊有關國安法的影響、《蘋果》的前景等, 有時自嘲之中滲透了對現況的無奈。

Sarah被學校分配至《蘋果》財經版工作,但從中找到做記者的使命感和樂趣。當初剛考完公開試的她對前路感到迷茫,指自己性格較活躍,因此選擇修讀香港恒生大學新傳系。即使在大學學習期間,仍未真正了解自己是否適合。被分派至地產內容,她發現自己偏好報導港聞「畀更多人知道社會發生咩事」。被問到公司氣氛,她形容,實習初期同事對未來公司前景也偏向樂觀,有上司曾問她將來會否以Freelance形式留低工作。但在《 蘋果》大樓被搜查當天,她接到通知,公司以實習學生安危為優先考慮,決定中止其工作。

楊健興與一班新聞工作者在2016年底創立眾新聞前, 分別在中英文章工作,只曾在《蘋果日報》 創報初期以筆名在副刊寫專欄,過去4年以記協主席身份接受《蘋果》 不同部門記者採訪,報章鮮明政治立場及報道手法一直在行內行都有爭議,但從市民爭相購買「最後一報」 可見他們想保留著的不只是一份實體報紙,而是當中蘊含著的香港價值。

政府轉向敵視傳媒 嚴重影響報導空間

政府視《蘋果日報》為死敵,楊健興直言,自2003年起政府與傳媒的關係一直惡化,甚至社運後呈現敵對的態度。他憶述港英時期,殖民政府與當時主流社會和媒體的觀點接近,末代港督彭定康提出政改,政府以服務市民為本、推動開放問責,尊重人權自由,與媒體之間未有太大的分歧,自然也沒有需要向傳媒施壓。

但第一屆行政長官上任後施政多失誤、SARS疫症在港蔓延及人心未定等不同因素,促成市民對政府不滿;政府卻開始怪罪傳媒的廣泛報導及評論等引致社會混亂。楊指出,政府近年開始將社會不穩的矛頭直指媒體,將焦點轉移至負面影響,蓋過其「第四權」的功能。有別過往政府發言人提及傳媒具監察作用和尊重新聞自由,現時甚少從正面講述功用,較側重於「假新聞」、「假記者」等負面標籤,更指《蘋果日報》並非傳媒機構。楊指出政府向散播假新聞立法,收緊查冊要求及控告記者等事件發生。倘若政府徹底改變思維,將嚴重影響媒體空間。

傳媒空間收窄 該如何自處?

即使新聞自由空間如何收窄,Polie認為記者工作帶來的滿足感從未減退。記者可以透過「貼地」的採訪了解到社會不同階層人士及市民的經歷,可擴闊個人眼界及增添人生閲歷之外;甚至分析和報導故事背後的現象,或能改善小撮人的生活。但新聞紅線一日未明確顯示,她擔憂將來涉及社會性報導或會觸犯法律。

隨著《國安法》的實施,香港各行各業暗暗地都被設置一條紅線,執法機關標準未明,連團體在街站派「批評政府」宣傳品,也被指派發「煽動刊物」,可能違反國安法。楊健興擔心媒體會懼怕法律責任而不選擇報導真相或作深入追查。以往可以「公眾利益」作抗辯理由,未來是問號,只能寄望日後法院可守好公義的底線。他形容, 在現時如此黑暗的時代,現實上難以有很多保護措施,可繼續自由思考分析評論,「只能做好基本,掌握事實, 以事實作分析評論。」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