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鵬連日出庭作供,以歷史角度力證「光時」意味要推翻政權,從敵人手中奪回香港。……

國安法首案,控方專家證人、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完成三日作供。本案被告唐英傑於國安法生效首日被捕,由梁天琦於2016年始創的口號「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成了罪證,如何演繹這八個字也就成了本案關鍵,控辯雙方分別找來學者為此作供。劉智鵬連日出庭作供,以歷史角度力證「光時」意味要推翻政權,從敵人手中奪回香港。劉智鵬今日並供稱:「如果無其他證據或者條件提供畀我考慮,基於呢個口號上面字或者詞約定俗成嘅意思,我認為所有使用、叫喊、揮動呢個口號旗幟嘅人都係咁樣用(法)。」

本案被告唐英傑於去年7月1日駕駛插有「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旗幟的電單車,與警員相撞,現被控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恐怖活動罪,及一項危險駕駛交替控罪。

眾新聞製圖

控方請來嶺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智鵬擔任專家證人。開審前,控辯雙方已經就劉智鵬專家報告可呈堂範圍展開爭辯,法庭最終裁定不會接納古代例子呈堂,僅接納劉智鵬闡釋「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八字,以及當中字詞的起源與意思。

劉智鵬並是嶺南大學協理副校長(學術及對外關係),又擔任改革通識科的重新冠名科目委員會主席。他在庭上透露,有關香港近代史的著作包括《香港志》。翻查資料,《香港志》首冊《香港志·總述 大事記》於去年尾出版,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的「團結香港基金」籌措編纂,劉智鵬與丁新豹、劉蜀永出任總述主編。

劉智鵬今午(6日)完成三日作供,他對「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的演繹或會影響唐英傑煽動他人分裂國家罪是否入罪。《眾新聞》整理他約10小時的供詞,歸納以下三大值得關注的爭議點:

為何要從歷史角度理解「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

劉智鵬認為,「光復」同「革命」兩組詞在中國歷史上有「源遠流長的使用」,必需要知道何時開始用、過去在用法上的變化,才可以比較準確知道在現在是怎樣用的。

辯方專家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教授李詠怡、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尚未作供,但庭上透露,二人採用社會科學及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光時」。劉智鵬強調要透過歷史角度了解字詞約定俗成的意思和用法,辯方今天盤問說:「如果用法係約定俗成,講咁多關於歷史上嘅嘢有咩意思?」劉則答,說明字詞的意義具高度穩定性,不易被改變。

辯方又曾質疑,既然說意義千年不變,為何側重梁天琦的理解,劉回應:「因為梁天琦喺2016年嘅立法會補選,將呢八個字擺咗喺好重要嘅語境入面,因此佢呢個語境賦予咗呢八個字相當穩定嘅意思同用法。」

劉智鵬又形容辯方專家用當代的語境理解光時,沒有回應到自己在報告裡提出有關歷史角度的考慮。但在控方盤問下,劉承認雙方的做法均可能是對的,主控官周天行隨後在覆問中提出,雙方的做法均有可能是錯的,劉答:「同意。」

梁天琦因2016年旺角暴動案被判入獄6年,現正於大嶼山石壁監獄服刑。美聯社資料圖片

「革命」的唯一理解是否推翻政權?「光復」必然分裂國家?

劉智鵬在第一日控方主問時供稱,「革命」一般指政變,並指字源可追溯到商周。他認為,雖然晚清受西方「revolution」影響,例如工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但中國近代史而言,辛亥革命、文化大革命等均以政治意味解讀。他形容:「因此,革命呢個漢語,應該由古到今,都唔會聯想到政治以外嘅課題。」

第二日作供,他在控方引導下反駁辯方專家提出的汽水廣告「靜靜地起革命」、美容產品「美肌革命」。劉智鵬說,口號有各自不同的語境,因而會有「唔一定係政治」的意思,但他續指,詞語意思有排序,主要、慣用的意思會排第一位,而「革命」的政治用法排第一,即推翻政府;排第二的指事物有大規模轉變。

至於「光復」,劉智鵬分析這個詞語在中國歷史上的應用,認為自三國時期至今無變過,都是指「恢復或者取回落入敵人、異族手上的政權,或者國土。」劉智鵬今日被問及2019年7月27日出現在元朗的過程,辯方指出,當天有「光復元朗」的集會,劉智鵬再三強調自己沒有參與集會,而是陪同嶺南大學校長、副校長去到朗屏站附近關心學生,逗留約45分鐘後就離開。

辯方問:「光復元朗係咪即係元朗應該從香港分離出去?」劉智鵬稱:「我唔知道講呢個或者提出光復元朗集會嘅主辦方,佢係喺乜嘢立場去講『光復元朗』,因為元朗係香港18個地方行政區域之一,所以我唔知究竟主辦方想點樣處理元朗,但係光復本身嘅詞意,唔會因為我唔明白或者唔理解個背景而有所改變。」劉智鵬其後又特意糾正翻譯,指光復不會譯作「reclaim」,而是restore、recover。辯方遂問:「所以光復可以解restore、recover,不一定是secede?」劉答:「啱。」

2019年7月27日,大批不滿「721人白衣人襲擊事件」的市民到元朗遊行。資料圖片

所有叫喊「光復香港 時代革命」的人都想推翻政權?

劉智鵬認為「光時」意味推翻政權,辯方問到:是否認為每一個看到、叫喊或使用這個口號的人,對口號的理解均是一樣。劉回應:「如果無其他證據或者條件提供畀我考慮,基於呢個口號上面字/詞嘅約定俗成嘅意思,我認為所有使用、叫喊、揮動呢個口號旗幟嘅人都係咁樣用嘅。」

辯方續指出,劉智鵬在專家報告形容,梁天琦對有關字眼的看法與本案被告(唐英傑)的未必一樣,問劉是否要修改前述答案。劉答:「唔會嘅,因為我無辦法知道,喺漢語約定俗成嘅規律底下,呢個口號代表咁樣穩定嘅意思,喺無其他條件或者因素影響我做判斷嘅時候,我認為一般人都會咁樣理解呢個口號嘅意思同用法。」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