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人士的感情需要 患者父親:能不結婚可能就不結婚
據心智障礙權利倡導機構曉更助殘基金會的估計,目前中國智障人士至少有2000萬人。智障人士泛指有發展遲緩、精神障礙、智能障礙及自閉等人士。社會對智障人士不夠理解,連其親人都不理解他們與常人無異,智障人士亦有情感上的需要。
尚雪真今年22歲,患有唐氏綜合症。在一次活動上,偶爾遇上同樣患有唐氏綜合症的小龍,小龍跟她說,特別喜歡她笑的樣子,雪真指,「當時我都已經被他帥的樣子迷住了。」雪真回憶她跟小龍到歡樂谷遊玩,亦是帶著笑。小龍亦曾和雪真說,待二人結婚時,要上雪真家接她離開。雪真憧憬結婚,亦曾幻想男友向她求婚的場景,「他有可能會問我,我想穿甚麼樣的婚紗,捧來一束花,跪下來看著我。」她指,結婚的事情都是她從電視上看見。
雪真母親翟曉麗對女兒結婚抱樂觀的看法,她稱如果有人想娶雪真,她就會同意,「哪怕只在一起一天,我也願意讓她體驗一下。」她覺得,如果有人可以幫忙照顧雪真是一件好事,亦覺得女兒有權利享受人生完整的所有環節,包括結婚。
但雪真父親卻持相反的看法,覺得女兒對感情的理解只是「有男生對她好,她就覺得高興」,雪真父親指,「能不結婚可能就不結婚了。」他稱,兩個類似的孩子,就算小龍的生活自理能力比雪真強,在一起時亦會產生很多的問題,「孩子想的也不會像正常人那麼多,(孩子)不會像正常人有這麼太深的那種情感方面的波動。」雪真參加完一場婚禮後,在日記寫上希望自己將來也能穿上美麗的婚紗及「有了好身體、好習慣、個人衛生很好、有禮貌、有很多知識和本領、速度快、幹活的質量又好,才能當媽媽,才能工作,才能結婚,我相信我自己一定能做到,加油吧!」的字句,雪真曾以穿上婚紗作夢想,但雪真父親始終覺得,「但她也就是覺得好看。」
融愛融樂小齡項目部主任王雪洪認為,智障人士情感需求其實與常人無異,不同的地方只是在於他們的表達方式,擁抱、拖拉、大叫等動作,都可能是他們表達「喜歡」的獨特方式。王雪洪指,按她觀察所得,發現許多人覺得智障人士對婚姻戀愛的理解必須達60分才算及格,最好就能取得100分滿分,王雪洪反問:「那是不是30分就不行呢?10分行不行?我也不知道,我也沒有答案。」
在結婚後,不少人會有孕育孩子的想法。沈巍和陳麗君於工廠相識,2014年結婚,兩人同樣患有中度弱智,陳麗君在婚後曾有孕育孩子的想法,但最後都打消念頭,她說:「他(沈巍,每個月工資)也兩千多,我也兩千多,我們倆合起來就四千多,養孩子負擔有點太大了,真養不起了。」沈巍補充,他們害怕生出來的也是個殘疾孩子。兩人決定養一隻倉鼠,把倉鼠名字改成「孩子」,沈巍幽幽地指,「對,當我們倆的孩子就行。」
魏來同樣是智力發育遲緩患者,她的婚姻由父母商量,自己並沒有參與。魏來稱,她的父母觀察丈夫四年多,由認識到結婚,魏來都未有話語權,婚姻只是父母安排,為魏來在未來有人照顧所定的。有殘障人權益保護工作者認為,家長對心智障礙患者過度保護,反而令他們失去自主能力。王雪洪指,家長慣常把他們的孩子當成未成年人看待。殘障人權益保護工作者蔡聰則認為,家長覺得孩子智力上不行,所以替為他們做決定,決定時間長了,孩子慢慢喪失判斷能力,家長需從根源上要改變這個問題,令孩子能自主。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