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談:民調折射民心民意民情 民怨民憤宜化解非打壓
【《線上談》結集】
本集嘉賓:香港民意研究所副行政總裁鍾劍華
鍾劍華八十年代大學畢業,長期做香港社會政策及民意研究,在理大2019年退休前是應用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其後加入鍾庭離開港大後成立的香港民意研究所,擔任副行政總裁,繼續進行民調工作。他笑言自己是「和理非」、「大中華膠」,支持民主回歸、中國的四個現代化,希望國家有第五個現代化:民主化。
香港從英殖民地回歸24年,他說香港各方面明顯倒退;2019年後特首及政府民望結果持續下降,市民在民調長期對特首林鄭月娥持「敵意評分」,四成至六成人給予林鄭零分,社會氣氛繃緊,公眾對政府的負面情緒強烈。鍾劍華在眾新聞《線上談》節目上表示「香港社會真係充滿危機。」當訴求不斷被政府無視,壓抑的過程會令大眾產生憤怒和敵意。「呢啲憤怒冇法透過制度性紓解解決,甚至進一步打壓,即係以為拉曬人就解決問題,呢個係完全無可能。」
七一刺警案並不感到意外
七一刺警案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鍾劍華坦言對此事發生並不意外,因為社會長期瀰漫着對政府的負面情緒。「(政府)以國安法名義令好多人收聲,但成個社會負面情緒完全冇改善過,政府更張牙舞抓,件事去到呢個地步,好嚴格講我真係唔意外。社交平台有好多人都極之憤怒。個別的人按耐不住做極端嘅嘢,真係唔太意外。」七一晚,梁健輝在銅鑼灣持刀襲擊一名警員,其後以刀刺向自己後死亡,事件引發極大爭議,有市民到現場獻花悼念梁健輝,有學者認為獻花不等同於煽動,政府官員卻高調譴責該學者,形容獻花等同鼓吹恐怖活動。鍾劍華表示他道德上反對暴力,包括譴責警方暴力、政府官員的語言暴力,但他認為政府須反省暴力事件的成因,透過分析暴力的成因,以至去理解公眾對暴力的反應。他批評政府單方面禁止學者分析事件是「埋首沙堆」的做法。
鍾劍華認為現今香港政府並非民主政府,特首小圈子選舉,立法會制度扭曲等,在此之間民組織充當着中介的角色,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一個健全的社會,公民組織能將不同社群的利益、觀點匯集,透過制度性的過程,例如發表言論、研究,定期發布倡議,從而反映他們的觀點,政府得以從中獲得資訊。公民組織能令政府更加有效地知悉社會基層信息,將不同群體的政治訴求匯集一起。
多個於2014年雨傘運動後成立的組織近日相繼停運或解散,包括法政匯思、民權觀察、良心理政等,鍾劍華不解有建制中人竟對此拍手叫好,「政府應該思考下咁樣對政府好唔好,有啲人拍掌叫好,建制中人無論思維水平真的令人失望。」他以近日區議會辭職事件為例,進一步說明大眾的憤怒和敵意沒有消失,甚至變得更強。「用一種行政權利抹去了幾百萬人的選擇。令中介組織全部散曬,政府以後更難探測基層的動態,造就更多孤狼式人物,他們的怨氣、不滿,如何渲洩?你(政府)係咪可以大量增加人手,監視每一個人、睇住每一個互聯網帳戶?」
近期不少港人紛紛趕在七一前「逃離」香港,他坦言如今的移民潮有異於以往八九六四、九七回歸的移民潮。往日走的人並未非對政府有敵意,只是缺乏信心,然而現在走的人卻是「帶著不忿之心走」、「帶著香港為本的思念離開香港」。就算港人移居海外,仍心繫香港,踴躍就香港議題發聲,他預料未來幾年香港議題亦是中央心結「就算政府、北京令香港冇辦法做任何政治活動都好,針對香港問題而造成的困擾唔會係三五六年之內消解到。隨住更多人去海外,佢哋本來意念冇改變,抱著強烈意念,香港議題會成為中國的包袱!」
表達平台被禁 民調更為重要
國安法生效前後,鍾劍華負責的香港民意研究計劃曾被警察多次上門搜查,民調是否仍被政府信任?他笑言視乎政府的態度,特首林鄭月娥過去兩年毫不介民調的認受性,只引用對政府有利的調查,如曾引用僅200萬人,甚至80萬人支持的民調。「問卷設計都好有問題,觀眾眼睛雪亮,睇穿政府行為,唔會比佢呃到。」他認為當遊行示威各種表達訴求的平台被禁止的情況下,民調更為重要,因為能向公眾、社會、政府、背景反映香港的現實情況。
至於會否懼怕被安以煽動罪名,他回應:「民意是鏡子,壓抑佢,依然客觀存在,而負責任嘅政府有需要知道民意。」他表示民意非只能是負面,正面亦有,如2008年港人對中國人的身分認同。他呼籲政府重視民意,因民意是政府施政的結果「調查只是將現實折射比政府,政府應該要用平常心去睇。」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