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分析,運動參與者對「光時」口號有不同詮釋,令該口號同時蘊含溫和與激進的情感,就如運動一直強調和理非和勇武派要「兄弟爬……

國安法首案今(20日)作結案陳詞,控辯雙方早前就兩名辯方專家證人的報告多番交鋒,三名法官亦就報告的研究方法提出不少問題。辯方專家證人之一、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與另外三名學者去年底發表研究文章,當中部分數據資料來源與專家報告相同。

研究分析,運動參與者對「光時」口號有不同詮釋,「光時」定義不明確,可從運動策略角度理解,令口號得以同時兼容溫和化策略的需要(the need for moderation)與激進情感的表達(expression of radical sentiments),就如運動一直強調和理非和勇武派要「兄弟爬山」。研究又指,運動參與者出現「自我約束意識形態」(ideological restraint)的現象,但隨著港府和中央未有回應訴求,示威者逐漸失去耐性,認為自我克制和保持溫和沒有意義,會使意識形態走向激進化(ideological radicalization)。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與另外三名學者,使用部分與唐英傑案辯方專家報告相同的數據資料,去年底發表研究文章。資料圖片

研究文章題為「超越五大訴求:香港反修例運動中的意識形態與訴求形塑的過程」(Five Demands and (Not Quite) Beyond: Claim Making and Ideology in Hong Kong's Anti-Extradition Bill Movement),由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李立峯、恒大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浸大政治及國際關係學系助理教授袁瑋熙、城大公共政策學系副教授鄭煒共同撰寫。 

研究使用的數據資料,部分與唐英傑案中辯方專家報告相同。研究方法(methodology)主要分為三部分,包括在示威現場作問卷調查;在連登討論區抽取討論區上曾提及口號相關的帖子作統計;以及焦點小組研究(focus group)。 

資料圖片

就焦點小組研究,4名學者於2019年9月至10月期間,共進行了7個焦點小組訪談,每個小組有6至8名參與者,參與者並非以隨機抽樣,而是以「雪球式抽樣」選取。焦點小組訪談討論的問題,主要圍繞參與者參與運動背後的動機、經歷、以及對運動中關鍵的話語和口號的看法等。 

研究亦於2019年,從連登討論區抽取曾提及口號相關的帖子,抽取的口號包括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香港獨立」、「五大訴求」等。研究解釋選取連登,是因為連登被視為運動參與者主要的溝通平台,一個更能有效觀察運動話語的地方。惟這些數據並不完全包含專家報告所涵蓋的連登帖文數字。

運動組織和群眾共同形塑「五大訴求」

研究首先分析「五大訴求」的形塑過程。文章指出,「五大訴求」的雛形是梁凌杰墮樓前,在太古廣場外懸掛的橫額,上面寫有「全面撤回送中;我們不是暴動;釋放學生傷者;林鄭下台」四項主要訴求,隨後出現不同版本的「五大訴求」。研究分析連登的數據,「五大訴求」的出現次數在2019年7月1日後顯著上升。

研究視梁凌杰墮樓前,在太古廣場外寫上的訴求為「五大訴求」雛形。資料圖片

研究認為,「五大訴求」是由運動組織和群眾由下而上的影響過程共同形塑。文章指運動組織如民陣,在主流媒體推動「五大訴求」的概念,並在最後確立「五大訴求」。民陣於2019年7月9日提出的「五大訴求」,成為運動中最主要的版本,即「撤回修例;撤回暴動定性;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徹查警暴;撤銷示威者控罪;落實真普選」。 

至於群眾則從下而上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例如「五大訴求」的雛形是意外地因梁凌杰墮樓時產生的。研究特別點出,群眾最初對於「五大訴求」其中一項由「林鄭下台」轉變為「落實真普選」頗為反感;然而,七一示威者佔領立法會後發表的聲明中,以「解散立法會,立即落實真普選」來取代「林鄭下台」,確立以民主化作為反修例運動的終極目標。 

研究認為,七一示威者佔領立法會後發表的聲明,有效確立以民主化作為運動的終極目標。

「五大訴求」特點:穩定、溫和、抗拒激進化 

研究分析「五大訴求」有三項特點。首先,「五大訴求」十分穩定,一直無形地被限制為5項,未有加入其他訴求;第二,五項訴求均相對溫和。例如本港過去亦曾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落實普選亦為《基本法》所列明;最後,研究認為運動有抗拒「五大訴求」激進化的現象。文章舉例指在2019年8月中旬,示威者開始提出「解散警隊」,惟一直未有納入「五大訴求」。

研究指出,群眾抗拒「五大訴求」激進化有三個主要原因。首先,運動規模龐大,意味需要以民間的「最大公因數」作為訴求,令不同參與者均能接受;第二,香港缺乏除實行「一國兩制」外的其他實際選項,2019年10月一項由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的民調顯示,僅有17%市民支持香港在2047年獨立。研究認為這是「五大訴求」未有激進化的根本原因。第三,研究指運動參與者普遍相信中央為了自身利益,不敢武力鎮壓示威,因此群眾策略性地維持溫和訴求,避免逼使中央出手,並確保國際社會會支持港人。

研究指出「五大訴求」穩定、溫和、抗拒激進化,是其三大特點。資料圖片

「光時」定義不明確 兼容溫和化策略、激進情感

在國安法首案中,「光復香港,時代革命」的定義成為控辯雙方的主戰場,這項研究亦花了不少篇幅分析「光時」口號的形塑和意義。研究分析連登數據,發現「光時」口號在2019年7月21日後的出現次數急增,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光時」在連登的出現次數甚至超越「五大訴求」。

研究分析,的確有部分運動參與者將「光時」扣連至「港獨」,但整體參與者對「光時」口號有不同詮釋,令口號的定義不明確。研究認為,「光時」含糊不清的定義,可以從運動策略理解。拒絕賦予「光時」明確且激進的定義,符合運動維持溫和訴求的策略,同時容許激進示威者表達其情感,令口號兼容溫和化的需要(the need for moderation)與激進情感的表達(expression of radical sentiments),就如運動一直強調和理非和勇武派要「兄弟爬山」。

資料圖片

文章引述了不同焦點小組參與者,對「光時」口號的理解。

有人指:「革命代表我們對民主的堅持;我們想從根本上顛覆一些東西。(This revolution means our insistence on democracy; we want to subvert something from the fundamental.)」
有人認為「時代革命」不是想顛覆政權:「對於『時代革命』,不要嘗試定義革命(為推翻政權);一般理解,革命是改變某些事物。那其實相當含糊,而你喜歡便可以喊口號。(For revolution of our times, don’t try to define revolution [as overthrowing the regime]. Generally understood, revolution is to change certain things. That is actually vague, and you shout the slogan. if you like it.)」
有人則相信,「光復香港」是指回復香港過去的精神和價值觀:「光復,是指這個地方本來有自己的精神,自己的價值觀。例如我們講廉潔,我們講法治,但在過去二十年,這些價值倒退得很快。所以我們要回這些價值,這就是光復(香港)的意思。(To liberate means that this place originally has its own spirits, its own values. For instance, we talk about incorruptibility, we talk about the rule of law, but in the past twenty years these things receded very quickly. So we want these things back, and this is the meaning of liberating [Hong Kong])」 

研究團隊在2019年8月11日進行的示威現場問卷調查顯示,只有67.9%受訪者認為「光復香港,時代革命」是非常具代表性的口號;相比之下,多達90.7%受訪者認為「沒有暴徒,只有暴政」非常具代表性,86.5%受訪者認為「香港警察,知法犯法」非常具代表性。

研究亦發現,在特首林鄭月娥和港澳辦開腔指運動危害國家主權和一國兩制後,溫和派試圖淡化「光時」口號的激進意味。文章指出,這些現象加上運動維持較溫和訴求的策略,均反映運動出現「自我約束意識形態」(ideological restraint),「自我約束意識形態」和激進化在運動中一直在存在張力,其中連登上「帶風向」的批評便是一種自我約束的機制。 

資料圖片

政府拒回應訴求  致訴求激進化

但研究認為,群眾會否持續自我約束其意識形態,取決於政權的回應。研究發現,連登上有關「港獨」的討論,分別在2019年8月初;10.1國慶前後;及2019年12月下旬顯著地高。中大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進行的民調亦顯示,市民支持港獨的比例,由2019年10月的17.7%,上升至2020年3月的22.4%。研究分析,很大機會是因為沒有跡象顯示港府和中央會回應運動訴求,示威者逐漸失去耐性,認為自我克制和保持溫和沒有意義,令自我約束失效。

研究總結指出,訴求形塑是一個運動參與者不斷協商、調整的過程。文章強調,雖然內地媒體視反修例運動為傾向支持「港獨」的運動,但研究反映,事實上運動在意識形態而言毫不激進。文章最後預視,國安法的實施一方面會提高支持「港獨」的風險和成本,但另一方面削弱「一國兩制」的可行性,令意識形態愈趨激進。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