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談:中央2049香港夢 告別劏房籠屋貧窮 港官離地繼續發夢?
【《線上談》結集】
本集嘉賓:香港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
回歸24年,中央官員不但對民主派忍無可忍,先後出手訂立港區國安法、改變選舉制度,就特區政府長期面對香港深層次問題,特別是房屋、籠屋問題,仍一籌莫展,也漸失去耐性、忍無可忍。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表明,期望未來的管治者日後能解決社會民生矛盾,他提出2049香港夢,到時香港將告別劏房和籠屋。社區組織協會(下稱社協)長期推動改善基層貧窮、住屋等問題,副主任施麗珊在眾新聞《線上談》坦言,京官關注是好事,不知道「中央指令式」做法是否有效,關鍵是政府政策,政策措施落後社會需要。她指出,民主與「吃飯」同樣重要,希望無論政府、建制派或民主派,都能協力改善基層生活。
夏寶龍日前在一個國安法一周年研討會上講話,有與會者引述他說,希望特區政府每年做幾件實事,才能讓市民感到幸福。 有建制派人士分析,未來特首要交出成績。施麗珊則指出政府過往房屋政策發展落後太多,以致如今供不應求,可見多年來在房屋政策和土地供應上存在缺失,基層難以負擔高昂的樓價,政府宜平衡發展商和市民的利益,盡快推出更多實際方案應急,例如可興建更多過渡性房屋,再交由社福機構分配予有需要的市民。
施麗珊指,從現行政策成效可看出,政府對民生問題不夠了解:「日頭唔俾人堂食,搞到啲人周街食飯,之後就話我唔知原來咁多人要周街食飯,咁呢啲咪就係唔夠了解民生,佢唔知道原來啲人咁慘,你一唔堂食就個個都冇地方食,唔係個個有office。」她認為,政府不應以可能受到暴力威脅為由推搪,選擇不落區了解市民的實際需求,「作為一個政治領袖,應該要有勇氣面對群眾。」
對於過去政府一直以反對派拉布、抗拒為由,解釋政策推行緩慢、甚至放棄計劃。施麗珊認為,政府理應在政策推行前徵詢更多坊間意見,做好溝通工作,在考慮多方意見後,再用合理理由回應反對派的聲音。她形容,政府以往的表現可謂「親疏有別」,政府較願意聆聽較熟悉的建制派的意見,相較之下則較忽視民主派的聲音。
被問及在新選舉制度下,區議會產生的民意代表的功能會否被削弱,繼而影響民生政策。她直言不敢妄下判斷,但反對派的存在的確可起互相鞭策的作用,異見者的聲音不容忽視。而政府應具胸襟,開放予各界討論,聆聽多方意見。雙方亦均宜互相尊重,理性地溝通,了解對方的難處。
她坦言,協會並不隸屬黃或藍,政治上只負責監察的角色,同時亦有邀請不同黨派的人士,強調未有偏幫任何一黨。她建議不要把民生問題與政見掛鈎,亦不應只顧及民主制度發展,而忽視民生發展,兩者亦可同時並行,指出民主與「吃飯」同樣重要。她亦強調,協會主力放眼在基層的權益,以各項政策及制度對基層而言是否公平作優先考慮,冀為基層爭取應有的權益,解決他們基本生活需求。
社會上一直有聲音關注到扶貧政策會否「養懶人」,濫用社會福利,施麗珊認為懶人只佔少數,大部份她所接觸的市民都想自力更生,抗拒領取綜援。她舉例說,疫情令失業率急升,但申請綜援個案並沒有大幅增加。她亦反映,不少基層常感無力,即使盡力工作,亦難以追及持續攀升的生活費。她直言,自己反而很欣賞這群基層,「佢哋喺好絕望嘅時候,都仲係好堅持去返工、生活,我哋應該欣賞,其實佢哋只係想大家尊重佢。」
施麗珊指出,政府近年雖已加大扶貧措施的力度,但仍未到位,無助針對地解決積存已久的貧窮問題。而問題根源之一在於政府設多重架構,無法迅速回應市民迫切需要,政府宜精簡行政架構,加快落實政策的進度,同時避免專權。她亦明白長貧難顧,故提出建議,政府可增加基層參與職業培訓課程的誘因,例如提供更多津貼,提升基層自身的競爭力及就業技能,把公帑用得其所,針對地協助基層解決根本問題。另外,她認為一些不必要的手續費可免則免,不應再加重基層的負擔。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