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行止筆耕48年宣布擱筆 「仍有選擇自由下的自由選擇」
《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周四(29日)在《信報》專欄宣布擱筆及向讀者道別,並形容這是在仍有選擇自由下的「自由選擇」。
林行止在1973年創立財經報章《信報》及筆耕48年,大部分時間每日撰寫《信報》社評,被譽為「香江第一健筆」,在八十年代香港前途談判、2003年《基本法》23條立法都發揮重要影響力。《信報》2006易手後,林繼續撰寫「林行止專欄」至今。
前《蘋果日報》總編輯鄭明仁向眾新聞說,大約一個月前曾與林行止閒話家常,當時對方無提及考慮擱筆,只是輕描淡寫談及「依家寫嘢好難」。鄭明仁說當時無進一步追問,因為大家心裏明白。
年逾80歲的林行止在《信報》專欄以〈制度有異股市殊途 嚴守法度港股永生〉以港股及北京干預企業外地上市,開首一句為「毋忘初心」,當中提及香港與自由市場制度脫鉤的可能性,信奉市場經濟的林行止點到即止寫道:「最自由放任的香港市場,所以會與西方制度『失聯』,主因大家心裏明白,那是政府有形之手間接介入市場運作有以致之。」
至尾段,林行止以「遲來的道別」小題及約200多字,簡單向讀者及同儕「道別」。
林行止在專欄中提到,自己在《信報》工作「不同崗位工作了四十八年零二十七天」,有關決定「是筆者健康條件尚可,在大環境仍有選擇自由之下作出的自由選擇。」他總結說,近半世紀來筆耕歲月能直敍胸臆、暢所欲言,「既有精神滿足,復有實質收穫,身心愉快;但願往後也能舒心適意過日子!」
據悉,林行止時至今日都是以手寫稿「爬格子」,需要人特別打稿,偶有字體比較潦草或傳真不清。林行止臨別特別感謝校對及拼板的「電腦房」同事,說「多年來受筆者愈寫愈難辨識的字體『折磨』而不出怨言,筆者對此銘感五內」。
林行止1973年創立《信報》,是香港首份財經新聞報章,他多年來撰寫評析政經時局的社論及專欄,在政經界具有巨大影響力。2006年李澤楷買入《信報》五成股份,至2014年林行止再將餘下《信報》股份全數售給李澤楷,但仍繼續撰寫其署名專欄。
林行止對時局有精闢見解,八十年代其中一篇經典評論曾經以烏龜背蠍子過河為比喻,而2010年回顧時說提及「中共有權不會不用,這是黨性使然,因此,即使可能危害本身利益亦不惜用之⋯…在香港為理想以行動搞政治,風險比過往任何時機都要高,從政者能不警惕? 」
佔中發起人陳健民在社交網站上載與林行止合照,並說:「今天『香港第一健筆』也要擱筆了,這個時代有多壞,大家心中有數」,並感謝林行止創立一份曾讓各種思潮激盪的報紙。陳健民慨嘆:「那是多麼美好的時代。」
林行止近月一度因急病停寫專欄。他在5月透露,自己因病入院,體重急劇下跌超過10磅,文中形容自己「手捧孟婆湯在奈河〔何〕橋前徘徊」、「二度感到氣若遊絲,以為生命已到盡頭」,但回顧此生無憾。
鄭明仁說,林行止已經康復,一個月見面時對方行動自如,已經好精神。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