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這裏被拆散,但我們相信社區的可能性未完,土瓜灣的社區未完,香港的社區都未完。」……

8月1日,是「土家100+」展覽原定展期最後一天。回到土家,幹事陳瑞玲(瑞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與逃出貓籠的貓咪「阿給」上演一場人貓追逐戰,阿給是旁邊泰國舖的舖頭貓,因受傷而被店主暫時寄養「禁錮」在土家,瑞玲蹲在地上與鑽進櫃底的阿給僵持好一陣子,花盡九牛二虎之力才把牠拉出來,為其擦身餵藥。

搬遷在即、展覽如火如荼,成員如常餵貓、收件、回收、派物資、與街坊「打牙骹」,訪問期間,亦不時有街坊探頭入內詢問維修事宜。街坊尚未遷出前,成員的日常工作就是與街坊相處、聊天:甫到埗鴻福街,先與附近舖戶打一聲招呼、寒暄幾句,由街頭走到街尾轉眼就是半小時,再到下午放學時分,土家搖身一變為托兒所,小朋友蜂擁而至,當值義工的手腳全被拉扯着,教做功課、陪打機、傾心事,家長太太到街市買菜後經過又會進來打躉吹水。

社區文化關注職員陳瑞玲(左)及維修香港義工阿賢(右)。張樂樂攝

「家」一般的存在

「土家」故事館自2014年植根土瓜灣,現時由「維修香港」及「社區文化關注」兩個團體共同營運,所處的鴻福街寧靜、車流量少,讓他們享受到對出得天獨厚的一塊空地,過去7年曾舉辦大大小小各式活動,例如土墟、團年飯、工作坊、放映會、鬼屋等等,街坊得以聚首一堂。

鬼屋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活動之一,「真係好勁,唔係講笑,呢個唔能夠謙虛,實在太黐線。」土家在2016年舉辦第一次鬼屋深得街坊喜愛,遂在其後兩年加入新聞題材作鬼屋主題,如在2017年搭建判處尋釁滋事、顛覆國家等罪名的法庭及劉曉波紀念像,又在2018年製作一地兩檢關口、沙中線車廂,甚至於颱風山竹吹襲香港後,出外執拾濕樹枝樹幹佈置土家。他們指手劃腳地聊得起勁,說得意氣風發,同為土家一份子,「維修香港」的義工阿賢指:「最重要係有政治議題、社會元素,大人睇到都有另一番體會,咩先係恐怖呢?會唔會獨裁先係恐怖?呢到唔係講鬼,係講生活上比鬼更恐怖嘅嘢。」

2018年的土家鬼屋主題為「哈佬維 2018.黨鐵驚魂」。圖片由土家提供

在土家,老中青樂也融融,連小朋友都會加入鬼屋的籌備工作,像成員般每天上班,想起往事,另一位幹事吳煒彬(阿彬)笑了起來:「佢哋扮鬼,戴住頭套可以玩成晚,除低頭套,啲汗係咁流出來,係咁嗌『好攰呀』,但又再嚟繼續嚇人,細細個已經好似返工咁。」

談及經常在土家流連的小朋友,三人不禁眉開眼笑,直言社區的信任度很高,在土家長大的小孩,年僅兩歲已經有數個蒲點,獨個兒在街邊「捐窿捐罅」,好像自己屋企一樣自由出入,「成日有爸爸媽媽開門就問『邊個邊個喺到嗎?』真係試一試,佢哋都唔肯定確實地點。」阿賢又分享一次出隊經歷,有小女孩跟隨他們到紅磡上門維修,媽媽致電詢問是否同行,確認後說道:「哦,你講吖嘛。好啦,無嘢啦,Bye。」就把電話掛上,放心交給維修隊伍。

2017年在土家舉行的畫畫工作坊。圖片由土家提供

瑞玲、阿彬、阿賢分別住在深水埗、觀塘及屯門,三人均不是土瓜灣街坊,不少土家人亦非土生土長,千里迢迢卻總會回來,阿彬形容大家都好「own」這個社區,瑞玲則自嘲老土,喜愛這裏的人情味:

人嘅連結都係一種魔力,呢到係一個多元嘅社區,可以見到很多需要被陪伴嘅人,而我哋有能力去陪伴佢哋。

土瓜灣作為舊區,有很好的社區網絡根基,不單有不少舊街坊,小店舖戶亦不單純做生意,而是習慣與別人吹水,「入咗嚟,你會覺得特別慢,大家都唔趕住要開工……嗰種節奏,比較容易同人建立關係同埋相處。」建基於社區原有的氣氛,成員義工進行凝聚工作,望趕及在推土機摧毀舊區前,作好準備,與街坊共患難,但設館後,重建卻以始料不及的速度來襲。

不強求改變 只求推土機前陪伴街坊

面對政策根本唔係以人為本嘅時候,好難去所謂幫助到街坊,只能夠陪伴。

2016年,市建局在土瓜灣南部連續開展數個重建項目,牽涉庇利街、榮光街、鴻福街、銀漢街、啟明街等,影響逾8000人。瑞玲坦言其速度及受影響人數,遠超他們的能力可以完全「照顧」,又批評市建局的政策沒有站在重建戶的角度設想,既無安置計劃,又無搬遷時間表,亦沒有顧及各行各業搬遷復業的需要,「面對政策根本唔係以人為本嘅時候,好難去所謂幫助到街坊,只能夠陪伴」。她打趣地模仿市建局職員的官腔語調:「我哋會向你盡力提供唔同嘅協助。」但市建局的協助卻相當滑稽,向車房老闆介紹一個只有九呎高、又或門口正中間有電燈柱的舖位,「成件事好天才」。

幾年間,他們與「四季非凡」電單車行店主胡生一起成立「重建店舖租客關注組」、設立問卷調查收集街坊意見、遊行到一街之隔的市建局請願、跟街坊一起到市建局開會理論、遞交聯署,瑞玲更形容街坊與市建局、地政處、發展局等職員的關係如同筆友,幾年間不斷寫信表達訴求,卻始終得不到一個所謂「代表」的回覆,「對於街坊嚟講,市建局唔係個好好溝通嘅機構。」

阿彬(右)帶領導賞團,介紹街尾電單車店「四季非凡」,店主胡生為「重建店舖租客關注組」發起人,店內掛起寫上「市區重建 劫貧濟富」標語的橫額。張樂樂攝

你嘅抗辯,無論點講呢個社區,有咩訴求,去到法庭,法官原來都可以唔受理,只用條文去判斷你係咪霸佔官地,最後你都係要離開,整個抗辯好無力。

政府動用《收回土地條例》(簡稱《土收》)收地,土家跟不少街坊一樣遭票控霸佔官地,他們選擇抗辯,於今年4月16日上庭,終被判敗訴,須於8月16日或之前遷出鴻福街16號。談起裁決,阿賢話中有點無奈,「你嘅抗辯,無論點講呢個社區,有咩訴求,去到法庭,法官原來都可以唔受理,只用條文去判斷你係咪霸佔官地,最後你都係要離開,整個抗辯好無力。」瑞玲不滿《土收》如同尚方寶劍,把他們化身為官地佔用人,繼而順利收回土地,但市建局再在重建範圍內興建私人樓宇、商場等,絲毫不見半幢公屋、居屋的影子,與公眾利益完全沾不上邊:

我哋覺得唔公義……抗辯比較似係姿態上話畀人聽,我哋並唔想咁輕易就逆來順受。

土家被告霸佔官地,於今年4月16日上庭,被判敗訴。圖片由土家提供

不少街坊都先後收到政府的告票,部分選擇抗辯,但更多是選擇接受。「去到被告霸佔官地,對於街坊而言已經好大壓力,好多都未經歷過,無端端要捲入官司。」瑞玲提到有其中一位車房店主,得知重建後就去找舖位,已經找了好幾個月、超過四五十間,都沒有合適店舖,苦苦尋覓,回到家中卻收到霸佔官地的信件,更覺不忿:

有一種死期來臨嘅感覺。你逼我而家離開,我已經咁努力搵咗幾十間舖位,但我都走唔到,咁我可以點?係我嘅問題嗎?

深知抗辯未必有好結果,但阿賢盼留下紀錄告訴街坊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不公義之處,最終沒有為事情帶來太大轉機,街坊仍是一個一個地離場,四散各方,從前街頭走到街尾的30分鐘,變為走遍觀塘、上水、天水圍的8小時,但瑞玲仍然很感恩:「有啲街坊本身好驚青,但慢慢知道唔可以逆來順受,嘗試寫信畀政府部門、市建局。呢啲學習唔逆來順受嘅經歷,相信係逐少逐少改變緊佢哋。」這些年來的陪伴、感情與記憶,相信已在他們心中埋下種子。

「土家100+展覽」 土炮、溫暖、原始

搬遷在即,告別之際,他們在不足800呎小小的空間裏舉辦名為「土家100+」的展覽,展出各種舊物與故事,回顧這7年在土家的回憶。

土家並唔係喺呢到完結,只係鴻福街要完結。

參觀者可自攜衣服或布袋,到土家外的空地以布漿、絲網印上「鴻福街16號」字樣,以作留念。張樂樂攝

從門口入內,先看到右邊陳列架上放置大大小小古董般的物件。重建使小店被迫光榮結業,舖戶搬遷沒辦法留住物件,土家就代為保存展示,好像保留超過50年歷史聯安印務的打字機、62年歷史鴻興辦館的斟酒用小酒勺、58年歷史樓梯舖財記百貨有售線面用的海棠粉,甚至把他們從前的飯堂榮興茶餐廳及港泰小廚的兩套卡座整個完封不動搬過來,希望「透過物件去述說這些鋪戶的故事」。

舊時代人們沒錢買下整支酒,就會拿一個小酒杯到辦館,跟據酒勺容量舀酒品嚐。張樂樂攝

從陳列架旁轉身不足一步之遙,財記百貨玻璃櫃旁放着「地磚粉碎 我們不碎」的扭蛋機,阿彬手扶扭蛋機訕笑着說起了故事,講述扭蛋的來歷:很久以前的土瓜灣有很多街市排檔,土家所在的鴻福街16號前身為「昌興雞鴨」,他們接手裝修時特地保留這裏的紅色防滑地磚以及中間一條以往用作洗雞鴨血去污水的溝渠。兩年前,內裏走廊的地磚開始持續無緣無故爆開,地磚不斷甩,自稱「儲物癖」的阿彬就不斷儲,堆成一座小山,至籌辦展覽時,忽發奇想提議把地磚敲碎放進扭蛋裏,意見又神奇地被採納。阿彬半開玩笑地形容「擺明呃錢」,其後又正色解釋:「呢個係一種保留土家文物嘅方式,可以俾別人帶走,呢幾年收集咗好多街坊嘅嘢,而家到我哋將東西回饋出去。」除了地磚,扭蛋內還附有由義工連夜親手寫成的小紙條,寫上金句、歌詞與感言,關於社區、關於土家、關於香港。

「地磚粉碎 我們不碎」的扭蛋機,寓意土家此刻送別鴻福街16號,但人情不散。張樂樂攝

成員亦整理了土家7年來活動的時間線,印在長型橫額上,每項活動旁印有一個二維碼,各個故事記載當中,待大家逐一發掘:「哈哈,入到嚟好多QR Code要Scan!」繞一圈,沿途會看到標示了與土家有淵源的店舖地圖,還有電單車舖店主胡生贈送的古董舊式電視機,播放着以往的採訪片段。來到另一面牆前,阿彬非常隆重:「100+,呢個係另一個重中之重。」牆上貼有約120個人的相片以及黃色卡寫着他們的名字,掃一掃旁邊小小的QR Code,會看到關於他們各人的描述、特徵、性格、金句、口頭禪等等,「#3性格特徵:大聲、粗豪」、「#33能力:攝影發燒友」、「#111參與:由0變民主派」……「其實土家人係無辦法全部展示,呢到可能有三份一,唔只,有更加多。」

每個成員都有專屬的相片、號碼、QR Code,以及專屬他們的描述。張樂樂攝

除了展場中間的「土家大事回顧」長型橫額為印刷品,其餘展品幾近全部都是人手製作,連相片都是靠街坊帶來的一部列印機,如同工廠生產線般印製。瑞玲與阿彬不絕異口同聲強調是「嘔心瀝血」,憶述以往各個活動都是依賴不同街坊友好貢獻才能,鼎力合作「jam出嚟」,他們微笑認同這就是土家的特色:

土炮得嚟,有啲warm,又raw raw哋。

土家有點像博物館,寄載歷史的舊物沒有華麗光鮮的展箱,卻以最原汁原味的方式保留、呈現。

義工Wing Wing(右)在土瓜灣住了7年,去年受重建收地影響遷往天水圍親戚家中暫住,與土家的距離一下子變遠,他強調只要有心,相隔多遠都不成問題:「純粹講個心嘅啫,心境嚮往喜歡就咩都唔係問題。」
土家的牆上貼滿大量相片,滿載多年回憶。前來參觀的Michelle(左)是策展團隊成員之一,比起自己居住的火炭,她覺得土瓜灣街坊多元化,有少數族裔,亦有公公婆婆,社區環境有趣得多。
Steven(右)來自美國,在香港住了6年,2年前搬到馬頭圍道,非常喜愛土瓜灣、九龍城一帶的香港本土舊情懷,不忍士紳化破壞了無數鄰舍及社區關係,更課金購入土家的T-shirt。張樂樂攝
住在將軍澳的譚生譚太特地帶同三位小朋友來土家參觀,讓他們感受一下舊時代的氣氛。張樂樂攝

一切化整為零 寄語社區未完

帶記者遊遍一趟展覽後,阿彬與瑞玲抬頭指向天花由黃乃忠師傅製作的花牌,一塊寫着「化零為整」,另一塊則寫上「化整為零」,他們不禁慨嘆:

呢句說話都好吻合我哋,而家係化整為零嘅階段,即將化零為整。

土家於2014年6月7日正式開館,開館後黃乃忠師傅送贈兩塊花牌,分別寫上「化零為整」以及「化整為零」。圖片由土家提供

距離8月16日法庭搬遷期限尚餘不足兩星期,過去半年他們一直四處奔波另覓新舖,冀望繼續扎根土瓜灣,原本羅列一系列理想條件:與鴻福街16號約莫大小的地舖、附近有小店、感覺溫馨、有公共空間舉辦活動等等,但隨着屯馬綫開通,租金直線上升翻了個兩三倍,兩萬升四萬,四萬升六萬,「舖位愈睇愈細,是但近天橋都睇,天橋都畀唔起,一路退一路退都搵唔到,好大可能要上工廈。」瑞玲感無可奈何,坦言無法想像將來上工廈後要如何運作,昔日在空地煮飯仔、搞Band Show,未來日子不知如何是好,有清潔工不捨道別,街坊鄰里亦無所適從。

展覽頭幾日有舊街坊嚟,打開門就眼濕濕,一泡眼淚。離愁別緒好勁,眼淚好勁。無法想像,輪到我哋倒數時,大家都好大鑊,會水浸。
瑞玲帶領導賞團時,憶述以往在空地舉辦Band Show時,住在樓上的街坊會把窗戶打開一起「jam歌」。黃栢基攝

氣氛惆悵,隨即,瑞玲又緊握拳頭做出加油手勢,充滿幹勁:「逐步試,見步行步,我哋喺呢個地舖,都係見到有機會就做,有可能性就去試。用同一種衝勁、同一份熱情,連結唔同人。」阿彬同意社區仍有很多可能性,當區議員紛紛辭職、社區組織解散之時,他們更加堅信有重要使命須完成,只要大家不散,互相扶持,互相陪伴,能一起走下去。

今天,我們在這裏被拆散,但我們相信社區的可能性未完,

土瓜灣的社區未完,香港的社區都未完。

 「土家100+ — 鴻福街16號展」展覽加開

日期:2021年8月7日及8月8日
時間:下午2點至8點
地點:土瓜灣鴻福街16號地下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