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過高牆的書
如果不是坐監,我肯定不會嘗試接觸健身,我坐監前想都沒有想過做健身教練。
健身教練Rizzy在囚時,被一本書改變了他的一生。當大家關注在囚者的生活環境、受熱情況時,一些過來人告訴你囚友的精神需要亦很值得關注,當中書本就是支持他們的力量。
越過高牆的書,不僅可以令他們消磨時間,往往也能為他們的人生帶來曙光。
獄中一書 在囚者覓得方向改變人生
齋等就會悶,悶就可以悶到好癲。
Rizzy於2015年因為蠔涌爆炸品案被捕,最終被判囚3年10個月。牆內的生活沉悶無比,日復一日重複着相同的工作,Rizzy只能默默地等待着出獄的一日。談及這段無盡的等待,他激動地説:「齋等就會悶,悶就可以悶到好癲。」幸好,後期的獄中生活變得好過起來,這奇妙的經歷因一本書而起。
今天的Rizzy隨手就能倒立幾分鐘,或把自己橫懸在鐵柱上,像面人型旗幟。身材健碩的Rizzy笑言,入獄前的他厭惡健身:「當時我坐監,我好鄙視健身⋯⋯覺得他們好『扮嘢』,好假。」他在小學、初中時期曾是一名運動健將,喜歡打籃球和踢足球,到中五為了專心準備會考,無奈停止運動。會考後,他再次運動時卻發現肌肉出現問題,「我一踢波打籃球一定會跌低,突然間雙腳會無力,是一個怪病。」
他以為運動就此與他無緣,到在囚時,一次因緣巧合下他接觸到《囚徒健身》一書,竟然重燃他對運動的熱情。當時他看到有囚友拿著這本書,就站在人家背後偷看,覺得有趣,就請對方把書借給他。他一邊閱讀一邊急忙抄筆記,還請家人找這本書给他。書裏教授徒手健身的方法,他開始跟著書中的指示運動,監獄搖身一變成為他的健身房,令他愛上健身。
「我喺一個好差好差嘅身體狀況 ,Pick up番自己一副破碎嘅肢體 。」雖然在獄中失去人身自由,但他透過健身找回自己。健身令他憶起自己曾是運動員,重新找回身體的自主權。
《囚徒健身》這書更令Rizzy找到人生方向。他希望能將書中的精神延續下去,重獲自由後幫助更多的人健身。「有好多人,其他在外面自由社會的人,都可能踏入工作年紀,沒有了以前那種體魄,我好想幫這些人重拾那種潛伏的能力,找回年輕的感覺。」他以此為目標,熬過了在囚的日子,出獄後他成為了健身教練,開班教授徒手健身。
眾囚書計劃 助囚友尋書入書
書本改變Rizzy命運,他最近也推己及人,創立「眾囚書」計劃,希望能給囚友的生命帶來改變。他坦言:「我不相信閱讀是解決所有問題的方法,但以我個人能力,書本計劃能先幫到一部份。」Rizzy以自身經歷,思考在囚者的應如何運用獄中的時間,他說:「我覺得在囚人士當然好需要善用那段時間,無論是內在的反思,或者是知識上的裝備,都好好善用。」
在囚人士只能從獄中圖書館借書或是靠探訪者入書,當時的他依賴家人幫忙,卻發現入書困難重重。很多在囚人士不知道有甚麼書好看,就算在囚人士有心儀的書單,親友卻不知如何幫他找到想要的書,或是因事忙而無暇尋找書籍。因此Rizzy透過「眾囚書」計劃,呼籲有心人士捐書,並創立網上資料庫,上傳書籍的資訊及簡介,家屬在資料庫選書後,可以聯絡工作人員領取書籍。
與家人關係緊張 獄中書解開心結
在獄中被書改變的不僅Rizzy,阿喬(化名)也是其中一人。阿喬曾被判囚9個月,談起最喜歡的藝術家時,興奮得眉飛色舞,外人看來無比樂觀的她,在獄中卻逼自己戴上面具,不敢以真實性格示人。「好驚!不知道別人是甚麼心態,說話時經常要好高戒心,又要保持自然,令對方不要懷疑你。」獄中的她為了避免紛爭,不斷壓抑自己的情緒,「日日在裏面扮傻、扮開心,其實是想時間快些過。」
獄中的時間流逝得特別慢。阿喬害怕迷失自己,還柙時以畫表達自己,其中一幅畫最能代表她的狀態。畫中人疲憊不堪的面容,下陷的雙眼注視着外界,雙手雙腳像被捆綁住一樣,動彈不得。她解釋:「這個其實是我,我只是無意義地存在著。」沉悶的牆內生活令她覺得自己好像被人圈養,唯有書籍成為她尋找自我的工具。失去自由的日子,閱讀成了她的精神寄託,令她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窺視這個世界,從而學到如何表達自己,保留最真實的自我。
閱讀時自己會思考,再綜合自己的經歷去咀嚼,令到自己的腦袋不要生鏽,提醒『我都有番自己』。
獄中一本書亦意外地幫她解開一個死結。阿喬和家人關係一直緊張,身為警二代的她,早在2014年佔領運動就因與父親政見不同而衝突,後來更被趕出家門。阿喬在獄中讀到《依戀障礙》一書,重新反思家庭對她的意義:「傳統思想,例如孝順、照顧父母,一直好束縛我,一直都找不到出口。但這本書叫我,人有好多能力不及的事情,不需要強行抓住。如果你父母無法成為你理想中的父母,不如就由你自己,去成為你理想中的父母。」看罷這本書令她釋懷。阿喬甚至將這本書推薦給母親,並手寫了幾張讀書筆記交給母親,希望母親找回自己。母親看後亦給她回信,分享自己的興趣,阿喬高興不已。
尋書入書吃力 在囚支援者仍堅持
「他會揭一揭書,看看裏面有沒有夾著甚麼東西 ,不能有貼紙,不能有閃粉。或者有沒有夾著小卡片,有沒有標記。他也會取走書衣,然後叫你寫下在囚人士編號⋯⋯」Jenny(化名)向記者形容懲教署職員如何檢查送進監獄的書籍。Jenny是一名在囚支援者,從兩、三個月前開始,就為正在荔枝角收押所還柙的朋友入書。
還押人士每月可收取六本書籍,Jenny每次為在囚朋友入書,都會入足六本,以免白白浪費限額。她現時靠幾份兼職工作維持生活,一開始入書時,她以為自己能夠負擔,直至有次花費了1500元,買了20本書,當中部份還是二手的,她才醒覺入書的經濟壓力:「一次半次我可以應付,但如果我每個月都要花一千多元,這筆花費就會越來越大。」
市面上的新書價格動輒過百,昂貴的書價使Jenny感到吃力,因此她會盡量購買二手書,以減輕經濟負擔。她通常會在二手交易網站買書,交易前,她會再三向賣家確認,書籍有沒有標記、劃花或塗鴉等。確認購買後,就要約賣家交收。Jenny形容,交收過程疲累又狼狽,常常要抱著一大堆書,笑言「好像搬磚一樣」。
Jenny喜歡看人文、社會類書籍,而在囚朋友則喜歡看科幻、科技一類,二人看的書南轅北轍,Jenny也要做足功課,才能投朋友所好。她看到朋友可能感興趣的書,會上網搜尋書評,若是外國書籍或翻譯書,她還會到外國網站看讀者的評價。
然而,面對遍地紅線,Jenny也會擔心某些書籍的內容敏感,不能送給在囚朋友閱讀,「現在入書多了些考慮。」 不過即使尋書過程吃力,入書手續繁複,Jenny仍會堅持入書。她認為書籍可以讓在囚朋友打發時間,也能幫他抽離現實,暫時不去想獄中難受的生活。朋友在獄中的生活一成不變,又不想經常「放負」,多了書籍這個媒介,Jenny去探訪朋友時,二人就多了共同話題可聊。Jenny也提到,朋友原本從事資訊科技行業,資訊更新得極快:
如果在獄中完全沒有吸收(資訊)的話,其實出獄後會追不上其他人。
準備獄中書單 被捕人士盼書籍助保持自我
這本書裏面有些花紋和框框,當我有信紙之後,我可以印著來畫⋯⋯所以我一定會帶(這本書)入監倉裏使用。
阿寶(化名)是一位被捕人士,現正保釋候查。她作了最壞打算,準備了20至30本書,準備入獄後閱讀。
阿寶本身喜歡閱讀,惟生活上有太多事情要忙,她自嘲「人太貪心,時間太少」,看書的速度不及買書的速度快,因此獄中書單上大部分書籍,都是她以前買下卻未有時間閱讀的。
她從厚厚的一疊書中抽出一本布製封面的小說,封面沒有任何圖案,只有書脊印有書名,設計十分典雅。這是英國作家Jane Austen的小說《Emma》,已有100年的歷史,是阿寶以前到英國旅行時購入的,她對這書珍而重之。但因為封面是布皮,阿寶說除非撕掉封面,否則難以帶入監獄閱讀。「有些不捨得,但如果在獄中真的太無聊,想看這本書,可能都會撕掉封面。」
阿寶覺得獄中無論有多堅強的人,總會有些時刻感到孤單和恐懼,「這些時候一定需要靠自己以前留下來的東西,去提醒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所以要靠書本保持自我。
坐監可以是另一種修行,但一定要有書陪伴自己。
阿寶指,如果大眾能更關注在囚人士的閱讀權,就會知道在囚人士收書有很多限制,也會多些嘗試理解在囚人士的生活。「作為我們這些可能快要坐監的人,越多人關注我們,我相信這個社會只會更美好。」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