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蘋果後‧2】保留香港歷史 網民創資料庫備份昔日《蘋果》
《蘋果日報》高層被捕後的一星期,6月23日出版最後一份報紙當晚,壹傳媒大樓外,喊聲掌聲響徹雲霄,Tom(化名)在家裏卻只有鍵盤按鍵聲。
他沒有踏足將軍澳在燈海中送別《蘋果》,而是選擇對著電腦與時間競賽。時間一分一秒過去,他望著電腦,心臟跳個不停,一再默念快點快點,因為只有再快一點才能將《蘋果》網上的文章盡可能備份多一點。當時針和分針重逢,踏入凌晨12時,《蘋果》網頁瞬間變成一片空白,Tom心裏也頓時一沉,隨即尋找其他途徑備份。
約一個月後,Tom和他的團隊於7月21日在「連登討論區」發文公佈新聞資料庫《果靈·聞庫》,逾223萬篇《蘋果》報道重見天日,供市民閱讀。創辦該資料庫的團隊希望,在面臨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逐步收窄的今天,「避免香港的一部分重要歷史,隨著《蘋果日報》的消失而被抹去。」
《果靈·聞庫》中的「果靈」二字是取自唐君毅先生的「花果飄零,靈根自植」。團隊認為「果」字有多重意義,除了是傳統中華文化,也可以是《蘋果日報》,更是香港人引以為傲的價值。他們解釋取「靈」字是藉此提醒香港人,「我們並非失根的花果,我們的靈可以在每一個地方紮根。」
該網上新聞資料庫現時收錄了逾223萬篇《蘋果》的報道,圖文並茂,除了即時新聞、國際版、專欄及副刊「果籽」的文章等之外,同集團的另一刊物《飲食男女》部分內容亦有收錄其中。
團隊成員之一Tom表示,整個網頁看似簡單,他們卻用了整整一個月時間,從收集到備份資料、整理數據,轉換數據格式令電腦程式可以讀取,再到設計跟製作網頁,以建立成為一個可供大眾容易搜索閱讀的網站。Tom解釋,「其實好多人都做咗backup(備份),不過我哋想行多一步,因為就這樣保留備份,大眾其實睇唔到,所以我哋想有個地方可以讀到《蘋果》以前嘅文,甚至搜尋到。」
一群希望保留香港歷史的香港人
對於《蘋果》突然停刊,Tom坦言實在難以接受,他與團隊希望能夠「保留香港的新聞和《蘋果》記錄落嚟嘅歷史」,團隊成員因此在網頁上以「一群希望保留香港歷史的香港人」自稱。
Tom透露,團隊的成立純屬偶然,他們只是在「連登討論區」呼籲備份的帖文中相遇。當《蘋果》高層被捕,坊間流傳7月1日前《蘋果》將被取締,不少網友紛紛在「連登」呼籲要備份報道。一班網民當時互不相識,只是各人自發地備份,因在討論區的帖文相遇才組成團隊。他們的網頁現時集合了至少6個不同備份源,除了來自團隊,亦有坊間的熱心人士。
有關備份數量,Tom表示,團隊成員大多在《蘋果》正式停運前一兩日才開始備份,故暫時只儲存了過去在《蘋果》網頁內由2002年1月1日至《蘋果》最後一夜、即2021年6月23日期間,合共約八成的文章,現時已上傳了部分到資料庫,超過220萬篇報道及逾300萬張圖片。至於尚餘兩成未趕得及備份的文章,Tom嘆息道:「我哋要同時間鬥快,有啲後悔點解唔早幾日開始。以我估算,如果可以多六個鐘會爭好遠。」
祈求唔好咁快死 俾多少少時間
6月23日至24日凌晨,《蘋果》出版的最後一夜,不少市民到將軍澳蘋果日報大樓外,以燈光及打氣聲送別,《蘋果》的員工與市民溫暖彼此。然而,那段時間對Tom來說卻是既緊張又憂慮,他當晚幾乎沒睡,因為一直與時間競賽,爭分奪秒備份報道。他憶述整個過程充滿困難,由自己寫程式碼去《蘋果》網頁拿取數據(Web Scraping),到途中不斷完善程式等,皆消耗了他許多精神,「開始backup之後要寫程式scrape啲文,一路寫一路debug(除錯),行行下又因為蘋果takedown server要轉個方法再scrape,所以都算不眠不休咁做。」
時間越接近24日凌晨,他就越緊張,「心入面祈求佢唔好咁快死,俾多少少時間我」。當踏入凌晨零時,《蘋果》網頁顯示「停止運作」,他感覺無比痛心,只能立刻尋找另外的方法「搶救」,幸好因網站的交換介面(API Server)仍然運作,令部分資料得以挽救。
Tom透露團隊成員的正職是從事IT行業,大家為了這個計畫,都不惜用盡公餘時間,「許多時候要工作到凌晨,或者假日都要做」,因為整理數據和設計網頁皆需要時間,但是這在他們眼中一切都值得,因為「蘋果對每個香港人嘅意義都幾特別」。
當網頁公布後,網友的留言成為他們的動力,Tom說:「見到大家嘅支持同鼓勵,都覺得自己做嘅嘢係有價值,好感動。」不過,也有網友提出質疑,甚至斥責他們公開文章會對有關報道的記者帶來麻煩,Tom本來認為「(國安法)無遠弗屆,《蘋果》早已被『抄家』,咩料都拎咗啦」,但後來有網友留言,建議他們可移除記者的名字,Tom與團隊亦願意聆聽,正盡力處理,惟仍需時間。
紅線模糊 為保護團隊拒收捐款
有啲嘢,覺得啱就總要做。如果個個都驚、樣樣都驚,就冇可能做到嘢。
國安法界線模糊,紅線處處,近日團隊被親建制媒體形容為「蘋果勢力繼續在社會發揮影響力」,並指他們有機會違反《刑事罪行條例》及《國安法》,對此Tom重申,團隊與壹傳媒集團沒有任何關係,並笑言「得到建制人士嘅追擊,證明我哋都做到一啲微小嘅工作,係我哋團隊嘅榮幸」。
不過,這份「榮幸」背後卻是潛在的危險,Tom與團隊不是沒有擔憂的,但他們不想自設紅線,不能被別人打一步就退一步。Tom說:「有啲嘢,覺得啱就總要做。如果個個都驚、樣樣都驚,就冇可能做到嘢。都係咁講啦,啱嘅嘢總要做。」因此他們採取一切安全措施,包括以匿名身分行事,亦決不接受任何捐款,連伺服器的維護費都自行承擔,以保護團隊。
在心態上做好準備,技術上他們亦提前做好應對方案。Tom透露,他們的原計畫是確保全部完成後才公布消息,當網站完成近九成時,有成員希望能夠提早趕在7.21元朗襲擊事件兩周年推出,「我諗呢個都係香港人共同嘅悲痛日子,過去《蘋果日報》都有好好記錄事件,所以我哋就即刻加緊腳步做埋佢」。
他們已預料推出後會有大流量或大規模攻擊伺服器,因此要趕在網頁推出前做好防護,以確保網站正常運作。直至網頁推出後三日(7月24日),伺服器被大規模惡意攻擊(DDoS攻擊),根據記錄追查,黑客來自印度、越南、巴西、印尼、泰國、俄羅斯等國家,Tom說:「你可以諗下,launch(推出)嗰晚理論上最多人入嚟睇,一個鐘都只不過係3.1萬人,但網頁被DDoS的時候,大約係平日峰值的10至20倍流量。」結果,他們的設計有能力抵擋攻擊,資料庫運作沒受影響。
新聞機構再現打壓 將續推備份計畫
根據《果靈‧聞庫》網頁內容,這是團隊的第一個備份計劃,隨後或會陸續有來,為其他新聞媒體備份。問及原因,Tom表示自《蘋果》停刊後,聽聞一些新聞機構亦可能會被關閉,遂令團隊有此想法。不過,Tom指出,他們不會在媒體仍能正常運作時備份,只有當新聞工作者面臨被滅聲的危機時,他們才會出手。Tom解釋,「我哋唔希望喺媒體仲正常運作緊嘅時候就貿然備份甚至上傳,咁樣做就唔太尊重新聞工作者」。現時,他們希望專注做好《果靈‧聞庫》這項計劃。
團隊將會公開網頁所有源代碼(source code)的數據,讓有興趣幫忙的朋友出一分力,以保障網站將來受不可控因素導致關閉後,尚有一絲復活的希望。正如他們在網站解釋為這項計劃命名為《果靈》的原因,「《蘋果》雖死,但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有一株小小的蘋果苗。」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