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當初建立起七一遊行文化,到近年希望得到體諒,民陣沒有改變過以遊行展示民意的路線,只是社會的示威手法不斷隨時代演變,民陣……

7月1日,對香港人而言不只是主權移交紀念日。自2003年起,每年的這一天總會有人走上街頭,未必個個會叫口號,但天時暑熱走上街,行出來就是表態。人們從維園走到金鐘,有時候更要由日頭行到天黑。

七一遊行主辦方是由數十個民間團體及政黨等組成的「民間人權陣線」。2002年民陣的成立,希望民間運動可以由民間主導,以遊行為主的示威方式,亦都開啟了香港社運史的新篇章。然而,政權不再讓遊行奏效。2014年,學聯、學民思潮在七一遊行後留下「預演佔中」,預示了在雙普選一再落空下將出現的示威激烈化。

及至2019年反修例運動爆發,縱然運動演變成在街頭游擊,民陣仍堅持舉辦遊行。時任民陣召集人岑子杰曾形容:一個艦隊走得多快取決於最慢的那艘船,扶老攜幼參與民陣遊行的人就是那艘最慢的船,希望社會體諒。

從當初建立起七一遊行文化,到近年希望得到體諒,民陣沒有改變過以遊行展示民意的路線,只是社會的示威手法不斷隨時代演變,民陣角色由前鋒變了後防。昨天,眾新聞獲悉,民陣決定解散。

2003年:反廿三條立法 造就七一遊行文化

成立於2002年的「民間人權陣線」,由中大神學院教師、香港基督徒學會前總幹事胡露茜擔任第一任召集人。民陣草創班底蔡耀昌在過去接受訪問時憶述,90年代政黨化,民間聲音不大,胡露茜希望建立一個鬆散的平台,讓不同民間團體定期討論人權問題,希望民間力量可以推動民間運動。結果,30多個團體一呼百應,2002年9月13日正式成立民陣。其時,當務之急是廿三條立法,也就成了民陣最先聚焦的議題。

2002年12月,民陣經已率先舉辦遊行。民陣成員團體各自報數,預計有5000人參與,最後卻多出了11倍,足足有6萬人行出來。2003年7月1日,民陣決定在立法會休會前的公眾假期,再辦遊行反對廿三條立法。那年遊行有50萬人參與,創下八九學運後最多人上街的紀錄,亦都促使自由黨倒戈,政府擱置廿三條立法。

自此以後,每年七一多了個「街頭見」的習慣。不過,遊行是由民陣申辦的,但其實每個團體、每個市民都另有各自的訴求。例如2005年七一遊行主題為「反對官商勾結,爭取全面普選」,拉頭Banner的是爭取平權的同志團體及婦女團體。

研究社運與傳媒關係的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李立峯,曾形容香港社運有個很有趣的特點:上面嗌口號、下面無人應。他的長期研究發現,集會參與者自發性很強,不會因為某個組織動員而出來,包括民陣。

2003年民陣首次舉辦七一遊行,主題是反對23條立法,創造50萬人上街的歷史。蘋果日報照片

2014年:雙學「預演佔中」 預示示威激化

2005年,七一遊行人數創新低,民陣稱只有2.1萬人上街,當年主題是「反對官商勾結,爭取全面普選」。當年3月份,時任特首董建華「腳痛下台」,被視為民怨疏導的原因之一,繼而影響之後參與七一遊行的人數。

2005年至2013年間,七一遊行的主要訴求除了爭取普選,參與團體亦都有提出爭取最低工資、向膠袋說不、廢除功能組別、打倒地產霸權、反國教等議題,參與人數介乎2.1萬至43萬,直到2014年才打破2003年的紀錄。

2014年,51萬人上街,「雙學」(學聯及學民思潮)於遊行結束後在中環遮打道預演「佔領中環」,有示威者響應號召靜坐佔領馬路,結果有511人被捕。民陣沒有參與預演佔中,但時任召集人楊政賢表示會支援行動,民陣成員亦以個人身份協助維持秩序。遊行以外,公民社會將另僻示威途徑的呼聲愈來愈高。

但須要注意的是,這並非首次有人以佔領方式表達訴求,2011年曾有示威者響應「佔領華爾街」,繼而佔領中環匯豐總部地下抗議金融霸權。

2014年的七一遊行,有51萬人參與,時任特首為梁振英。美聯社/資料圖片

2019年:反送中運動堅持和平遊行 社會籲「和勇不分」

2014年雨傘運動後,公民社會陷入低潮,遊行示威參與人數驟跌。直到2019年2月,政府推出修訂《逃犯條例》草案。

政府5月底決定繞過法案委員會,在6月12日將草案交立法會二讀。民陣於6月9日舉辦反修例遊行,共103萬人參與,創03年以來的新高,但沒有改變政府的心意。當晚有示威者在立法會示威區與警方爆發衝突。

翌日(6月10日),時任民陣召集人岑子杰與民主派議員見記者,形容林鄭政府殘忍,亦沒有指責衝擊立法會的年輕人有任何不是,後來被視為運動裡強調「不割席」的起點。

2019年6月12日,警方發射催淚彈驅散包圍立法會的示威者。資料圖片

6月12日,民陣在龍匯道舉辦集會,大批市民包圍立法會擬阻止草案二讀。當日下午,事件再度演變成警民衝突,警方出動催淚彈、布袋彈、橡膠子彈驅散示威者。立法會未能順利二讀,民陣翌日決定6.16再辦遊行。

政府於6月15日宣布暫緩修例,但6.12的傷害已經造成。民陣提出五大訴求:完全撤回逃犯修例、追究警方開槍責任、不檢控及釋放示威者、撤銷定性6月12日集會為暴動、林鄭月娥問責下台,更成為了日後示威者廣泛使用的口號「五大訴求,缺一不可」的雛形。6月16日的黑衣遊行共有200萬人參與。

此後,示威者漸漸改變策略,以游擊代替定點示威,警民衝突越發常見。8月18日,民陣在維園舉辦「流水式集會」。那天,一個身穿全黑裝束的參與者舉起手寫標語,上寫「和理非到我地陪你和平行一日!多謝你不離不棄成為我地後盾……8·18不再分『和』『勇』」。民陣宣布當日有至少170萬人參與,亦是自6.12以來首個無催淚煙的示威日。

不過,亦有人批評民陣過於保守,岑子杰認為作出有關批評的人是因為他們覺得香港重要,他們覺得單靠遊行已不能夠改變不聽民意的林鄭政府,所以要將行動升級。岑子杰續指,「行動升級都要人,可以『號召』最多人嘅係民陣,但民陣一路都堅守住要合法、要安全,我都忟架。」他指,民陣的招牌代表了安全、和平、合法,因為要讓參與社運的門檻降至最低。

2019年6月16日,民陣再辦遊行,有200萬人參與。資料圖片

 2021年:國安法時代 一人秘書處也留不住

特首林鄭月娥終於在2019年9月4日宣布撤回修例,但運動未有停下,因警暴未能追究,參與反修例示威者的檢控仍然繼續。同年11月更爆發中大、理大兩場激烈衝突。及至2020年初,新冠肺炎(又稱「武漢肺炎」)開始席捲全球;2020年6月,《港區國安法》生效,民陣遊行已經不再獲發不反對通知書,包括當年擬舉辦的七一遊行。

2021年3月,新加坡《聯合早報》引述消息指,民陣正被調查,或因接受外國資助舉辦反修例運動,違反《國安法》而被取締。時任民陣召集人陳皓桓發聲明,強調民陣一直只依靠遊行集會期間廣大市民的捐款運作,從未有收取外國資助。不過,民陣成員團體其後相繼宣布退出,包括街工、民協、公民黨、新民主同盟、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教協等。陳皓桓表示尊重及理解決定,並指民陣不會解散,只要有團體留下,作為召集人絕對願意與民陣共存亡。

同年4月,警方突然指控民陣沒有註冊為社團,涉嫌違反《社團條例》。不久後,民陣已成了「一人秘書處」,剩下陳皓桓這個召集人。而這還不是最壞情況,5月28日,陳皓桓因2019年的「十一遊行」非法集結案被判囚。

2021這一年,民陣首次沒有申辦七一遊行。臨時召集人鍾松輝指,民陣已被警方定性為非法團體,不可能成功申請任何東西。本周二(8月10日)教協宣布解散,未幾,亦有消息指民陣將告解散,料周五(13日)有決定。《大公報》昨日刊出警務處處長蕭澤頤專訪,指稱民陣涉嫌違反《社團條例》、《國安法》,又指警方已搜集相關證據,隨時對違法組織採取行動。報道又提到,有法律界人士擔心民陣解散「銷毀罪證」,蕭澤頤在訪問中回應稱:「若任何組織、任何人犯法,我哋唔會今時今日去睇證據,唔會今時今日才去做嘢,我哋會集齊相關證據,所以任何人違法,唔好以為可以逃之夭夭。」

眾新聞今日(14日)凌晨獲悉,民陣決定解散。據悉,民陣昨天晚上召開會議,但未知是否在會上作有關決定。記者晚上向民陣臨時召集人鍾松輝查詢,但未獲回應。

民陣末代召集人陳皓桓,今年5月底被判入獄。美聯社/資料圖片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