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被問台灣、談北約」 台灣學者:幕僚超前部署安排 印太「小北約」將成美戰略重心
美國撤軍阿富汗,牽動國際局勢,千絲萬縷,各方解讀,各取所需。不過,美國總統拜登19日接受美國廣播公司(ABC News)專訪,被問到台灣問題,卻故意提及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並將台灣與南韓及日本並列,稱若有關國家遭受威脅「將有所回應」。對此,專家解讀,證明美國過去「重歐輕亞」戰略已改變,是精心安排而非口誤,將「印度–太平洋地區」(Indo Pacific)視為「小北約」的「超前部署」;不過,也有學者擔心,美國主導將台海安全議題國際化,也可能壓縮未來兩岸和解的空間。
拜登今年1月上任後,並未如外界預期,緩和對抗中國的戰略,甚至被視為更加強硬。不過,拜登與前任總統特朗普最大不同,就是將原本只聚焦在「美國對抗中國」的單邊雙向陣線,拓展為多邊抗中陣線,特別在印太地區,清楚看出拜登與特朗普的最大不同點。
台灣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兼副秘書長張宇韶接受眾新聞訪問時表示,拜登在專訪中先提到北約,並將南韓與台灣「相提並論」,這與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回覆媒體提問,同時提到台灣與以色列的作法,都是經過幕僚精心安排策劃,「不可解讀為一時口誤」。
張宇韶認為,拜登的談話可視為「超強部署」,將預計明年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國防戰略書」、「美國核態勢報告」及總統國情諮文,透過近日的媒體談話,透露未來美國的國際戰略安排。
美國的動作,看似回應當前阿富汗局勢的動盪,張宇韶說,中國及俄羅斯都主打「美國的承諾有如一張白紙」,企圖影響美國在民主盟國及地區之間的可信度,所以也讓美國不得不出招,「作為世紀強權,不能被詮釋為軟弱」。
正當中國不斷攻擊美國背棄盟邦,甚至喊話「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之際,美國先透過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在17日釋放「美國對台灣和以色列的承諾,一如既往地堅定」;接著,拜登今天在專訪中,又刻意將北約、南韓與台灣相提並論,這都是幕僚精心安排所釋放出的訊息。
眾新聞檢視媒體詢問蘇利文與拜登受訪時的媒體用字,記者都只提到台灣,但蘇利文回答時自行加上以色列,拜登則主動加入北約及南韓。
張宇韶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美國先提到北約,再提台灣,也可看出美國在向外界宣告,已從過去的大西洋世代,轉為太平洋世代,也就是不再「重歐輕亞」,重點轉為強化印太地區,其中「重中之重」的關鍵就是台灣,這也讓美國、日本、澳洲及印度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也被聯想為「小北約」。
張說北約是美國與歐美盟國的多邊合作、集體安全防禦機制,拜登有意將這套機制搬到印太地區,所以從今年三月起,美國在印太地區動作頻頻,與多個國家展開多場雙邊會談,加上原本的「美日安保條約」及「美韓共同防禦條約」,都可看出這個「小北約」隱然成形,所以,拜登今天刻意提到「北約」,「絕非口誤所致」。
不過,這不能解讀為美國對台立場轉變,因為台美關係仍是植基於所謂「三法一公報」(即中美簽署的「上海公報」、「建交公報」與「八一七公報」,以及台美簽署的《台灣關係法》),美國仍然嚴守立場,「反對片面改變台海現狀」的任何行為,因此採取「戰略模糊」的被動防禦,也藉勢提醒中國其他國家,「不要低估美國信守承諾的決心。」
張宇韶說,既然是戰略模糊,就產生「讓對手猜」的操作空間,可能讓「中國低估美國抵抗的意志」,但也可能讓「中國高估美國的實力」,但不管如何,美方刻意釋放出的訊息,背後更重要的解讀意涵,就是美國目前無意違背中美3公報的「一個中國」政策,但台灣的關鍵地位,也讓美國藉此機會展現「有效嚇阻」的實力。
針對台海議題,台灣大學政治系兼任教授楊永明在個人YouTube頻道提到,美國目前在印太的作法,就是將台海議題國際化;楊永明說,今年3月16日,美國與日本外交與國防部長的2+2會議聯席聲明首次提到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自此開始,台海議題及台灣安全便成為國際焦點,當時拜登政府上台才2個月,就碰觸中美關係最關鍵的台灣議題。
楊永明細數,包括4月16日日本首相菅義偉與拜登舉行美日峰會共同聲明,七國峰會外交部長會議聲明、美韓峰會共同聲明、日本首相與歐盟理事會及執委會主席峰會、日本與澳洲的外交與國防部長2+2會議、G7七國領袖峰會等,都不斷強調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台海和平解決問題。
楊永明說,台灣在東亞第一島鏈的關鍵戰略位置,是艘不沉、也不動的航空母艦,台灣在高科技產業鏈的地位及民主發展,使得西方國家過去在看待台灣安全議題時特別敏感。
他分析,因為過去華盛頓在處理台海安全與和平議題,都是透過美中關係及美中台三邊架構的框架處理,其他國家對於兩岸事務與台海安全議題較為謹慎,美國也不會主動要別的國家表態,除了避免讓事情複雜化,而且他國意願與能力都有問題。
美國目前將台海議題國際化的做法,讓台海安全問題,不僅限於美國與日本之間,更擴大到印太地區主要國家及美國主要盟邦,彼此都不忌諱傷及中國關係,也都願意主動提到台海安全議題,「透過台海議題國際化,開始建立鬆散但綿密的安全聯盟。」而且,台海議題國際化,更進一步成為各國明確政策方向,「即使沒有美國參與,也會變成區域國家枱面上的話題。」
美國與各國將台海議題國際化的作法,是否會逼得北京將處理台灣問題時間表提前呢?楊永明說,現在不只是各國有關台灣安全問題的表態與政策配合,包括美日印澳及盟國的聯合軍事演習,以及南海航行的自由航行安全,都讓北京政府不得不對此提早因應,甚至可能刺激北京提前提出處理台灣問題的時間表。
他認為台海議題國際化也可能壓縮兩岸和解空間,當各國領袖對話都在強調台海安全重要性,已在塑造國際輿論方向,包括拜登年底即將召開民主高峰會,也可能邀請台灣參與,凸顯美國與盟國的民主陣線對抗專制的新型冷戰型態,這也影響台灣內部民意,甚至影響投票取向;這也讓國民黨對於九二共識政策的閃躲,讓溫和的兩岸政策主張很難在選舉中獲得支持,這也壓縮未來兩岸和解的空間。
楊永明認為這會帶來第三個後果,即拜登幕僚高估各國介入台海議題的意願與能力,限制美國政策彈性,最終變成中美兩強對決場域,不僅限縮兩岸和解空間,若使得北京採用軍事、非軍事的時間表愈形緊迫,將對台海安全性產生威脅。
楊永明認為,美國、日本、印度及澳洲共組的「四方安全對話」不斷建制化,今年3月四國領袖首度舉行視訊會議,雖未直接提及台海安全議題,但今年9月底、10月初,可能在華盛頓舉行的高峰會,是否出現台海議題,將是進一步檢視的關鍵。
美、日、印、澳四國在本月8日已先舉行資深官員層級的「四方安全對話」(Quad)視訊會議,會中檢視如何在對抗假訊息、促進人權等領域強化合作,也談論台海和平安全的重要性。
美國海軍陸戰隊太平洋基地政務外交副部長羅伯特.埃爾德里奇(Robert Eldridge)曾在接受美國之音(VOA)訪問時指出,「北約組織亞洲版」已然成形。他預計9月底舉行的「四方安全對話」峰會可能討論「四方加盟國」的聯合軍演計畫,台灣議題也可能列入討論重點,「很有可能不只是討論台灣在印太地區扮演的戰略重要性,還會討論如何讓台灣有更多國際組織及國際運作的可能性。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