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系夫婦給一個愛香港的理由:「愛行山,更愛在香港行山。」

「媽咪我要vivi。」剛滿3歲的玥兒,陪著爸媽來接受訪問,坐了一個半小時,提出小要求。
「咦,地下濕咗,點解妳唔著返對鞋?係咪妳自己整濕㗎?你睇吓?yaya (曳曳),係咪整濕咗?」媽媽發現地版弄濕了,玥兒卻自箇把鞋子脫掉。
「下次吖。」玥兒輕鬆應對。
「下次要小心啲。下次整濕咗要話俾我聽,如果唔係,倒瀉咗,整濕人哋地方,下一個踩到會點呀?會跣親㗎。」她看著媽媽,努力在聽,然後才跟爸爸去洗手間。
「我vivi完喇。」她蹦蹦跳跳回來跟媽媽匯報。
「成功?有無thank you Daddy呀?」媽媽微笑著。
「呀,okay。」轉身又找爸爸去。
玥兒在社交平台有個hashtag #點解玥兒咁得意,是父母盼望在這難過的日子,有位小人仔暖暖大家的心。媽媽會耐心解釋,讓小人仔明辨是非:「要守住最後一個希望,為香港留下血脈。」

翻天覆地後
玥兒有位老友狗狗叫爬坡Pabo(寄語「一起爬山坡」),2021年初還多了個弟弟。他們都不是甚麼KOL,沒有上萬計粉絲團。她媽媽Yo和爸爸David,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同熱愛這片土地。
2019年6月9日前,無人能預知未來。
早一天,Yo和David帶著1歲多的玥兒,第一次三人行到日本旅遊。「之前因為外婆身體不太好,還在商量是否如期出發,但這又是第一次和玥兒去旅行,超級矛盾。」沒料到,往後的9天,人在異地,心情七上八落。
「出發到機場時,看到街上貼紙 (文宣),寫著明天見之類,心想大概像以往般的遊行,就先交給大家了。」沒料到,6月9日是一場103萬人參與的遊行,6月12日迎來震撼的催涙彈,6月16日更是史無前例的200萬+1人的遊行。
他們在6月17日回來,香港已然天翻地覆。「日本沒有太多香港的新聞,主要看朋友在社交平台的share(分享),看了很多live(直播),見到好多煙(催涙彈)。」隔著山隔著海,看著手機屏幕的影像,難以置信。「好像在拍戲般,真的是香港嗎?」情緒難免受影響,但事件卻令Yo有更大的反思:「要守住這最後的一個希望。」她看著在跟爸爸說話的玥兒:「當時的她甚麼都不知道,既然帶她來到一個地方,必須要讓她開心。」
回港後,他們也曾帶過小人仔參與遊行。「會教她不要推人,推人no no,在看新聞時,見到穿制服的在推人,會問她這樣『啱唔啱』呀,她會答no no。我只是想她慢慢認識基本(對錯),不是要把仇恨滲入日常。」
那年聖誕,他們帶著玥兒感受節日氣氛,在尖沙咀又突然遇上催涙彈:「玥兒未識說很多話,只問:『點解咁臭嘅』,我告訴她有東西燒著了。」她說玥兒情傾消防車,碰巧有一架就在她們面前:「跟她說消防員在幫我們,因為他們要工作,所以我們要回家了,讓她有少少印象,知道誰是在幫我們,誰不是。」她相信,玥兒眼見的,將深深印在小腦袋:「小朋友這麼細,着眼點不在於我們看到甚麼,而是在於他們看見甚麼,就會是甚麼。」
Yo選擇不迴避:「小朋友操作手機易如反掌,所以我不會不讓她玩,還會一起玩簡單的手機遊戲;遊戲中途插播廣告,她會告訴我那是廣告。」但她會耐心逐件事解釋:「為甚麼不能玩太長時間呢,因為眼睛會累,兩三歲的小朋友可以理解。」訪問中途,David要到外面褪車,玥兒眼見爸爸離開,突然緊張起來,Yo就慢慢向她解釋,為甚麼離開、為甚麼要褪車,讓她一點點定下來。「她明白後,下次見到反而會跟我說爸爸是去褪車。」當然,那種細緻、那份耐性,絕不容易。

我們都是山系人
玥兒生於動盪的年代,Yo和David就把她帶上山學習。「想貼近生活真實的面貌,我們都喜歡山,行山最好,可以在山上camping(紮營),最舒服,最接近認識的香港。」本身是工程師的David,行山年資接近10年,工餘喜歡風景攝影,與太太帶著玥兒和狗狗爬坡,爬過一山又一山:「她1歲已經行山,在山上可以學到很多,急救呀、繩結呀,good for 終身學習。」Yo牽著玥兒小手,玥兒看到山上的路牌,會問是甚麼,Yo就叫她看著圖案推估:「慢慢理解,自己估,是個不錯的訓練。」
兩位資深「山系人」,在外國也有行山,但最愛還是香港。「在香港行山很有安全感,有地圖便找到路,望見的地方,幾乎都估到是甚麼。」David形容,香港的山很接近城市:「去完外國,才發現香港原來那麼好,遠離繁囂,但不完全脫離internet(網絡);隨時可以落山,行完可以去食tea,在外國行山很辛苦,不熟路,會不知道怎樣落山。」
他拍攝過無數山景,最靚是一次在大帽山影雲海:「先在天文台網頁蒐集相關資料,估到那天會有霧,真的見到好開心,香港見到(雲海)是很難得。」他還帶著爬坡,在7年間行了300座山:「最難行是滘西洲,好多密林,沒有山路,踩著草上山頂。」他最近有個攝影項目,是拍攝兩位朋友攀爬獅子山,他也要吊著游繩在半空拍攝:「方圓十里無人,只自己一個,完全無煩惱,好放鬆,感覺好正。」
Yo也很厲害,這年來,懷著弟弟,帶著玥兒,依然山照行。「可以在山上感受寧靜,但仍然覺著城市的溫暖。」她最喜歡行西貢:「大帽山好靚,昂坪(馬鞍山)很方便,也很易上去,認識了很多朋友,感覺很親切。」

好孕育小樹苗
時局洶湧如同洪水猛獸,在收拾細軟的主劇本下,Yo和David卻為家庭帶來新成員,玥兒成為姐姐,要照顧弟弟了。皆因見證種種,他們覺得玥兒更需要多一個支持:「要留個血脈,互相陪伴,家人共同信念會更強。玥兒性格像我們,擔心她處事衝動,想她做個家姐,思想開闊一點,有了弟弟,處事多一個顧慮。」
這兩年間,Yo和David既帶著年幼的玥兒,弟弟又剛出生,亦共同面對香港一場浩瀚的抗爭運動。「要支持、 要人、要聲音,盡量參與,但當然沒能夠走到最前線。」David甚至沒有影過一張照片:「用眼去體驗,覺得已有很多記者在紀實,自己可以在其他方面支持。」
Yo說作為香港的一份子,她更在意承傳:「守住最後的希望。」 她覺得好好教育玥兒,讓她明辨是非,是最好的承傳:
很多人犧牲,很多人蒙冤,好感激他們的付出;
他們不是為了我,是為了我的下一代,要好好告訴玥兒(香港發生的事)。
她跟大家一樣,都有難過的時候:「自己向來給人很positive(正面)感覺,但有段時間不想在IG(社交媒體Instagram)貼文,竟然有朋友notice(發現),來問我是否不開心。」她就在想,大家都難過,自己可以幫上甚麼:「有次無意地放了玥兒的IG Story(限時動態),原來有人覺得她好得意,看完有開心了。」她就分享與玥兒的相處點滴,有哭有笑,還創造了「#點解玥兒咁得意」的hashtag(標籤):「會告訴玥兒,有哥哥姐姐因為她而開心。」
Yo還爆了玥兒的小秘密:「我們一定要一齊出門口,一個先走,或者兩個先回家,都不可以的,她一定大哭。」多了弟弟,更加一個也不能少:「有次見她很久沒玩滑梯,想帶她到公園玩,她說要帶著細佬,我跟她說細佬未識玩,等她玩完,才叫工人姐姐帶細佬來,她居然說:『那我不去玩了!』」她笑言,也不知這小人仔那裏學來要「齊上齊落」。
面對此刻香港的破局,Yo和David總認為:「置諸死地而後生,可能看得太多漫畫吧;不要太早下定論,我們還有reproduce(重生)的能力。」

追蹤 #點解玥兒咁得意
Instagram @davidboy
鳴謝場地:安樂珈琲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