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研究城市規劃,她指出調查發現,市民的「地方感」很高,愛香港,希望國安法不會令市民對如何建……

【《線上談》結集】

本集嘉賓: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

國安法威力驚人,治港班子「清一色」:紅;多元、活潑、健康的公民社會受打壓,面臨崩潰,政治「紅線」處處,白色恐怖瀰漫,離城潮再現。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教授伍美琴研究城市規劃,她指出調查發現,市民的「地方感」很高,愛香港,希望國安法不會令市民對如何建設更好的城市也噤聲,希望在不觸及國安法的議題,公民社會仍有空間發聲,「不分顏色」 。

伍美琴出席眾新聞《線上談》時表示,香港城市從來沒有一個清晰願景,香港作為「亞洲國際都會」( Asia’s world city)的說法,是政府的想法,並非由市民提出,內容如何,市民並沒有參與。她說,社會要有願景,希望發展成一個怎麼樣的城市,應如何規劃,如用運用土地,規劃的起點,是對城市有一個「基點研究」,清楚掌握每一片土地資料,例如用途,再「攤開」給市民商討應如何運用,才更符合城市願景。

香港1841年開埠,大部份土地屬新界範圍,受租約限制,伍美琴表示殖民地政府集中發展港島和九龍,「無謂益中國」;80年代中國進行改革開放,新界農地已開始被用作貨倉等用途;90年代,城規條例修訂,將新界納入,新界佔全港絕大部份面積,但是詳細的「在地知識」不足。

特首林鄭月娥2017年上任,成立專責小組進行土地大辯論,伍美琴說透過辯論,公眾知道亦有共識,新界有大量棕地可作建屋等發展,部份更屬政府擁有,發展棕地不但不會破壞環境,更可改善棕地及附近民居居住環境。她說,政府花上以億計金錢作明日大嶼前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只需用10%、20%在新界進行全面研究,掌握城市資源, 發展需要。她舉物流為例子,網上購物成為潮流,土地等如何配合,應有整體規劃,同時釋放未被利用土地作房屋等發展。

伍美琴強調香港並非沒有土地,政府是最大地主,只是沒有願景、 沒有想像,「我們只要用少少錢做基本研究,想想香港未來50年、 100年發展,撫心自問,要一個怎樣的城市。」 她認為政府沒有公開所有資料,民間缺乏資料購買或像淘金礦式發掘資料,再整理整體圖像,並不理想。

林鄭上任4年,透過土地大辯論,列出被形容為茶樓點心紙上一系列土地發展選項, 林鄭決定明日大嶼項目上馬,政府獲得立法會通過撥款後, 6月份批出中部水域人工島研究顧問合約,合約主要包括為鄰近交椅洲約1000公頃的人工島進行詳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及連接人工島的優先道路和優先鐵路進行技術可行性研究。合約價值約為二億二千萬元。

伍美琴反對填海及人工島項目,計劃中的社區人口密度比現在觀塘更高,「這個是我們希望看到的願景嗎?」她說21世紀工程重視可持續環境,填海不但對香港不好,對全球也不好,全球氣候危機嚴重,極端氣候增加,「幾年前(前美國副總統)戈爾在一個會議警告氣候變化危機,令水上到大氣層,成為很多會飛的河流,飛到你的地方會大件事,城市水浸。建人工島會製造災難性環境。填出整個島要大量填料,來源亦會破壞環境。(填海)完全不符合可持續原則,愧對子孫。」她說,人口兩年出現負增長,新發展區亦陸續出台, 政府過去推算人口增長,人口下降必然減低房屋需求。

長期研究規劃,伍美琴說對政府不理會公民社會的態度已習慣,她樂見近年多了一些年青人關心規劃、社區發展,社區內不少街坊關心社區,有很多好意見,「公民社會被打壓,但( 假如)唔觸及國安法,都應該OK,希望啦!大家都係愛香港先想做點事,如果並非如此,不如去打機。」她說,研究發現市民「地方感」很高,理論上幸福感亦應高,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實踐,因此感到挫敗、沮喪。

她說,加強社區參與提升歸屬感,「可以讓人不用集中在意識型態議題,可以能夠傾出一些東西, 可否提供空間,老少咸宜共融,可抖抖氣,不分顏色?」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