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議會暨美丶英等總計13國國會、14位外交委員會主席今(27)發表共同聲明,譴責中國對立陶宛進行政治、外交及經濟施壓,……

中國本月10日宣布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駐中大使離境,對立陶宛發展友台關係表達強烈不滿,近日更傳出祭出停止立陶宛貨品出口等經濟報復措施;歐洲議會暨美丶英等總計12國國會共14位外交委員會主席今(27)發表共同聲明,譴責中國對立陶宛進行政治、外交及經濟施壓,同時也歡迎立陶宛與台灣發展經濟關係,並敦促立陶宛維持現狀,拒絕中國的挑釁行為。

歐洲議會暨美國、英國等共12國國會外交委員會主席聯合聲明,譴責中國報復立陶宛的行為。取自Tom Tugendhat Twitter

立陶宛近年發展友台關係,除在台灣短缺疫苗之際,慨然捐贈台灣2萬劑疫苗,更宣布將在台灣設立代表處,台灣隨後也宣布將在立陶宛設置歐洲首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雙方友好關係的進展,引來中國大動作召回駐立陶宛大使,並要求立陶宛駐華大使離境。

英國議會外交事務委員會主席圖根哈特(Tom Tugendhat)27日在推特發帖表示,「我們支持立陶宛。當中國向一個主權國家的人民施壓、企圖改變他們的政策時,自由國家會站在一起。我作為歐盟與北歐盟友,我們站在一起」。

這項聲明由歐洲議會、美、英、德、法、捷克、瑞典、愛爾蘭、荷蘭、烏克蘭及波羅的海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及拉脫維亞等12國國會的外交委員會主席聯名發表。

該聲明指出,「作為外交委員會主席,我們嚴正譴責中華人民共和國對立陶宛進行政治、外交與經濟施壓;干涉歐盟與北約盟國內政的行徑,既不受歡迎,也不洽當」。

聲明稱,立陶宛決定退出17+1合作機制,並打算與台灣發展經濟與文化關係,就像任何國家作出的主權決定一樣,「我們堅定支持立陶宛,也歡迎立陶宛與中國進行雙邊合作,以及與歐洲及跨大西洋盟國的全面合作關係」。

聲明也提到,「我們也歡迎立陶宛與台灣發展經濟關係,並敦促立陶宛維持現狀,拒絕中國的挑釁行為」;聲明並稱,「我們也呼籲我們的政府、歐盟及其他友邦政府,當立陶宛訂定政策,有利其人民及更廣泛的國際社會利益時,給予全力支持」。

台灣外交部晚間對此發表聲明強調,台灣與立陶宛為共享自由、民主與尊重人權、法治等核心價值的友好夥伴,面對威權體制窮盡一切手段的逼迫威脅,台灣積極拓展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關係的堅定決心從未改變,也將會與支持民主自由的理念相近夥伴比肩同行,全力聲援立陶宛,展現民主陣營不受脅迫、堅守立場的團結力量。

在中國要求立陶宛駐華大使離境後,美國率先表達支持立陶宛立場,美國副國務卿雪蔓(Wendy Sherman)及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先後致電立陶宛外交部長蘭斯柏吉斯(Gabrielius Landsbergis);布林肯並在推特發帖表達支持立陶宛發展與台灣關係的決定,同時也對立陶宛面臨區域性挑戰及支持白俄羅斯民主運動,表達支持之意,並稱「美國很榮幸有立陶宛作為北約最緊密合作的盟邦之一。」

立陶宛外交部長蘭斯柏吉斯轉述部林肯對立陶宛「鋼鐵般的支持」。美聯社

蘭斯柏吉斯隨後也在推特發帖稱,接到布林肯電話,對立陶宛決定與台灣發展關係,他表達「鋼鐵般的支持」,並提到「無法接受中國的挑釁壓力」,同時也深度關切立陶宛遭遇的網路攻擊,並同意努力尋求更密切的外交合作。

西方民主盟國聲援立陶宛,除了表達對台灣的支持外,更重要的是因應中國對立陶宛祭出的激烈反應;根據波羅的海通訊社(The Baltic News Service)報道,立陶宛交通部長斯柯迪斯(Marius Skuodis)說,有跡象顯示,(中國)鐵路貨運量可能受到影響,幸好與其他國家的貨運量相比,彼此之間的連結還算小。

根據《波羅的海時報》(The Baltic Times)報道,由於北京與立陶宛之間的政治緊張情勢加劇,中國取消了直通立陶宛的貨運列車,並引述立陶宛官員說法稱,自今年初以來,立陶宛與中國就飼料、非動物產品及食用內臟出口許可的談判變得愈來愈困難,「中國已停止認證出口過程,我們沒收到通知,一切就停止了,無法評論中國為何這樣做。」

台灣外交部對此聲援立陶宛稱,自立陶宛政府同意台灣設立代表處後,遭遇一連串來自中國逼迫其退讓的威脅手段,包括立陶宛媒體報道中國暫停審查其食品進口申請,以及停止出口關鍵原物料等經貿報復及壓迫措施,其他還包括外交降級、軍事演習、邊境難民問題、網路駭客入侵及影響力操作等多重艱難考驗,企圖施壓立陶宛改變與台灣強化關係的決定。

台灣外交部表示,面對威權體制的逼迫威脅,台灣拓展與立陶宛等波羅的海國家關係的堅定決心從未改變,也將繼續串連美國行政部門、國會、歐盟及其他支持民主自由的理念相近國家,全力聲援立陶宛,展現民主陣營不受脅迫、堅守立場的團結力量。

立陶宛近年展現挺台力道,連續二年都有超過半數國會議員聯名致函世界衛生組織(WHO)幹事長,支持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WHA);今年7月20日,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更宣布,將以「台灣」為名,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Vilnius)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成為在中國建交國首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

立陶宛總統諾瑟達表示,可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或地區發展經濟文化關係。取自諾瑟達臉書

此舉惹來中國要求與立陶宛互撤大使以為抗議,但立陶宛總統諾瑟達(Gitanas Nausėda)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立陶宛1991年與中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後,就實行「一中政策」至今,雙方關係應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若對話變成單方面下最後通牒,「在國際關係上無法被接受。」

諾瑟達當時還說,立陶宛在不違反國際義務的前提下,可自行決定與哪些國家或地區發展經濟文化關係。

早在立陶宛決定與台灣互設代表處之前,立陶宛國會對中國便展現強硬立場,今年5月投票通過,嚴厲譴責中國對新疆維吾爾族所犯下的種族滅絕及「反人類罪」,決議並要求聯合國對維吾爾人遭受的種族滅絕進行調查,並要求歐洲議會和歐盟執委會重新檢視與中國的關係,針對中國系統性地侵害人權行為,明確表達立場。

同樣在今年5月,立陶宛也宣布退出中國在中歐及東歐國家主導的17+1合作機制,立陶宛認為這個包含部分歐盟成員國的機制「製造分化」,構成中國分裂歐盟的因素。

在布林肯向立陶宛展現相挺立場後,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對此回應,中國和立陶宛之間的外交風波,是非曲直十分清楚,並重申「中國有權對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挑釁行為作出堅決和必要反應。」

汪文斌說:「我也要正告美方,中方不會脅迫任何國家,也不會被任何國家所脅迫,『脅迫外交』這頂帽子,還是留著美國自己戴吧。」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