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齡股民】滬百歲婆婆堅持炒股 見證百年來北交所2次誕生
【最高齡股民】上海103歲的婆婆周鴻寶,被形容是A股最高齡股民,她見證中國股壇百年變化。她出生的1918年,首個由中國人……

周鴻寶


1918年創辦的北京證券交易所。

上海103歲的婆婆周鴻寶,被形容是A股最高齡股民,每日金精火眼留意股市。她把賺回來的錢,為家中添置冷氣機、雪櫃,及做白內障手術。

向她請教炒股招式,她傳授的第一式,是買的股票「都是老的,熟悉的」。第二式是找到好幫手,婆婆用紙筆寫下買甚麼股票後,會交給兒子用手機程式去買。
這亦衍生出第三式,難得糊塗。婆婆的兒子說:「有的時候她寫一張紙給我,我看錯了買錯了。名字也叫不出,(後來)漲到二十幾塊了。」婆婆更指有兩隻兒子買錯的股票,表現都非常好。

不過兒子稱媽媽都會糊塗,例如股票有「明珠」2字,就以為是電視台、買了必賺,但其實是生產塑膠製品。而周婆婆都很看得開,賠本沒勁就不看股市,寧願聽聽戲曲,畢竟縱橫股壇多年,沒甚麼風浪未見過。
婆婆一生「與股有緣」,她出生的1918年,首個由中國人創辦的北京證券交易所成立,其後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北京改名北平,交易所亦改名北平證券交易所。到中共建政後,三反、五反運動展開,交易所在1952年關閉,在新政權之下存活約2年。

股市再捲土重來,已是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浪潮下,上海發行豫園等8隻股票,被稱為「老八股」。其後上海證券交易所在1990年開業,更推動全民皆股,周婆婆亦在1994年開戶,至今炒股廿載。她表示:「那個時候好做點,現在難做,現在賺不到。」
而當周婆婆上月才慶祝103歲生日,中央本月初就指要成立北京證券交易所。歷史弔詭地重演,大時代下小股民如周婆婆,只在乎如何以炒股打發生命餘下時光。每到星期五,周婆婆已期盼星期一的到來,因為「明天後天又沒事做了,又缺少娛樂活動了」。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