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邊城青年在台登記為社團法人 將加強協助在台港人
眼見香港教協、民陣接連解散,支聯會執委被逮捕,在台灣已運作2年多的香港邊城青年,今(13日)正式宣布立案登記為社團法人,希望在追求香港民主人權路上台、港同行,集結全球抗中力量,同時倡議在台港人的權益。在台灣疫情許可下,預計十一國慶將發起大型抗議行動,同時也呼籲抵制北京冬季奧運;台灣學者對此認為,就長遠而言,立案是重要的第一步,未來也可朝推動修改法制、往下生根努力。
香港邊城青年是在2019年7月29日由在台港生、畢業生及港人成立,從香港反送中運動到港版國安法通過等重要事件,都曾舉辦記者會聲援或發起抗議遊行等行動;今年7月1日突然宣布原本的FB粉絲專頁停止營運,並宣布籌備成立社團法人;近期香港泛民主派團體接連被迫解散,為表達「在台港人絕不輕言退縮」的立場,今宣布已在台成功登記成為社團法人。
台灣中山大學政治研究所副教授陳至潔接受眾新聞訪問時說明,就長遠經營的團體而言,成立社團法人有其好處,包括可以合法進行募款、承租場地等,這是倡議香港議題的重要第一步。
為符合台灣法規,邊城青年理事及監事主要由台灣支持香港議題的社團代表及個人擔任,首任理事長是曾在香港讀大學的「經濟民主聯合」研究員江旻諺;此外,邊城青年設有進行日常決策的執行委員會,由在台灣生活已久的港人擔任;為避免身分曝光,完整執委名單並未公布;今出席的執行委員代表Oscar也以戴墨鏡方式在媒體前曝光。
執行委員之一的Sky說,年輕時到台灣念書,畢業後也留在台灣工作;原本他認為,年輕人並不喜歡香港,只是無力改變;但來到台灣後,才意識到在台港人的使命,台灣與香港是休戚與共、唇亡齒寒的關係;因此,重新喚起他對香港的熱愛與愧疚,並開始參與由在台港生與畢業生組成的香港邊城青年。
Sky說,從2014年的雨傘革命到2019年反送中運動,邊城青年由一群抵達異鄉求學的香港青年,逐漸融入台灣社會,成為在台港人,雖然香港局勢嚴峻,非常感謝台灣仍有許多團體一起同行,也有新的夥伴加入;他說,過往有一句話:「身在異鄉,心繫我城」,對許多香港人來說,台灣現在已不再是「異鄉」,而是每天生活其中的「我城」。
Sky說,過去或許有離散、迷惘和無奈,但面對打壓,未來不會輕言退縮,在追求民主自由路上,台灣會與香港並肩同行,為香港發聲,集結全球抗中力量,投入在台港人的權益倡議。
江旻諺發言時提出警訊,香港情況相當惡劣,從民陣到支聯會遭打壓,接下來可能是記者協會、大律師公會及職工盟,這些香港有悠久自治歷史的團體都可能被迫解散;因此,邊城青年能夠在台灣以正式立案身分,繼續為香港民主自由奮鬥,是非常重要的事。
江旻諺說,面對打壓,在未來幾年內,看不到任何好轉的契機,這也是為什麼呼籲台灣政府與社會丟掉對大陸的幻想,大陸不會自動走向民主化,這是包括台灣政府與民間都應該重新思考的課題。
江旻諺呼籲,陸委會下設的台港服務交流辦公室,雖自2019年提供流亡港人許多善意與實質協助,但其保障仍是短期措施,未來幾年內,台灣必須透過長期法規與制度改革,讓台灣真正成為香港人安身立命的家。對於防範港資偽裝成中資,以及如何協助港人長期融入成為新住民等相關法規,也應儘速修訂。
對於香港這兩年來的局勢演變,江旻諺有感而發地說,2019年9月12日,也就是2年前,就在今天同一地點籌備「929反極權大遊行」,當時何韻詩還能到台灣一起為香港加油打氣,但她昨天演唱會場地卻臨時被取消;2年後的此刻,香港情勢愈來愈惡劣,因此台灣必須堅強為香港發聲,與國際盟友共同對抗中國勢力。
擔任邊城青年監事的台灣人權協會秘書長施逸翔說,從全球撐港運動來說,台灣在地理位置及政治意義都是重要據點;過去邊城青年在每一個香港民主運動的重要時刻,舉辦記者會、發起遊行及議題倡議等,都高舉一道鮮明的光,對齊彼此撐香港的聲音與姿態。
香港邊城青年理事、台灣大學香港社創辦人陳薇安說,或許對許多台灣民眾來說,反送中運動已慢慢成為歷史事件,漸漸被遺忘,但對於許多受影響的香港人來說,反送中運動的集體記憶已經形成,而且有強烈動能與希望在海外延續。
陳薇安說,未來勢必有愈來愈多香港手足來到台灣,邊城青年在台灣立案,除了可以回應在台港人的實際需要,傳承反送中的記憶與能量,也是台灣身為多元民主社會應該做的事;邊城青年沒有政治壓力而消失,相反地,正因香港面臨壓力更應生根運作,成為香港民主運動的一分子,同時也促進台、港民眾相互理解。
針對立案後的主要工作方向,邊城青年主要服務對象將是缺乏社會資源的年輕在台港人和未來在台港人;邊城青年執行委員代表之一的Oscar說,過去大多以藝文活動形式推廣香港文化,未來會以更多元的形式與不同團體舉辦更多活動,也會加強與在台港人團體、台灣團體與台灣政府機關的聯繫。
此外,邊城青年也將更重視香港政策如香港人權及民主條款、假港資議題及反中資滲透等;對於有燃眉之急的在台港人權益與常見問題,也會盡力爭取。香港的抗爭將很漫長,需要大家長期關注,同時也需要建立在台港人自身身分認同;近半年內會走進校園培力(empowerment),讓台灣學生知道,香港不只是抗爭,還有更多香港的歷史與文化,以做為持續為香港議題發聲的基礎。
在近期即將舉行的計畫中,Sky說,邊城青年目前正聯繫在台港人、台灣公民社團及遭受迫害的西藏人權團體組織等,將籌組聯盟,利用十一國慶發起一系列抗議行動,若疫情許可,將發起十一實體抗議行動,各地也有小型快閃行動,網路也會有針對中共統戰的反宣傳計畫;同時,也將發起抵制2022北京冬季奧運行動。
針對港人實際權益部分,江旻諺說,《港澳條例》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中共的環境下成立,當今社會條件與當時已大不相同,但目前包括《港澳條例》及台港交流辦公室的設立等協助措施,都是基於1997年的時空背景,但現在香港公民社會自治基礎已有很大程度遭摧毀,看不到在一國兩制下有任何回復機會,台灣政府應思考如何更長期地讓港人放心來台安身立命。
江旻諺舉例,若依現行法制,受援助的來台流亡港人,就算工作一輩子,也拿不到台灣身分證,這其實有違應與港人並肩同行的呼籲,政府應該協助讓港人在台灣成為共同對抗中國的新住民,在此基礎上,才有足夠道德正當性,呼籲全球民主國家共同對抗大陸的威脅。
Sky也提出呼籲,目前台灣政府自2019年開始,針對香港抗爭者進行人道救援,但其實除了流亡者受政治庇護及人道救援以外,還有其他以一般身分來台灣的香港抗爭者,他們身分也是一般市民,卻無法得到協助,這也是邊城青年未來將努力倡議的政策目標。
針對邊城青年立案及未來工作方向,目前也是中山大學台港國際研究中心主任的陳至潔說,倡議香港議題,可與持共同立場的立委共同合作,針對例如《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難民法》等推出自己的倡議版本,但這就需要下很多功夫,希望藉由立案,邊城能轉型為更有根基的倡議團體。
陳至潔也建議,除了接觸立委與修法,也可與各級地方議會聯繫,包括台北市、新北市及高雄市等,也都有支持香港議題的地方議員,可爭取更多讓香港議題在地方向下紮根的機會。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