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有所謂「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過去和未來一段時間, 港人只見到破壞,未見創……

【香港這一天】結集

2017年行政長官選舉, 林鄭月娥在政綱內提出重組政府高層架構。 前特首梁振英任內未能成立的文化局,她重新擺上議程, 亦提出成立旅遊局,以及分拆運輸及房屋局,惟同時又先旨聲明,「 考慮立法會審批」需時,務實做法是等新政府成立後, 進一步聆聽各界意見才考慮推行,沒有具體承諾及時間表,等於「 講下,不一定做」;她不想氏做,最終仍要做,原因十分簡單, 因為管治失敗,民主派、政府架構成為代罪羔羊。

林鄭上任後希望先做出成績,主打土地、房屋供應, 搞了一場土地大辯論,房屋深層次矛盾不但未解決, 輪候公屋人龍越來越長,居住人口由2016年的20.9萬人增加 至今年3月份22.6 萬人,上升逾 8%。近年內地旅客大跌,疫情令旅遊雪上加霜, 陪著香港人成長的海洋公園也幾乎要關閉。

「東方之珠」失去光芒,社會富裕,但基層市民未能有尊嚴地生活, 林鄭及建制派把責任推到民主派身上,指責他們「反中亂港」、 拉布,又歸咎「政府架構」,令房屋問題死結難解。簡言之, 8個字:諉過于人、架構的錯;一句話,與我無關。

民主派去年底已在立法會被「清零」,林鄭與建制派已不能再說是「 反對派」的問題,只能歸咎架構,「翻炒」 每個特首都講的重組架構議題。林鄭日前出席任內最後一份《 施政報告》諮詢會,重提舊事,形容「已不能迴避」重組架構問題, 現屆政府任期僅餘9個月,故只會協助下屆政府進行前期工作, 否認是為競選連任作準備。

林鄭上任後一直迴避重組架構問題,任期結束前, 道理上應交由下任特首決定,假如有真正需要改組、增加政策局, 她早應迎難而上,應做時不做,不應做時又準備拍板,進退失據, 所謂架構改組問題,說到底,是官僚問題,官員心態、領導能力、 執行力等深層次問題。

林鄭迴避管治的真正問題,只搞分拆、合組、升格等門面功夫, 改組架構製造更多內部工作、法例修改,新架構運作後, 又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一旦改組成效不似預期, 又會指是架構問題,隨時再分拆、還原、再組合,沒完沒了, 香港繼續「空轉」。

香港回歸以來發展停滯不前,不進則退,相信中央官員也得承認, 香港各方面正在倒退,將社會整體發展退步歸咎是走錯民主選舉路, 在議會內有反對聲音,令政府未能有效施政,良好政策無法推出、 政策未能有效實施執行,一切都是民主派的錯, 指他們阻礙政策推出、執行,反對架構重組。 立法會內泛民一直屬少數派,民主派反對成立文化局,與房屋、 民生問題未能解決有何關係?

成立負責文化政策局已勢在必行,意味將有更多從政治出發的規劃、 管理、指示,對文化創意發展恐怕是弊多利少。新政策局未成立, 有形之手已伸至西九文化區、香港電台、康文署圖書館、 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音樂等藝術領域。

Mirror本地組合是成功典範,無形之手已蠢蠢欲動, 新經濟有所謂「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理論,過去和未來一段時間, 港人只見到破壞,未見創造。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