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備而來」的兩岸水果學 農業評論專家焦鈞:不用質疑,就是政治操作
就在中國海關總署宣布禁止台灣釋迦(番鬼荔枝)及蓮霧輸入的前三天,阿信釋迦園的負責人林信宇,在FB上傳自己細心幫釋迦進行人工授粉的影片,並預告鳳梨釋迦產期:12月10日至隔年1月20日;從商轉農的林信宇今年剛奪得鳳梨釋迦優質果園評鑑冠軍,他喊話「大家等著吃釋迦囉!」滿心期待今年釋迦豐收帶來的好收益。
相關新聞:
番鬼荔枝、蓮霧禁令風暴 台東果農憂衝擊前所未見 中共為何連藍營鐵桿縣都下手?
誰也沒想到,3天後,中國海關宣布禁止釋迦輸入,原因是檢出有害生物「太平洋臀紋粉介殼蟲」(中國稱大洋臀紋粉蚧,Planococus minor)。
一切都變了樣,林信宇說,「我們農民能做的,就是努力把介殼蟲防治做好,以我個人來說,幾乎已做到完全沒有介殼蟲的境界了」;果農努力配合,卻換來無奈,「對岸應該先看這一季的改善成果較合理」。
農業評論專家焦鈞:不用質疑,就是政治操作
曾出版《水果政治學:兩岸農業交流十年回顧與展望》及《走出島國農業困境》等農業專書,現任黍離策略顧問執行長焦鈞在臉書直言:「中國政府對台第二次水果禁令,不用質疑,就是政治操作。」
焦鈞接受眾新聞訪問時解釋,3月禁止鳳梨輸入,還可以檢討是蟲害檢疫問題,但9月再來一次,就是政治問題,「中國從最早對台灣祭出15項水果零關稅,到後來新增多項水果列入ECFA(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早收清單,都是一以貫之的脈絡,也就是「中方單方對台灣讓利」的框架。
焦鈞說,中方用非關稅障礙的合法、但不見得合理的手段,背後宣示意義就是:「我可以讓你進口,就可以不讓你進口」;也就是說,「讓你進口就是惠台、照顧台灣農民」等統戰說詞,今天不讓你進來,最好的說詞就是非關稅貿易障礙。
所以,接連發生鳳梨及鳳梨釋迦、蓮霧遭禁,就不需再討論檢疫層面的問題,因為已經沒有意義;就算農委會真的向WTO(世界貿易組織)提出訴訟,而且一年半或兩年後告贏了,中國還是可以用其他方式,例如從零關稅提高到關稅50%,「要玩你的東西很多,用有害生物只是最平常的手段」。
市場產量多出一倍,鳳梨釋迦特殊屬性面臨市場接受度考驗
焦鈞坦言,最可憐的是農民,接下來要擔心的,就是無法外銷的產量要賣給誰?因為眼看將有一半數量將回銷國內。
眾新聞訪問栽種鳳梨釋迦超過40年的台東卑南斑鳩番荔枝產銷班班長陳進憲,以及阿信釋迦園負責人林信宇,都擔心無法外銷的釋迦,將影響市場正常價格;連早就看出風險、未將釋迦銷往中國的有機栽培釋迦農民李俊儀也擔心,到時無法外銷的釋迦,將衝擊原本的內銷市場,就算不出口,也會受影響。
焦鈞說,蓮霧產銷問題不大,真正嚴重的是釋迦;農委會說只有2成多會回銷國內,是錯誤的說法,因為受影響的外銷品種是鳳梨釋迦,產季在冬天,銷不出去的結果,約1.4萬噸產量將全部回銷台灣,「到時市場鳳梨釋迦1顆變2顆,這與3月鳳梨從9顆變10顆的狀況完全不同」。
焦鈞說,鳳梨多了十分之一,大家很辛苦地幫忙買、發揮愛國心,日本也發揮友好情操幫忙買了許多鳳梨,才讓價格得以平衡,不致因預期心理導致價格崩盤,「各種條件缺一不可,加上一點運氣才撐了下來」。
釋迦情況與鳳梨不同,鳳梨釋迦的障礙在於,它的熟度控制、市場接受度/能見度等產品屬性,與鳳梨等主流水果大大不同;也因為它的獨特性,才在中國市場切到一小塊獨特市場,這個獨特性,也增加銷售至其他海外市場的難度與風險。
鳳梨釋迦與蓮霧都屬高單價水果,與平價的鳳梨不同,焦鈞進一步說明,每種水果屬性不同,民眾消費習慣也不同,「政府確定釋迦能用相同模式操作嗎?」焦鈞反問,「你愛吃釋迦嗎?多久沒吃釋迦了?」民眾的愛國心能否達成與鳳梨一致的效果,需要再觀察,「距離這二樣水果的盛產期都還很久,現在做預判確實不易」。
既然早就預判,政府真的做好「有備而來」錯失了嗎?
農委會主委陳吉仲在20日記者會上說,早就預警釋迦將是下一個目標,所以,早就有備而來,但細看農委會端出的措施,包括擴展外銷、增加冷凍鳳梨釋迦推廣及產期調節,都不是短期能達到的效果,焦鈞對此也認為,「既然早已預判,為何過去不做?不論產期調節、市場風險分散,等到中國出手再來找方法,似乎都太慢了。」
若真如農委會所言,未來真正達成鳳梨釋迦產期調節的目標,將產期從原本的冬季往後延到夏天,但台灣夏天水果選擇多,民眾此時因天熱偏好有水分的水果,鳳梨釋迦更不具優勢。
焦鈞說,若早可以預判發生問題,難道在未發生前,就不必有作為嗎?從鳳梨釋迦的產量、市場佔比來看,鳳梨釋迦遭禁的風險是百分之百,一定會發生,他也在3月就提出預警;但3月鳳梨遭禁,直到這次鳳梨釋迦也面臨相同命運,這之間6、7個月,政府為何未提前做好風險移轉?他不客氣地直批,「政府上上下下做了什麼?零!」
對於農民來說,最能保障農民權益的就是農委會,焦鈞說,不該等問題發生了,才說要投入10億、要銷售5千公噸到其他市場,「別的市場是否准許輸入鳳梨釋迦都還是問題,可能得要用送的」,若真如陳吉仲所說「有備而來」,農民此時聽到的,應該是政府已幫忙談好哪些國家市場了,「不是畫大餅,只說外銷目標幾千公噸。」
他舉例,一個貨櫃14呎,大約可裝15公噸水果,農委會宣稱要賣5千公噸,總共約300多個貨櫃,若平均換算產季約18周、每周5個工作天,等於平均每天要出3個貨櫃鳳梨釋迦,「不是說超前部署,這5千公噸要賣去哪裡?這才是農民要聽到的」。
農委會鼓勵大家多買 是否只是自我感覺良好?
焦鈞認為,農委會的解救手段之一,是鼓勵大家都去買水果,但確定大家都會買嗎?民眾對釋迦與鳳梨的接受度可能有很大差異,他就聽聞有人直言不敢吃釋迦;而且,鳳梨釋迦與大目釋迦雖都有「釋迦」之名,但幾乎等同另外一種水果。
他說,要看市場受影響程度,必須單看鳳梨釋迦,不該再加上大目釋迦,將分母加大,再宣稱「受影響的出口量佔全部的2成多,這只是農委會自我感覺良好」。
另外,農委會說要補助做冷凍釋迦,開發日本及越南等新興市場,因為這兩國還未開放台灣鳳梨釋迦進口,「但政府事前有做過市場調查?有那些國家曾下單?全球有搶著要嗎?不然現在傻呼呼推廣冷凍釋迦,是做辛酸的嗎?」或許冷凍鳳梨釋迦真有機會變成新的商機,但前提是要做好調查及推廣工作。
解決鳳梨釋迦問題,不是「複製、貼上」鳳梨模式就能成功
過去常有中國對台灣水果「養套殺」的說法,焦鈞認為,在不同時空環境差異下,有不同的解讀角度,「當下如果生意有得賺,大概攔也攔不住,兩岸之間原本就不是正常關係,做生意自然有風險,風險高,當然容易賺錢,風險低相對也難賺」。如今中國再祭出輸入禁令,當然可以解讀是中共對台一貫伎倆,但也不能去脈絡化單以「養套殺」來解釋。
但就算貿易商必須自我承擔風險,焦鈞認為,政府也不能將責任撇得一乾二淨,特別是對於產銷失衡,或出口過度集中,至少要有警告機制,就像政府也會提出房地產過熱警示一樣;他曾在2018年就在書中提出鳳梨預警,但並未獲得重視。
他細究今年鳳梨整體受影響較小的原因之一,與鳳梨外銷主要集中在中國幾個特定貿易商有關,單一貿易商一年可能買幾百個貨櫃以上;但釋迦不同,貿易商訂單是平均分配到每個農民身上,每個農民都會遇到同等風險,「現在的情況是痛到叫不出來」。
焦鈞舉各國邊境防疫為例,合理機制是雙邊坐下來談,若對方希望輸出水果,雙方談清楚用什麼樣的檢疫條件,就可以輸入,這也是行之有年的雙邊磋商制度;以芒果為例,日本要派駐檢疫官到台灣,還要實地到果園查園,從生產到出口全程把關,檢疫官費用由貿易商負擔,再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這就是一種成熟的貿易制度。
但芒果的外銷模式,是否能很快轉到其他水果?焦鈞認為,這不是公式、複製貼上就能解決,若只想著鳳梨的成功模式,不思考「源頭減量」等措施,風險太大,「真的不知自信來自哪裡。
下一個遭禁的水果目標?不重要!只是把送你的紅利一一收回
至於哪一種水果將成為中國禁令的下一個目標?焦鈞認為,此刻猜測這個議題,意義實在不大,如果農委會沒有同時提出相對應的做法,只會徒增農民的恐慌而已。
陳吉仲在記者會上也被問到下一個遭殃的水果問題,他當時坦言,已知柑橘將是下一個目標,但也只回答,「柑橘可做加工品,問題應該不大,會視情況再做滾動式檢討」,並未提出任何「有備而來」的方案。
焦鈞說,台灣釋迦95%集中產於台東,台東可說是台灣的釋迦之鄉,中共此次被稱為藍營鐵票區的台東下手,看起來已經是「無差別封鎖」,已經不在乎當地執政是藍是綠了!至於原因為何,唯一可被解釋的理由,大概只剩下「把當初送給你的紅利,現在一一收回」如此而已!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