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盟主席黃迺元引用樂隊「Beyonds」的《歲月無聲》:「沙不怕風吹,在某天定會凝聚。我相信有工人嘅地方,就會有工運!……

職工盟今明兩日舉辦30週年展覽,回顧職工盟和本港工運歷史。職工盟主席黃迺元表示,今次展覽不是職工盟的「喪禮」,承認擔心展覽或被打壓,但強調「應該要做嘅事就要做。」他又指,無論會員大會決定如何,都深信只要有工人,就會有工運。「沙不怕風吹,在某天定會凝聚。我相信有工人嘅地方,就會有工運!」

職工盟主席黃迺元說:「沙不怕風吹,在某天定會凝聚。我相信有工人嘅地方,就會有工運!」他身後寫上「When will we be back」的塗鴉,寓意散聚是一個循環。鄭啟智攝

職工盟主席黃迺元承認,擔心展覽或會被當局打壓,又坦言沒有任何後備方案。「今日呢個展覽,係展示緊工運路上發生過嘅歷史,人留低過嘅痕跡。如果人留低嘅痕跡係有罪,如果歷史留低嘅痕到係有罪,咁我真係無辦法。我覺得我哋忠實咁呈現工運30年發生過嘅事。」 

職工盟將於10月3日召開特別會員大會表決是否解散,黃迺元表示絕對不想以「喪禮」來形容展覽,強調一切未定。他稱展覽早於一個月前開始籌備,啟動解散程序後,他們沒有自我審查展覽內容,亦沒有因此而改變展覽主題或內容。

職工盟30週年展覽以「序」為題。鄭啟智攝

今次展覽以「序」為題,同時取其諧音談「聚」和「敘」。「聚」- 希望帶出散聚總是循環的理念。黃迺元說,無論下星期會員大會的結果如何,深信只要有工人,就會有工運。他指出社會運動最重要的是人而非團體,又寄語工友不要發白日夢,以為工人權益會從天而降。他引用樂隊「Beyonds」的《歲月無聲》:「沙不怕風吹,在某天定會凝聚。我相信有工人嘅地方,就會有工運!」

職工盟副主席鄧建華稱,即使職工盟已啟動解散程序,但沒有成員認為要保持低調,或建議不舉辦展覽。反之,他們覺得必須繼續做,不能讓政權胡亂定性職工盟過去30年的工作。鄧建華認為,現時回顧本港工運和職工盟的歷史,有助屬會決定職工盟未來的走向。他強調下星期的會員大會並非「橡皮圖章」,期望大家屆時能真誠討論分享。 

一眾職工盟現任和前理事、職員在記者會前合照。鄭啟智攝

至於「敍」,就是敍述工運故事,展望未來重聚。展覽以2019年反修例運動開始,敍述工人與職工盟在當中的角色,亦有提及醫護罷工、蔡玉玲案等。

部分展出多項展品,包括文藝界罷工用作點算人數的硬幣與數字板;醫護罷工時由地盤工人自製的「白絲帶機」。另外亦展出前言語治療師總工會主席黎雯齡在獄中繪畫的手掌,上面寫著「give me five」。黎雯齡因為羊村繪本案被還柙,一直有在獄中寫信予職工盟,提到渴望能參與今次展覽,因此特意展出她在獄中繪畫的手掌,亦為大家打氣。 

前言語治療師總工會主席黎雯齡在獄中繪畫的手掌,上面寫著「give me five」。鄭啟智攝
反修例運動期間,文藝界罷工用一元硬幣點算參與人數,稱為「藝進制」。鄭啟智攝
2020年醫護罷工的標語。鄭啟智攝

參觀者會進入一條黑色隧道,隧道出口播放2005年世貿會議韓農示威時,警方施放催淚彈的畫面,與反修例運動的畫面相呼應,寓意一切散聚都是循環。展覽又播放香港工運和職工盟歷史,並闡述八九民運與職工盟的成立、紮鐵工人罷工、碼頭工工人罷工等歷史。

參觀者最後會走到天台,其中有一幅「When will we be back」的塗鴉,代表人民以另一種形式歸來,並希望參觀者反思,儘管不知那天再重聚,仍要思考如何準備。 

工人的「飯碗」。鄭啟智攝
展覽以繩索展示過去工運的相片,寓意在公民社會在「織網」的概念,扣連不同的人與議題。鄭啟智攝
 前特首梁振英的示威卡通道具。鄭啟智攝
14年前紮鐵工潮中紮鐵工人的頭盔。鄭啟智攝
展覽中有一架寫上「64」的坦克,並講述八九民運與工運的歷史。鄭啟智攝

展覽亦設有「真人圖書館」活動,邀請多名工運領袖分享,包括紮鐵工人領袖黃惠民、前碼頭業職工會理事陳欽和、前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主席黎玉嬋等,講述多個工潮歷史。

當年人稱「Man哥」的黃惠民,原本是一個普通紮鐵工人,在2007年的紮鐵工潮中被推舉成領袖。面對職工盟或將解散,他向記者慨嘆世事難料,感到不捨和可惜。「你話唔可惜就呃人嘅,始終參與咗職工盟運作14年,有啲不捨啦。不過今時今日咁嘅時勢,乜都冇得講,盡可能做好自己本分先。」他認為職工盟解散後,或者再沒有真正站在工人一方的工會能夠立足,寄語工友應該自強,積極充實自己。 

主席黃迺元期望,終有一天公民社會能再聚合。「我哋好期待(職工盟)31年嚟累積到嘅養分,可以滋潤香港社會,帶嚟更多聚合。」

職工盟主席黃迺元(左)和副主席鄧建華(右)。鄭啟智攝


觀看原文: 按此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