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传媒 实习记者 黄傲天、台湾组 发自台北

2021年7月8日,化学消毒人员在台北市的公共区域和交通进行消毒。
2021年7月8日,化学消毒人员在台北市的公共区域和交通进行消毒。摄:Ceng Shou Y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台湾疫情爆发,端传媒将收集政府公开资讯、综合采访专家意见,于每周日下午14:30,推出每周的关键疫情数据仪表板,直到疫情警戒解除为止。

疫情仪表板更新到第八周,因应台湾疫情最新情势变化,本周格式略有变化,将对数据重新做出定义与争议盘点,让数据仪表板持续在此一阶段发挥功能。

今(11)日下午最新数据,尚未列入此表中。11日指挥中心最新公布,新增28例本土、3例境外移入个案,死亡个案4人。

9日,中央疫情指挥中心宣布,全国三级警戒延长至7月26日,但部分场所自7月13日起“微解封​”,例如电影、文艺、健身房、旅游场域,各自都有程度不一的“松绑”措施。然而,担心疫情卷土重来,各地县市政府与场所经营者,仍选择遵守相对严格的防疫措施,并未完全随中央解禁而开放。

值此时刻,我们重新解释各栏目数据定义,并统整这些栏目自5月15日以来发生的相关讨论与争议。

第八周的疫情仪表板,包括“确诊个案解隔率”、“致死率”、“疫苗累计接种人数与涵盖率”、“平均七日确诊数”趋势、“60岁以上死亡病例数”、“重症比例(并标示出高龄人数)”、“总死亡数”、“确诊”人数的趋势变化(含校正回归后案例)、“采检阳性率”与“未检验的检体数量”。

平均七日确诊数趋势

5月11日,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宣布,台湾疫情已进入社区感染阶段,确诊数字每日的升降,成为台湾民众关注重点。但是,确诊数字会受到筛检量能、通报程序的影响,这也是指挥中心自5月22日至6月6日之间出现“校正回归”个案的缘由:在通报流程简化、效率提升后,才解决确诊案例“塞车”的状况。因此,每日确诊数字的起伏,其实并非适合研判疫情趋势的指标。

“移动平均线”(moving average)是更适合观察疫情走向的波动曲线,以五日、七日、十四日确诊数字绘制“移动平均线”,都是常见做法。端传媒将每日确诊数字与前三日、后三日数字加总平均,绘制“七日移动平均线”,自第三周的周报起,于数据仪表板新增“平均七日确诊数趋势”栏目。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s Hopkins CSSE)指出,“移动平均线”的做法可避免诸如通报程序异动等重大事件扰乱数据;BBC中文网也称,这样的统计“不会再有校正回归的问题”。

由平均七日确诊数趋势观之,台湾疫情在五月底达至高峰,之后逐渐趋缓。指挥中心近期说法,也认为整体趋势往下:6月30日,陈时中表示,各县市虽出现较大事件,整体疫情趋势持续下降;7月3日,陈时中表示,确诊个案较多,乃大规模筛检所致,整体趋势还是向下。

在7月1日及2日,台湾本土确诊分别新增47、57例,3日本土确诊则新增76例。

7月8日,指挥中心表示“国内疫情已在控制中,惟仍有部分感染事件发生”,宣布全国三级警戒延长至7月26日,7月13日起松绑部分措施;7月9日,陈时中再次表示“整体疫情往下”。

重症及致死率

端传媒已在上周(第七周)的疫情周报简介“致死率”及其局限,以“确诊者死亡比”(Case Fatality Ratio,简称 CFR)计算、于数据仪表板新增“致死率”栏位。

截至7月10日,台湾致死率约为4.8%,累计死亡人数为736,约有88%为60岁以上个案。

7月5日指挥中心记者会上,专家谘询小组召集人张上淳公布近两周死亡分析报告,指死者九成都有潜在疾病;前一百例死亡个案中,高达95%罹患至少一项潜在慢性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最为常见,高血压慢性疾病为重要死亡危险因子。

张上淳也称,发现近两成死亡个案曾签署DNR,拒绝插管、拒绝急救,认为是台湾死亡个案较多的原因之一,“里面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病人,其实是可以救得回来的”。

DNR(Do Not Resuscitation)指病人事先签署意愿书,或家属签署同意书,在濒死、临终、无生命征象时,放弃心肺复甦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或气管内插管、心脏电击、人工呼吸等其他救治行为。

部分末期病人接受急救之后,只能短暂维持心肺功能,相关救治可能带给病人更多痛苦。2000年通过的《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便让进入末期的病患能透过DNR的方式,较有尊严地离开。

张上淳此段发言引起台湾舆论不少讨论。例如,脸书有25万名追踪者的加护病房(ICU)医生陈志金,发文表示“每个DNR决定,对家属来说,都是天人交战的!”,并称“这样的说法,对于当初决定DNR的家属和医疗团队来说,是一种打击!这会让他们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否做错了?”

两日之后,张上淳于疫情记者会上,花上3分14秒致歉。张上淳表示,“我很清楚知道签署DNR是严谨过程,通常都是医护团队和病人家属充分讨论之后的决定,大家都该予以尊重。前日报告,我的表达用词不恰当或不够精准,我还是要说声抱歉,绝无要指责或伤害任何人的意思。”

但这起风波,自然引起舆论与在野党的批评。国民党党主席江启臣发文质疑,“不放弃急救就真能降低致死率?”江启臣在文中指出,要政府厘清致死率,是希望能找出致死原因,找出更好的治疗方法,让民众获得更快速有效的治疗,减轻病痛。并质疑“放弃急救也可以成为致死的主要理由,凸显执政者对国人生命消逝的冷漠与无情。”

更多关于致死率的讨论,请见上周的数据仪表板

疫苗接种人次

6月30日,陈时中在疫情记者会上表示,希望十月初疫苗第一剂接种率达到60%;7月6日,总统蔡英文则在脸书上发布,希望在七月底前,将疫苗接种率提高到20%-25%。

截至7月10日,台湾疫苗接种人口涵盖率约13.98%,累计接种33,57,000人次。若想达成25%覆盖率,还须再打264万人;若想达成60%覆盖率,则需要再有1105万人接种。

6月2日,指挥中心宣布推动大规模疫苗接种作业,以每周100万人次为接种目标,相当于每天要打超过14万剂。实际翻查指挥中心公布的疫苗统计资料,六月份每日平均接种人次约为4万5千人,距离目标有一定差距;6月2日至今,接种人次超过14万的,仅有六天,其中7月2日超过18万人次接种、7月8日超过20万人次接种、7月9日超过22万人次接种,分别创下新高。

以近七日平均施打速度每日约13.8万人次估算,达25%覆盖率还需约19天、达60%覆盖率则还需约80天,若施打速度维持,且疫苗有足够数量,陈时中、蔡英文的目标是能够被完成的。

然而,卫福部疾管署疫情中心出版的刊物《疫情报导》六月发布报告,指疫苗接种率高,并不必然是疫情下降的保证。报告引述世卫(WHO)的说法,指变异株扩散、社会交流增加、不当或过早放宽公卫管制措施、民众的抗疫疲劳效应及疫苗覆盖率不均,都是让疫情回升的原因。

变异株扩散部分,端传媒已刊出“四问变种病毒”深度报导:Alpha与Delta变种传播力较强,Beta、Gamma及Delta变种则都存在对疫苗的免疫逃逸(注:指已感染过原始株或注射过疫苗的人再次感染),而Beta与Delta变种的免疫逃逸情况较令人担心。

目前,Delta变种已进入台湾及许多国家,成为世界最主流的病毒株。WHO报告显示,Delta变种病毒的传播力比Alpha病毒要高出55%;WHO也提醒,在Delta变种快速传播的当下,即便打了疫苗,也要持续落实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等防疫措施。

7月6日的疫情记者会,有媒体引述以色列卫生部报告,指以国疫苗接种率虽达六成,自Delta变种传播以来,辉瑞疫苗的有效性却下降至64%,询问“群体免疫”是否不适用于目前疫情?

对此,陈时中表示,疫苗对预防重症、住院的有效率仍有九成,认为打疫苗“还是有很大的效果”;陈时中也指,以色列目前的管制措施,相较刚开始施打时宽松,称“两者比较基础不同”。

确诊个案解隔离率

指挥中心医疗应变组副组长罗一钧已向端传媒确认,确诊个案中解隔离人数,即代表目前的痊愈人数。5月11日至7月8日累计公布13950位确诊个案中,已有11698人解除隔离,解隔离人数达确诊人数83.9%。

不过,解除隔离并不等于出院,张上淳今年1月就在记者会上说明过,“对于有肺炎或重症病人,他可以解隔离,可是他的身体状况未必见得立刻会出院,还是会再解隔的状态下继续在医院住一段时间”,但这种案例不多,大都解隔当天就出院。

解除隔离的标准也经过多次异动。疫情初始,解隔须符合三项条件:

一、症状缓解至少三天。

二、连续三次呼吸道检体检验为阴性。

三、距离发病日已达十天;无症状者距离第一次采检阳性已达十天。

于后,指挥中心因应医疗量能、最新临床研究发现等因素,前后更改了五次解隔标准。2020年6月17日,连续三次采检阴性的标准,改为二次采检阴性;剩下四次异动都在今(2021)年:

1月13日,除了二次采检阴性,一采阴性、二采Ct值大于34,或是两次采检Ct值大于34,都能解除隔离,再次放宽标准。

Ct值(Cycle threshold value),是病毒基因在实验室中经过核酸检测(PCR)后测出的数值,数值越高,代表传染力越低。Ct值在34以上,被认为不再对他人产生威胁。

5月17日,Ct值部分放宽标准,采检大于30便可解除隔离;若Ct值小于30则移往集中检疫所7天,期满不用采检即可解除隔离返回社区。

5月27日,轻症个案符合“退烧至少1天,症状缓解”及“距离发病日已达十天”两大标准,无须采检可解除隔离治疗,以加速病床运能、扩充医疗量能。

6月23日,规范加严,无症状、轻症及重症患者皆需比原规定再加1次PCR采检,阴性或Ct值超过30才可解除隔离;亦即,轻症、无症状个案得进行一次PCR检测,重症个案得进行两次。

卫福部传染病防治医疗网中区指挥官黄高彬表示,近期临床发现部分发病日超过十天的确诊者,解隔、完成七天居家隔离或自主健康管理后,采检结果阳性、Ct值低于30,为避免有感染力的个案走入社区,在解隔标准增加PCR采检次数。

由上述变动可知,官方对“痊愈”的界定,会随最新研究发现异动,进而影响解隔标准,以及解隔离人数、解隔离率;指挥中心也会考量医疗资源紧绷与否,就标准进行调整。

但是,指挥中心界定的标准是否适用于变种病毒株,引起部分学者及专家的质疑。六月份,彰化、桃园各有一例符合解隔标准的确诊者,出院返家后病情复发,而后往生。有论者认为,Ct值高于30的解隔标准,只适用于原始病毒株,无法因应变异株。

另外,已有超过万人解除隔离,但许多解隔离者无法取得检验阴性证明,也暂时不能打疫苗:康复后,后续PCR检测会阴阴阳阳长达三至四个月,不易取得阴性证明;疫苗接种规定,确诊者六个月内不列入公费接种对象。

罗一钧表示,会开立“解除隔离治疗通知书”(简称“解隔单”)给解隔离者,可视为康复证明,若有待遇不公,最高可罚新台币15万元(约4万1千元港币)。

2021年7月5日,台北长者在疫苗接种中心等待接种新冠病毒疫苗。
2021年7月5日,台北长者在疫苗接种中心等待接种新冠病毒疫苗。摄:Ceng Shou Yi/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6日,刊出陈方隅、刘丰佾评论〈从洽买、到货、研发、安全性到施打顺序,一次解释疫苗之乱〉

m/article/20210704-taiwan-covid19-datadashboard-weekly/

我们推出端 Plus 会员计划,邀请你们成为独立新闻的守护者,帮助我们守护端,也帮助我们继续守护各地独立记者,支持他们产出更多优质的华文调查报导。